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博
2018年上半年,一场公司业务变革在平安银行内部悄然发生,原有的公司网络金融、贸易金融和离岸金融三大事业部被合并,全新的“交易银行事业部”宣告成立。论部门成立时间,这家银行的动作并不算快,早在2014年,“交易银行”这一概念就已引得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说纷纭,各自探路。作为后起之秀的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更像是这家银行在深思熟虑后迈出的一大步,其部门架构和发展方向也备受关注。
上述三个事业部都已沉淀多年。在平安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合并前,贸易金融就是令后者扬名多年的一张名片;平安银行的公司网络金融业务也以具有互联网精神和完备的产品体系著称;而在离岸金融方面,平安银行还是国内四家拥有离岸牌照的银行之一,且存款规模、中收等核心指标目前在四家银行里位列第一。
全新的交易银行事业部并不止步于合并传统优势业务。从架构上看,这个部门堪称五脏俱全,既有风险、科技等团队的派驻,又有运营团队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紧密内嵌,它既是一个整合所有对公业务的部门,也是一个體系完备的创新产品研发和营销中心。
“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大的架构,这是我们跟别的银行不一样的地方”,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副总裁许红辉说,“如果把整个平安银行的对公业务比作一家大型品牌连锁餐饮企业,那么交易银行部就像一个“中央厨房”,承担着食材的生产、制造、配送和精准投放”。
这个部门从搭建架构开始,就奔着敏捷高效而来。在部门蓝图中,它将在传统交易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与科技能力,立足房、车、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态,以及医疗健康、房地产、电子信息等十大行业,通过建立跨条线、跨部门的内引机制和对接集团子公司及外部渠道的外联机制,借助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营销,深入交易场景中,利用现金管理、互联网支付结算、电子政务、KYB、SAS、跨境E等优势产品和业务,提供智能化综合金融服务。
许红辉用他铿锵而稳健的语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科技感的银行服务图景:各个机构和部门间的数据通道十分通达便利,以往的现场审核已经转变为机器审核,计算机自动识别票据和证件,调取关键词;通过人脸识别,客户不用亲临柜台,在手机上就能办理贷款申请,“机器人”会给他们发放贷款;“机器人”通过数据“读懂”客户经理,为他们提供具体的营销建议……
这不是愿景,而是平安银行智能化服务的运营实景。这家银行为对公业务描绘的蓝图是“智能化精品公司银行”,而交易银行事业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抓手。
《银行家》:平安银行将公司网络金融、贸易金融和离岸金融三大部门合并,设立交易银行事业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许红辉:这些年,许多银行都提出了交易银行这个概念,在业内已经有不少实践的背景下,我们成立交易银行事业部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力度很大。我们把服务企业客户所需要的职能都整合到了一起,既整合了过去的公司网络金融、贸易金融和离岸金融事业部,又内嵌了运营团队,还派驻了科技和风险等团队,设计了一个比较大的架构,这是我们跟其他银行不一样的地方。
一方面,我们想改变过去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服务同一客户和客群时缺乏统筹协调的局面,深度整合对公产品和服务,通过资源和考核体系的重构,从整体上设计管理体系,制定业务规划,布局基于集团综合金融优势的客群和生态圈的产品开发战略,针对不同客户、客群、行业和生态的不同需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拿车生态来说,过去我们的车生产、车交易、车服务等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力量也是分散的,但现在我们立足交易银行,可以从整个行业生态的角度来进行统一规划,把账户、支付、融资等业务嵌入各种交易场景的不同环节中。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科技、市场和客户需求急速变化的时代,在产品开发和迭代等方面反应迅速,才是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不光要提供产品,还要考虑运营和执行层面的衔接。所以,在交易银行部的架构中,我们又内嵌了运营,派驻了科技和风险等团队。负责产品、风险、运营、科技的同事在一起办公,客户一有新需求,大家就组成敏捷小组,快速响应。
《银行家》:交易银行事业部在整个平安银行中的定位是什么?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许红辉:如果把平安银行的对公业务比作一家大型品牌连锁餐饮企业,那么我们可以把交易银行事业部理解为一个“中央厨房”,它承担了食材的生产、制造、配送和最终的精准投放。我们未来的方向跟平安银行公司业务的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智能化的精品公司银行”。
精品公司银行在选择客户时一定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我们的重点客群主要集中在平安集团的房、车、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态,以及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等十大行业中。这些都是客户资源丰富、风险相对可控、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的领域,有着丰富的客户和客群资源,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我们一定会跟集团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与集团战略高度协同。
“智能化”包括在管理、营销、运营、开发、风控和客服等环节全面实现智能化,它的基础是基于场景和服务的科技研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赋能”。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为核心的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后,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改革十二字方针,“科技”被放在首位。平安银行在科技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平安集团每年都拿出营收的1%来投入科研,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目前平安银行的很多产品和服务中都有呈现,而且后劲十足。
未来,我们服务客户的能力会变得更强、更快、更便宜,因为技术正在推动我们服务的远程化、线上化、智能化和集中化,可以解决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下,服务成本高、产品覆盖能力有限等问题,让大、中、小、微型企业,包括一些过去金融服务无法触达的长尾客户,都能享受相同的“VIP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积淀深厚的重点板块和优质业务,比如现金管理、互联网支付结算、电子政务、贸易融资,等等。我们其实不缺少客户资源,也不缺乏新的技术,现在只需要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场景里。因此,我们未来会基于一个个真实的交易场景来嵌入金融服务。
《银行家》:“中央厨房”这个比喻很形象,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交易银行部是对公业务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一个公司产品创新中心?
