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2018-12-19 18:57刘长铭
中小学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价值观文明

刘长铭

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130年過去了,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就此开始。又4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进步。这样的变化和进步是我们的历代先人都无法想象的。改革开放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测,成为不可停止和逆转的历史潮流。

社会的进步必然推动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我们逐渐取消了供给制,人们在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对于属于社会服务性公共产品的教育,人们也希望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发展多样化体制的教育成为必需,民办教育应运而生。事实上,单一体制的公办教育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公办教育应当确保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而民办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只有多种体制的教育同时存在,才能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个发展可以概括为从培养“才”到培养“人”的认识的深化。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工具的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全面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不单是升学或就业的预备,而是为了人在未来能够更文明、更有意义和更有尊严地生活。正是这样,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更加关注他们在精神、心灵、个性、人格、健康、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关注他们未来的生活、职业、家庭、社会,使他们具有博爱、悲悯的情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教育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徒劳的。因此,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倡导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追求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当然是相对的完整)就成为当今教学方式变革主要的价值取向。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的学习等等,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可以实现更加完整的认知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可以更为深刻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社会阶层变得复杂,人们的诉求也日益多样化。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在解决了基本生存的问题之后,人们更加在意从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上重新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资产者”—中国社会中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已经形成。对于富起来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来说,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在摆脱了物质上的贫困之后,如何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在实现了小康的生活之后,如何实现心灵的高雅?在创造了物质财富之后,如何让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在实现了衣食无忧之后,如何让人生更富有意义与价值?如何实现从“土豪”到“贵族”的跨越?

这一切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为深刻和更为复杂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完成的新的艰辛探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