朱学兵
摘 要 文章以《兰溪:斗牛表演精彩上演》和《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为例,就巧用摄像技术、肩扛拍摄、灵活挑选单一角度、完整记录现场同期声的新闻报道做出总结,以便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利于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切磋。
关键词 摄像技术;新闻现场;兰溪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080-02
1 概述
这两个片子在现场采访拍摄时,都把摄像机的电子快门都设在1/250s,色温都控制在5?900k,光圈手动,都是采用肩扛式单一机位拍摄,根据现场事件情节,寻找合适时机变化焦距,用不同景别、长短结合的镜头完整记录事件变化全过程。
在拍摄《兰溪:斗牛表演精彩上演》这个片子,使用的标清摄像机DNW-7P,而拍摄《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时使用的是高清摄像机PDW-680。电子快门设置成1/250,是因为以1/250去拍摄,画面中的主体不仅有动感,还能完美体现出运动细节。在《兰溪:斗牛表演精彩上演》和《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中,这个速度就清晰记录下主体相斗时溅出的水珠细节,加上现场同期声的烘托,电视机前的观众非常直观感受到现场激烈的气氛。如果是低于这个速度,飞溅出的水珠细节反而不能更好村托主体,如果是高于这个速度,那记录下的水珠就会破坏了画面,反而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
在这里要提醒下,快门速度增加时,光圈要变大,景深就降低了,要保持景深不变,就的想办法保持原来的光圈值,不管是高清还是标清,都是采用了1档滤镜无遮挡灰片,手控光圈,色温调整在5?900k来拍摄。
一方面,事件的真实性需要借助镜头加以表现,另一方面,电视节目本身需要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举个简答的例子,如果一个突发事件的情节比较集中,地点比较狭窄,并且持续时间很短,那么就可以使用长镜头进行拍摄。这样能够很好地还原事件的过程,避免了多个镜头之间的不协调情况。同时一个真实的长镜头,能够保持固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视新闻语言的思辨性,所以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固定镜头拍摄法。
记得有位摄像界的前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动我不动,不动使你动,你若动不了,未必我就动,这句话说得就是被摄物体运动,镜头就固定不动;被摄物体不动,就想法让它动起来;如果被摄物体实在不能够动,也未必就非要用推拉摇移镜头,可以变换景别、多角度来让画面充实丰富。与此可见,在对电视新闻的画面进行拍摄和处理时,需要借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镜头,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画面的艺术性,从而增强感染力,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体验。在拍摄《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画面中,两村民上演“大象拔”时处于僵持状态时镜头,就是综合运用了上述的所表示的那句话,固定机位通过变化景别,使画面动了起来,有了生动感,整个过程拍摄了3分47秒,完整记录下当时的现场声。由于是短新闻,受时间所限,因此在后期剪辑处理时,保留当时的现场声,把不同景别的画面经过有机组合,把现场的气氛带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就是说这条《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新闻,用了一个长镜头体现出了畲乡独特的民俗活动。
2 妙思电视语言、选好合适角度,完美记录现场
电视新闻的基础是画面,而画面语言能够向观众直接传递信息,所以随着观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电视摄像工作者必须抓住观众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对画面进行筛选时,要切中要害地选择那些包含主要内容的画面,让观众迅速找到新闻要点。也就是说,如何完成对新闻画面的剖析、定位和选材,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都知道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学问,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不仅要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自己后期编辑留下足够的空间,更主要的是要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
那么如何去构思画面、如何去捕捉更有价值的新闻画面呢?无非就是把握好几个常说的三要素,现场应变的“挑、等、抢”,肩扛动机拍摄的“稳、准、匀”,画面造型的景别、方向和角度。
挑,即到了新闻现场,要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的基础上,找到最典型,同时观众也能够理解的形象。同时新闻人物的个性要鲜明,形象要丰富,还需要注意拍摄角度。