许红辉:在中国的任何一家肯德基、麦当劳门店,食物的味道和品质都一样,因为有“中央厨房”的整体配送。而我们这个“中央厨房”,也是要确保不同的公司客户在平安银行都能享受相同的VIP金融服務。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还是从平安银行自身定位来说,未来我们都将更多地在这部分企业中发挥服务优势。技术降低了银行的管理和运营成本,也提高了我们的风险控制能力,通过业务的远程化、线上化、智能化和集中化,我们可以把产品和服务覆盖到过去的长尾客户。
一个通过技术降低服务门槛的例子是中小企业征信数据贷KYB,它甚至可以做到为农村单户安装太阳能屋顶提供5万元贷款,这对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开展这样利润微薄的业务,正是因为全线上化的审批流程极大减少了运营成本,而基于风控模型和真实交易场景的授信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另一个例子是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它通过区块链技术确认交易的真实性,从而给核心企业上游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目前,我们已经将核心企业从原有的主体评级AA+及以上企业,扩大到主体评级在BBB及以上的优质中小型企业,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的机会。
这不仅是产品的创新,也是服务方式的变革。现在我们每个客户经理的有效管客数可能只有几十个,未来我们希望把这个数字提升十倍甚至百倍,客户经理的工作性质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银行家》:我们都知道,客户得到的服务体验越好,银行在后台的管理难度越大,在建立对内和对外的沟通协调机制方面,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都做了哪些工作?
许红辉:外部界面越简单便捷,内部要做的准备工作越多,所以我们通过大量的技术研发,实现了内部管理、营销和外部运营的一键化。
以一键管理为例,我们通过打通底层数据、实现数据的标签化、提高数据的颗粒度,让过去辛苦做报表的“表哥”“表姐”们可以一键查报表、看数据、阅读统计结果。在一键营销方面,我们对内推出了“赢家”APP,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把不同的营销建议推送给不同的客户经理,告诉他们客户和产品应该怎么匹配。我们还针对公司客户上线了“口袋财务”APP,把适合他们业务的产品推送到手机上,他们可以在线实现业务的一键办理。
此外,“中央厨房”要想发挥效能,还必须与其他部门有效衔接。为此,我们提出了“内引+外联”。内引就是在内部与财务、风险、法律合规等相关部门和条线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外联就是与集团子公司和外部渠道开展合作。这些外部渠道也包括征信、评级、第三方数据等机构,以及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KYB的征信数据就是来自这些机构和部门,客户无须提交任何纸质资料,只需要授权我们查看这些数据,系统会自动计算客户能否授信以及授信额度。我们算了一下,现在我们的审批系统最快可以在26秒内完成整个审批流程,没有内引和外联的话,这是无法实现的。
《银行家》:在您看来,平安银行交易银行事业部能为整个行业提供怎样的探索经验?
许红辉:未来,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一定会紧密围绕中小企业和长尾客户等客群的需要。过去,中小微企业的征信难和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但我们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已经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运用科技手段,提供场景化的服务。
我们对风险控制有着很朴素的原则:优选行业,优选客户,基于真实场景,不过度授信。现在我们的风控系统已经做到按天判断企业经营状况,而我们的授信融资也会伴随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来递增或递减。
2018年,KYB已经在线发放了87亿元贷款,不良率只有0.03%,我们的风控模型明显优于同业,而这些不良样本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改善风控模型,让它的判断越来越精准,使我们对于市场风险拥有前瞻性的考量。
我们相信,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可以在响应国家服务中小企业的号召的同时,满足自身在盈利和风控等方面的需要,与客户建立起共赢、共生的长期关系,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