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分析法的角度评析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现状

2018-12-19 18:55赵彦昌张丹
北京档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馆数字

赵彦昌 张丹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我国8种档案学类核心期刊,对数字档案馆的所有文献进行整合梳理,总结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的发展脉络,分析当前数字档案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促进数字档案馆研究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数字档案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内容分析法云计算态系统大数据

Abstract:This article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our country 8 kinds of archives science core periodicals, combines all the docu? ments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summarizes the de? velopment of digital archives research, analyzes the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the current digital archives research to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ar? chives more fruitful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rchives.

Key words:Digital archives;Content analysis;Cloud computing;Ecosystem;Big data

隨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档案馆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公开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学术成果。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数字档案馆综述类的文献,大多倾向于对数字档案馆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无法全面体现该领域当前的整体研究现状。因此本文特别选定发表在8种档案学类核心期刊上的与数字档案馆相关的所有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探索数字档案馆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明晰当前的发展阶段与方向,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数字档案馆”为篇名检索字段,时间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最终检得《档案学通讯》(59)、《档案学研究》(57)、《中国档案》(64)、《档案管理》(49)、《浙江档案》(63)、《北京档案》(52)、《山西档案》(19)、《档案与建设》(49),总数为412篇与数字档案馆相关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该领域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始于2000年,即王宇晖的《21世纪数字档案馆发展之我见》一文。18年间,论文发表高峰值为2014年的34篇。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2013年10月份“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的召开有关,此会的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数字档案馆的讨论热潮。

一、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内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著者深思熟虑之后拟定的,是文献主题内容的高度展现与精炼表达。由此,本文从文献内容入手,选取关键词,生成数字档案馆高频关键词数表,明确数字档案馆的热点研究分布。但由于数字档案馆研究时间跨度较长,所以本文不仅仅关注每个关键词频次的高低,也考察了每个关键词的时间分布,使其更具科学性、准确性。据初步统计,本文将频次确定为9,表1为出现频次不小于9的关键词统计结果。

从统计的关键词中可看出数字档案馆从诞生以来大致研究脉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数字档案馆的基本问题,如概念定位等的研究;第二,数字档案馆与各机构部门之间的信息链接与共享,如“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第三,数字档案馆对科学技术的依托,如“云计算”“大数据”;第四,数字档案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研究,如“生态系统”。接着本文再将各个高频关键词在各时间段分布频率不小于2的挑出,作为数字档案馆的热点研究领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数字档案馆的概念与定位

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深入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起初,刘永认为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的延伸,是传统档案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自身发展的产物。”[2]傅荣校认为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3]2010年国家档案馆出台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提出定义,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系统。此定义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总结,明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及应用技术,并将数字档案馆的属概念确定为“系统”一词。最新定义是2015年刘越男和杨建梁经过梳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脉络后指出它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及其他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存储、长期保存和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体系。”[4]

纵观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发展脉络,可看出其定义历经了一个从“单一”到“全面”,从“实体机构”到“档案信息系统”再到“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发展过程,使得数字档案馆的内涵与定位在连续调整修正发展中得以准确与科学,其外延也得以丰富与完善,这也表明数字档案馆自身在不断向前发展。

(二)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安全

数字档案馆虚拟环境的脆弱性使得档案信息安全一直是学者们特别关注的话题之一。周枫、谢文群指出“由于缺乏资金与专业人才,数字档案馆很难提供专业的管理从而导致数据容易泄露,或因受到黑客攻击而拒绝提供数据服务。”[5]王根发、张浩提出“在云存储系统中,数以万计的服务器使得任何组件出现短暂或永久性故障都成为常态。”[6]基于此,赵宁燕、钱万里设计“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软件,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提供评估科学、控制有效、管理正确、使用便捷的安全风险评估工具。”[7]王玉龙认为应“制定数据安全备份策略,在数据受到致命损害、丢失的情况下,数字档案馆能够启动快速高效的备份系统,保障其数据安全恢复。”[8]

档案信息的安全威胁是阻隔数字档案馆正常运行的一道鸿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弥合鸿沟,这仍将是学者们未来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应秉承系统化理念构建数字档案馆安全防护体系,尤其应注重数字档案馆环境下的信息读取与利用,正视数字档案载体与内容的同等重要性,做到实时监测,实时评估,实时备份,全方位连续性保障数字档案馆的运行安全与档案信息安全。

(三)数字档案馆与云计算

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使得学者纷纷推崇,更是提出了“云数字档案馆”的概念。徐华、薛四新等人认为“云数字档案馆实现了统筹管理IT资源的目标,客户端各种轻量级的移动终端都可以随时接入,共享云服务。”[9]陶水龙认为云计算可以“通过区域内计算资源的协同工作,将分布式存储的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各用户之间档案数字资源的共享。”[10]彭小芹等认为“云计算具有数据共享的特点,同时还可提供多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11]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云计算的应用大大增强了数字档案馆的各项功能,如“存”上扩充数字档案馆的虚拟内存,弥补了硬盘存储能力的弱项并解决了实体档案的“胀库”现象;“管”上保障了大量档案的集成管理,减少人力物力的调用,节约管理成本;“用”上确保档案信息跨终端、跨地区的联合共享,便民利民,很好地迎合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趋势。

