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县城去/到恋人身边去:特岗教师流动意愿的初步调研①

2018-12-19 18:57查建华蹇世琼
中小学管理 2018年11期

查建华 蹇世琼

摘要特岗教师政策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我国特岗教师群体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较低。“资本匮乏”及“乡土情怀缺失”是特岗教师群体流动意愿产生的重要原因。稳定特岗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促其内生式发展;重视特岗教师婚恋问题,助力其归属感的提升;重构乡村教育吸引力,选拔或培养具有现代乡土情怀的特岗教师。

关键词特岗教师;特岗计划;流动意愿;资本匮乏;乡土逃离;乡土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8)11-0051-03

“特岗计划”是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机制,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认同是特岗教师能够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动力。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笔者选取来自西部地区10个区县、教龄在1~3年的350位特岗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特岗教师的流动意愿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访谈调研,发现特岗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水平较低、整体流动意愿强烈、不愿意长期在农村任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和引导特岗教师群体从“乡土逃离”到“乡土回归”,对于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特岗教师的流动意愿及其现实表现

教师流动意愿指的是教师从业者在教师工作领域内或教师工作领域外的变换或者更换。[1]由于“特岗计划”要求每位特岗教师的基本服务年限是三年,因此本文聚焦的特岗教师群体的流动意愿,主要是指特岗教师在三年服务期间是否会流动及其流动方向(是否转行)的主观性意愿与行为表现。

本研究采取问卷与访谈调查法:选取来自西部地区10个区县、教龄在1~3年的特岗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问卷最终有效率为75.80%;因特岗教师的流动意愿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愿望表达,因此本研究从抽样样本中随机选取两名特岗教师(编码分别为小A和小T)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1. 九成多特岗教师希望离开特岗职位

通过对“您是否希望离开教师行业”“您是否希望离开特岗教师行业”这两个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特岗教师(93.62%)都希望离开特岗教师岗位,但只有34.06%的教师愿意离开教师岗位,说明特岗教师中至少有65.40%的人愿意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2. 八成特岗教师希望到县城继续从教

笔者进一步细化了希望继续从事教师行业的特岗教师想要在今后转入的学校区域,发现特岗教师对县城情有独钟,79.85%的特岗教师希望能够在本县县城继续当教师(见表1)。

3. 婚恋育儿是影响特岗教师决策的重要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了特岗教师非常强烈的流动意愿,访谈调查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如受访教师小A表示:“我们学校当时(两年前)和我一起去的特岗教师基本上都想离开,考去县城。服务学校的硬件条件不太理想,离县城太远且常年缺水,加上今后成家有了孩子后要考虑孩子的读书问题……”

二、特岗教师流动意愿强烈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特岗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其流动意愿强烈既与其自身专业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有关,也与所服务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大环境有关。

1. 自身专业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使其急于改善现状

大部分特岗教师出身于农村普通家庭,毕业于地方普通院校,其家庭社会资本和自身专业资本的有限性难以为其提供更好的工作选择机会,成为特岗教师更多是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受访特岗教师小T表示,自己在毕业时参加了从公务员到事业编制人员的各级各类考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看到老家招聘特岗教师后,觉得这份工作较稳定,离父母很近,才选择报考。特岗教师入职后,具有了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的基本条件,便希望能借流动来提升专业发展空间,改善自身和家庭生活环境,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

2. 所服務学校的条件性资本匮乏,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从特岗教师服务学校的条件性资本来看,大多数学校地处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且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等问题。除此之外,与同一学校的在编教师相比,特岗教师属于“外来人员”,编制关系与薪资关系都不在其服务的学校,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服务学校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专业地位上得不到保障,处于比较边缘的尴尬境地。[2]特岗教师在服务学校中,不管工作完成得多么出色,都没有资格参与评优选先或者是职称评定;因工资由国家统一拨付,服务学校也常常不额外对特岗教师进行绩效分配奖励。