等,這需要拍摄工作者具有“守株待兔”的职业精神,在不对事件横加干扰的情况下,静静等待,做好准备,把握时间,持之以恒地等待新闻的发生。
抢,这意味着拍摄工作者不仅需要静若处子,更需要动若脱兔。在发生新闻的一刹那,就要迅速对精彩的内容进行抓拍,不遗余力地抢拍瞬息万变的情况。正所谓,宁可错拍,也不能遗漏。
例如在拍摄《兰溪:斗牛表演精彩上演》时,记得当时参加斗牛表演的队伍有28支,经过抽签分14场进行,如果完整记录斗牛全过程,显然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不是拍摄记录片,仅仅是新闻报道,时间也不会超过2分钟,因此这就充分体现出文字记者又是摄像记者的优势,对这篇新闻报道的全篇有了简要构思,对整个事件全过程了然于心之后,就着手先挑选拍摄主体了,第一队斗牛出场时结果出现了冷场,就毫不犹疑就放弃两牛相斗的场景,而是选择拍摄现场观众,记录现场同期声,为后期编辑时留些素材。记录完之后就是等待,在等待过程中,选好最佳的拍摄角度单一机位拍摄,当时采用了逆光拍摄,在等到第三对斗牛出现第一回合短暂僵持时,本人直觉感觉下一秒将会出现两牛更加激烈场景,二话不说,直接把镜头推上去,把画面抢下来再说,这样充分运用技巧,拍摄到了两牛相斗2分51妙的精彩画面,完完整整记录下了现场紧张的气氛。
3 记录现场不可盲目滥用摄像技巧,杜绝声画“两张皮”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就是声画“同步”,这也是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最大优势。现场画面与声音结合不但可以让观众看到新闻现场发生的一切,而且可以听到现场各种人物的声音和真实背景发出的声音。
记得在拍摄《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时遇到了其他地方电视台来采访的摄像记者,因为现场群众实在是太多,而比赛场地就局限在村口的一口田畦上,落脚机位的地方非常小,当时这位老师只好扛着机器下到田当中去拍摄,非常卖力时不时耍起镜头,或运机拍摄或凑进主体,把摄像拍摄技巧使用的等采访结束一起回到台里看到他拍摄的素材时,发现画面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现场同期声,大部分都是一个景别而缺少细节捕捉,真不知道后期他进行怎么剪辑,可以想象,这样的片子做起来,也是声画“两张皮”。也许这是他作为一名摄像记者的个性化行为表现吧。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或者说一条鲜活生动的新闻,需要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相互间密切配合,文字记者把报道内容构思好后与摄像记者交流沟通,摄像记者根据文字记者的要求,围绕主题,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挥想象力,怎样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去拍摄文字记者要求体现新闻内容的画面。所以在县级台有这样的好处,文字记者又是摄像记者,避免了两者之间的因沟通不到位,出现的声画“两张皮”现象,相关工作者,可以适当进行引申,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拓展,选择与内容契合的事件,丰富新闻内涵。
例如在接到要去采访《兰溪——畲乡风情节上演“大象拔”》这条新闻时,在赶往现场过程中,就有了初期的拍摄想法,怎么拍才能体现出现场的气氛,所以在到达现场后先观察现场,根据光照方向选好机位,边等待时机,边观察对象,见势均力敌的两村民相斗会出现的精彩现场时,毫不犹疑不停机拍摄,完整记录两人比赛的全过程,这样既使拍摄画面丰富又使得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在观看的同时,有了视听同步感受,把观众带入现场的氛围当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 结论
总之,在拍攝新闻现场时,都会用一个长镜头完整记录下所要报道电视新闻核心,因为电视新闻不仅是解决人们“看”的要求,更需要“听”的配合,典型事件或人物不完全是靠视觉冲击就可以完全代替的,必须要用现场同期声来表现,这样才能真正符合时代的潮流,尤其是要注重细节,在拍摄新闻的过程中,细节无处不在,一定要善于捕捉,使新闻在观众记忆中存留。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发生时间已成为过去时,只能巧用摄像技术详实记录事件,才会把观众带到现场,有了重回现场的感觉,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混乱的场面、危急的险情完美再现新闻现场,使观看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6.
[2]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胡立德.电视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周纪宣.追寻新闻美学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徐立群.电视摄像技巧[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6]殷伟琪.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作用[J].视听纵横,2004(6):116.
[7]张清平.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201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