(四)数字档案馆与生态系统

档案学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生态学,试图进一步分析研究档案馆建设问题。如今数字档案馆的生态系统研究正在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所查文献中,金波、唐黎华最早将生态学与数字档案馆结合,并提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指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复合体。”[12]同年,倪代川和金波进一步提出它“包括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主体以及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客体两大部分”,并具有“集聚、整合、优化、抵抗、竞争”等功能。[13]之后又指出了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之源、资源培育条件等。

数字档案馆的生态系统研究是我国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典范,创新了数字档案馆的研究思维、视角与方法,使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不断发新芽、长新枝,更加兴旺发达。而且通过构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促进了与社会信息环境的良好互动,它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向外输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营造健康生态的数字档案馆,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

(五)数字档案馆与大数据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 berger)与肯尼恩·库克耶(Kenneth Cukier)所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变革》(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书的问世,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档案学界,数字档案馆与大数据的碰撞必不可少。陶水龙率先提出大数据在档案馆的应用,他认为“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相关标准、技术和软件来建设整合档案数字资源,是提高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品质、加强档案数字资源管理水平、挖掘档案数字资源数据产品、提升档案业务创新能力的关键。”[14]杨智勇、周枫认为大数据可“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完善信息服务手段、突破信息服务模式。”[15]宋美霞认为数字档案馆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把个性化服务与群组服务联系在一起,大力开展定制服务,不断完善用户信息与试用体验。”[16]

大数据在数字档案馆的应用过程中,应大力发挥大数据特有的“预测”作用,充分展现“被尘封的”档案价值。如通过大量的用户档案数据预测用户喜好、获取习惯等,加深档案服务的价值挖掘与生动展现,进行相关服务页面的个性定制,满足用户的多元化档案信息需求。

二、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前景展望

数字档案馆经过近20年发展,呈现出研究主题多元、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表明了其自身体系研究趋于成熟与完备。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牵扯到众多的要素与环节,同时也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性探索。因此本文通过内容研究法对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作出梳理与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展望。

(一)拓展数字档案馆的研究广度

拓展研究广度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城市规划、设计学等视角多方位探索;二是立足数字档案馆自身角度探索发展的可能性,如强化数字档案馆的评价体系建设等,同时避免陷入数字档案馆“唯科技论”的陷阱,避免人云亦云,考虑数字档案馆研究的最终目的;三是加强与不同专业研究学者的合作,扩大共同智力体规模,探索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多方可能性。

(二)挖掘数字档案馆研究深度

挖掘研究深度意味着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加深并从不同的角度驗证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可行性。第一,数字档案馆新兴研究领域,如生态系统研究目前仍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际案例支撑,应加强实证分析;第二,数字档案馆的规范标准建设要建立在地区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不应搞单纯的“大一统”,应体现地区差异性、前瞻性、灵活性及相对统一性,适应当地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条件,并体现出各地区的建设特色;第三,继续完善数字档案馆的评价体系研究,总结地方建设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使数字档案馆建设成果不仅要有“庙堂之高”,更要有“江湖之远”。

(三)提升数字档案馆研究高度

提升研究高度是指我们不仅应注重数字档案馆的本身建设,还应从其发展的大环境入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城市记忆的集合地,是城市发展的“后方信息部门”之一,因此在今后研究中需考虑数字档案馆未来如何在智慧城市立足;如何积极融入各机构各部门,进行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如何更好地为政府、社会、民生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促进城市发展,最终使数字档案馆实现智慧化转变,迈向智慧档案馆时代。

*本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数字档案信息长期保存的策略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CTQ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Krippendorff K.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Methodology[M].Beverly Hills,CA:age,1980:1-40.

[2]刘永.数字档案馆若干问题[J].档案管理,2001:(2):4-6.

[3]傅荣校.认识数字档案馆——兼论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J].中国档案,2001(5):27-29.

[4]刘越男,杨建梁.从机构、系统到体系:数字档案馆概念的发展[J].档案学通讯,2015(4):50-55.

[5]周枫,谢文群.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2(8):57-59.

[6]王根发,张浩.基于云存储的数字档案馆文件安全保护机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4):110-114.

[7]赵宁燕,钱万里.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软件设计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4(2):29-32.

[8]王玉龙,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档案管理,2013(3):25-26.

[9]徐华,薛四新.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研究框架[J].档案学研究,2016(10):90-93.

[10]陶水龙.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研究[J].中国档案,2013(2):60-63.

[11]彭小芹,程結晶.云计算环境中数字档案馆服务与管理初探[J].档案学研究,2010(6):72-75.

[12]金波,唐黎华.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53-57.

[13]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0(1):53-57.

[14]陶水龙.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档案,2013(10):66-68.

[15]周枫,杨智勇.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型构建[J].北京档案,2015(8):26-29.

[16]宋美霞.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J].档案管理,2015(3):45-46.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档案学档案馆数字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浅谈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数字变变变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