3. 婚恋与养育难题,进一步提升其流动意愿

首先,由于特岗教师所服务学校相对来说地处比较偏僻,环境闭塞,可流动人才资源非常有限,从外地流动到特岗教师服务学校的优秀人才较少。其次,特岗教师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服务学校所在的当地农村很难有合适的婚配对象。这种外来人才流入的受限性与本地人才供给的有限性,给正处于结婚生子年龄的特岗教师群体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迫使特岗教师群体不得不产生较为强烈的流动意愿。

4.“乡土情怀”的缺失,使其“乡土逃离”更加彻底

对于在农村学校服务的特岗教师来说,他们这种强烈的流动意愿还受到一双隐形的,同时也是更为关键的“大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在面对城镇化浪潮时,农村教育显得被动且无能为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理所当然”地秉持一种对城市“膜拜与向往”的价值观,乡土教育逐渐出现历史性断层。乡村教育未能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城市导向”的教育面前退缩为“忘本的教育”。[3]对特岗教师来说,这才是他们具有强烈流动意愿的根本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这种总是处于“逃离”状态的特岗教师很难在所服务学校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处与存在价值。

三、加强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探讨

特岗教师群体这种强烈的流动意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岗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也违背了“特岗计划”的政策初衷。稳定特岗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必须要从特岗教师强烈流动意愿产生的原因入手,一方面要改善特岗教师的资本匮乏状态,另一方面也要选拔并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特岗教师。

1. 满足发展需求,促进特岗教师内生式发展

对于特岗教师专业资本匮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专业资本现状,进而开展校本培训的方式解决;如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子,与县城学校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等。针对特岗教师家庭资本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为愿意在服务期满后留任的特岗教师提供相应物质、经济支持的方式进行缓解。

为了防止特岗教师在乡村学校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应该对乡村教师实施适当的竞争性绩效。留任的优秀特岗教师应可以打破资历、职称的限制,被委以重任,如承担学校的管理工作。在特岗教师三年服务期间,不管是特岗教师服务的学校还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不应忽视特岗教师的长远专业发展,要注意打破对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边缘性限制,系统制订特岗教师成长计划。比如:定期开展特岗教师培训,鼓励特岗教师参加“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给予特岗教师在服务农村学校的三年期间与学校其他教师同样的、参与各种职称评定与评优选先的资格以及物质待遇。

2. 重视婚恋难题,助力特岗教师提升归属感

特岗教师群体的婚恋难题不容忽视。特岗教师基本都是刚刚毕业或者毕业1~2年的大学生,正是应该谈恋爱与结婚生子的年龄。但由于各种资本的有限性,使得不少特岗教师都出现了婚恋难题。如果大部分特岗教师都能在服务学校所在地找到自己的婚恋归属,他们在服务期满后离开服务学校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特岗教师所在学校领导或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应着手采取适当措施,为特岗教师的婚恋问题提供适当解决方案,如可以与当地其他部门(政府机构或医院等)合作开展联谊、相亲活动。

3. 重构乡村教育吸引力,实现特岗教师的“乡土回归”

特岗教师之所以期待“乡土逃离”,与他们希望追求个人心中更为美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密切相关,这种追求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一方面要为农村教育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提升乡村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更应选择那些具有现代乡土情怀的人成为特岗教师,才能促进特岗教师群体的“乡土回归”。

现代乡土情怀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具有乡村的底色,即特岗教师要了解任教学校所在农村的特色、历史,并能将这些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4]其次,这种乡土情怀是被置于现代化视域下的,能够促成特岗教师去寻求自身长远、健康的出路的理想和追求;[5]再次,特岗教师还应具备对乡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意识与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应做到有意识地鼓励、影响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家乡的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忘本”的乡土情怀,有能够在现代语境中发展家乡、开发家乡的策略与行动,这样才能实现这种乡土情怀培养的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 余建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

[2] 赵亮. 教师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岗教师”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3] 王乐.乡村少年“离土”教育的回归—基于“文化回应教育学”的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

[4] 刘敏,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力机制分析与乡土情怀教师的培养—基于80后“特岗教师”生活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6).

[5]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標[J]. 探索与争鸣,2008,(5).

注释:

①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教师核心素养表征与能力矩阵构建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7-GX-034)、2017年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现状、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KYQD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