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芯芯
最近,继制造假餐厅、混入巴黎时装周后,VICE Media旗下网红员工乌巴·巴特勒又玩了一次解构游戏,请自己招募的一批不同人设的替身上电视节目,VICE团队为此策划了一集纪录片。
“既然网络上的人设可以因地制宜,为什么不能应用到现实世界里呢?”
乌巴·巴特勒是谁?在VICE Media官网上,这名英国网红以《我当着警察叔叔的面以身试法,看看他们会不会抓我》、《我把我破烂的棚户房变成了伦敦最红的餐厅》《只需要会P图和发邮件,你就可以假装成名人好友骗吃骗喝一整天》等文章的作者出现。
2017年11月1日,借助在猫途鹰点评网站上长达半年的刷票与评论,他把自家的后院炮制成了伦敦第一假餐厅,“全伦敦最好”,只写附近街道的名字,将地址模糊化以避免被拆穿,并备注“只接受预约”。此外,他还建设了一个网站,上传一些美食照片,用刮胡膏作奶油、海绵作点心,甚至拍摄自己脚跟的局部作为餐点之一。
期间,有普通网友、电视台工作人员和公关公司等陆续通过邮件或电话预约,都遭到乌巴以满客的理由拒绝,直至他终于决定开店迎客。开业当天,他请来厨师朋友和DJ,花费31英镑买菜品,邀请到20位嘉宾。其中除了预约多次的人,还包括几个来撑场面的朋友。乌巴告诉他们用餐免费,并忽悠客人会有电视台前来拍摄。当晚,客人们给了好评。
开业之后,这家假餐厅的排名开始下降,猫途鹰后来也将这家店从网站上删除,而乌巴则成了英国的网络红人。
如奥斯卡·王尔德所感慨的,生活开始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捕捉生活,某些落日,开始看起来像柯罗的画。
蹿红的几个月前,他还曾在街上挑中地摊牛仔裤山寨品牌乔治·阿尼玛(Georgio Peviani),以该品牌创始人的名义混入巴黎时装周的上层。为此,他买下同名网站的域名,印好名片,在秀场内外摆好姿态,“闲庭信步威震四方,所有人都被唬住了。”
毕竟,在《有闲阶级论》的作者托尔斯坦·凡伯伦看来,文化有时也不过是一种进攻性炫耀的结果,乌巴显然深谙其中的表面要义,就这样一路闯进前排头等席,见到了知名模特、设计师以及《Vogue》编辑等时尚圈人士。在觥筹交错间,他带来的地摊山寨品牌阿尼玛与时尚之都巴黎的弄潮儿和先锋们混在一起,进入了“时尚圈不可侵犯的上层社会”。
“經过网红和Instagram的传播,阿尼玛走向了全世界。真是不可思议啊,梦想正在实现。”既然人们更乐于见到并信任那些由标签和名头组成的对象,那么,有了标签,再摆好相应的姿态,一切尽在掌握中。
而最近,他的替身计划,则是招募了几个不同的人,将他们分为不同类型的乌巴,这些替身乌巴在通过面试筛选和排练后,进入英国BBC电台、印度电视台、澳大利亚早间节目等参加活动或接受媒体采访,没有工作人员发现。乌巴让替身在镜头前问,“你是真实的吗?我是真实的吗?有什么是真实的吗?”之后,一个网站又诞生了,“帮大家优化真实世界的人设,在这里,你可以选择更好版本的你,让他们替你活出精彩人生。”
这是别出心裁的个人炒作,是跟上时代的媒体营销,还是仅仅只是一场玩世不恭的解构行为艺术?可能兼而有之。
不过,没有被认出来的假乌巴,也可能,仅仅是名气还没有达到需要电视台媒体与观众再三确认身份的程度罢了。但乌巴还是提出了有趣的命题,挑明了“真实”的建构之道——此时此刻,时代正在提供网络伪装与相互替代的条件,标签与姿态可以是入场券。然后,真相揭穿,再告诉你,这不过是娱乐工作的一环,有趣是流量,命题行为也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