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101)
随着对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se,LBS)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1]。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人类的大多数活动都发生在室内,室内的LBS需求渐渐得到重视。由于室内环境对卫星信号的遮挡和干扰较为严重,GPS在室内的定位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室内定位技术[2]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发重点。目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3]的室内定位技术因其成本较低和易于推广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对基于RSSI的位置指纹室内定位技术[4]研究较多:在离线阶段,通过采集不同位置的RSSI值构建指纹数据库;在线阶段,将测得的数据输入指纹数据库进行解算,从而得到定位结果。然而,RSSI值易受到室内多经效应的影响,导致定位结果不稳定[5]。
众所周知,RSSI值是媒介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的特性,而最新的研究已经转向对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的研究,信道状态信息[5](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就是典型的物理层特征值。CSI值的获取离不开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odel,OFDM)的应用。OFDM的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为若干个正交的子信道,使得数据由原来的高速传播转换成低速的并行传播,而CSI就代表了OFDM系统中每个子信道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信道状态,换言之,它代表了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每一个子载波的信道矩阵,包含了每个子载波不同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相比RSSI能更好地区分不同路径[6]。多路子载波同时发生波动的概率低于多径叠加值发生波动的概率,所以CSI信息相比RSSI更稳定。综上所述,CSI信息比RSSI能更精确定位。
现有的基于CSI值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位置指纹法[7],另一种为物理建模法[8]。位置指纹法主要通过采集不同位置的CSI值构建指纹数据库,并将实时测得的CSI值输入数据库进行解算并定位。虽然基于CSI的位置指纹法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定位,但其在离线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工作量和成本颇高。而且,一旦环境改变就必然需要更新指纹数据库,否则定位精度将受到极大影响。所以,位置指纹法并不适于大范围推广。而物理建模法则不需要大量的离线数据采集,可以实现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下进行比较精确的定位。
本文利用物理建模法建立了信号CSI值与距离的传输模型,测得不同位置信号的CSI值,并通过传输模型回归出目标与信号发射端的距离,再利用三边定位法计算得出目标的坐标,从而实现定位。
室内的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墙壁、地面和家具等阻碍而出现反射和衍射等情况,并形成多径传播。在OFDM系统中,多径传播的无线信号的频域模型可表示为
Y=HX+N。
(1)
式中:Y表示接收端的信号向量,X表示发射端的信号向量,H表示信道矩阵,N表示附加的高斯白噪声。则所有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表示为
(2)
其中每一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表示为
csi=csiejsin∠csi。
(3)
式中:csi和∠csi分别表示了每一个子载波的幅度和相位。由公式可知,比起RSSI,CSI更细粒度化地表征了各个子载波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信道增益信息,所以更适于室内定位。
以往要获取信道状态信息必须依靠专用设备,这使得CSI难以被推广研究。然而,随着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在IEEE 802.11a/g/n标准中,我们可以利用商业无线网卡和开源固件获取信道状态信息。使用配有INTEL WIFI LINK 5300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在Ubuntu 12.04 LTS-Ubuntu 14.04 LTS的操作系统下,使用文献[9]的驱动程序便可收集到CSI数据,并以表1的形式呈现出来。
表1 一组CSI样本数据Tab.1 The CSI sample data
表1中,timestamp_low是无线网卡的低32位1 MHz时钟,在获取CSI的采样时没有被记录下来,所以所有的timestamp_low值均为4;bfee_count是驱动器发给用户空间的波束总数;Nrx代表了无线网卡的接收天线数量;Ntx代表了路由器的发射天线数量;rssi_a、rssi_b和rssi_c分别是无线网卡每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RSSI值;perm表示无线网卡如何将3个接收天线3个射频链路对应并处理数据;rate表示发射端发送数据包的速率;csi代表了信道状态信息,正是我们需要的CSI值,它是一个Ntx×Nrx×30的三维矩阵,第三个维度代表了OFDM的30个子载波。
基于CSI的室内定位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离线阶段,获取与发射端AP不同距离的参考点的CSI值,并建立距离与CSI值的传输模型;在线阶段,采集目标位置接收端的CSI值,并对其数据进行处理,滤除干扰后,通过传输模型回归出AP到目标接收端的距离,再利用三边定位法并结合AP的坐标实现目标的定位。
图1 基于CSI的室内定位结构图Fig.1 The flow chart of indoor positioning based on CSI
信道状态信息代表了30个子载波的幅度、相位以及衰落信息。将每个子载波的CSI值融合起来,可以降低衰落产生的误差,从而更精确地定位。文献[10]提出的FILA(Fine-grained Indoor Localization)系统将30个子载波的CSI值进行了加权平均,得到了CSI的有效值:
(4)
式中:f0表示信道的中心频率,fk表示第k个子载波的频率,Ak表示第k个子载波CSI的幅度,CSIeff表示CSI的有效值。除此之外,FILA系统通过改进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建立了CSIeff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模型:
(5)
式中:c表示光速,σ是环境因子,n是路径衰减指数,两个参数都与室内环境有关。
然而,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是指波在理想的介质中传播,其并不适用于复杂的室内环境,所以由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改进得到的公式(5)误差较大,导致最后的定位精度不尽人意。本文对室内环境引入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Log-Distance Path Loss Model,L-DPLM)[11],在其基础上改进得到CSIeff与距离的对应关系。
室内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障碍物的影响而发生反射、绕射和散射,并受到多径传播与非视距因素的干扰,因此在接收机处收到的信号强度为多个信号的累加之和[12-14]。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室内环境中,接收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呈对数关系,即
(6)
其一般表达式为
(7)
公式(7)即为适用于室内环境的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L-DPLM),其中,p(d)是接收端的信号强度,p(d0)是在距离发射端d0处的信号强度,两者的单位均为dBm,d0为参考距离,d为接收端到发射端的距离,γ为与环境相关的损耗因子,Xσ是反映信号衰减的随机因子,其单位为dB,服从正态分布。表2例举了典型环境的γ与Xσ值[15]。
表2 典型环境的γ与Xσ值Tab.2 The γ and Xσ of typical environments
相比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添加了环境损耗因子γ与随机衰减因子X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室内多径效应和非视距因素的干扰问题,弥补了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不足。因此,由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改进得到新的距离传输模型,理论上应该比公式(5)(由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改进得出)更适用于室内定位。
对于公式(7),取参考距离为1 m,且1 m处的信号衰减为A,发射端的信号强度为Pt,接收端的信号强度为Pr,则公式(7)可化为
Pr=Pt+A+10γlg(d)+Xσ。
(8)
因为Pt、Pr、A以及Xσ均已被对数化,两边去对数化得
(9)
即
CSIeff=σ×dn。
(10)
式中:n表示路径衰减指数,σ是环境因子,两者都取决于独特的室内环境。公式(10)即为本文提出的传输模型。相比公式(5),公式(10)更简明,且由于其是在适用于室内的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上改进得到的,所以比公式(5)更适用于室内定位。
实验中使用型号为TL-WR886N的无线路由器作为发射端,接收端为联想笔记本电脑,其CPU为Intel Core i7-7500U,操作系统为Ubantu14.04,并且安装了INTEL WIFI LINK 5300无线网卡。由上文可知,这样的配置可以获取到CSI信息。
分别在实验室和走廊这两个环境下进行实验。实验室的场景如图2所示。整个实验室为5 m×6 m的长方形区域,参考点与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位置如图3所示。走廊的宽为2 m,长为8 m,实验布置如图4所示。
图2 实验室照片Fig.2 Laboratory environment
图3 实验室区域图Fig.3 The coordinates in laboratory
图4 走廊区域图Fig.4 The coordinates in corridor
两个场景中AP的位置坐标与参考点的实际坐标是已知的,笔记本电脑在每一个参考点获取来自3个AP的信号CSI信息,如2.2节所述,它是一个Ntx×Nrx×30的三维矩阵,并通过公式(4)计算出其有效值CSIeff。接下来验证CSIeff与距离d的测距模型,即公式(10)。
实验测得CSI有效值与距离的关系如图5所示,离散的点表示在与发射端不同距离的参考点上所获得的CSI有效值。
图5 CSI有效值与距离的关系Fig.5 The relation between CSI and distance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发射端与接收端距离的增大,接收端获得的CSI有效值逐步减小,所拟合出来的曲线表示CSI有效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方程,即前面提出的传输模型——公式(10)。经拟合计算,σ值为120.5,n值为-1.123。
利用拟合得到的测距模型测得每一个参考点距离3个AP的距离后,再通过三边定位法结合AP的位置坐标计算出每一个参考点的预测坐标。用参考点的预测坐标与实际坐标之间的欧氏距离表示实验误差,并计算不同误差的累积分布函数(CDF),结果如图6~8所示。
图6中的两条线分别表示了在实验室环境下,本文(基于CSI)与基于RSSI的定位误差概率分布,可以看出,基于CSI的测距定位方法有90%的参考点定位误差在2 m以内,50%的参考点定位误差在1 m以内,而基于RSSI的测距定位方法只有50%的点误差在2 m以内,不到20%的点误差在1 m以内。因此,基于CSI的室内定位精度明显高于基于RSSI的定位方法。
图6 本文和基于RSSI的实验结果对比(实验室)Fig.6 Comparison of CSI and RSSI methods in laboratory
图7对比了在实验室环境下,本文与FILA系统的实验结果。从图7可以看出,本文的定位方法可以将90%的参考点误差控制在2 m以内,相比FILA系统提高了将近20%的概率,提高了定位精度。图8对比了在走廊环境下,本文与FILA系统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的定位方法可以将75%的参考点误差控制在2 m以内,相比FILA系统提高了将近15%的概率。对比图7和图8,两者在走廊环境下的定位精度都比在实验室环境下要低,这是因为走廊中两边较窄的墙壁对信号造成了较大的干扰,使更多的信号发生反射并产生多径效应,并影响到最后的定位结果。
图7 本文与FILA的实验结果对比(实验室)Fig.7 Comparison between new method and FILA in laboratory
图8 本文与FILA的实验结果对比(走廊)Fig.8 Comparison between new method and FILA in corridor
图7和图8表明了在不同环境下新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都比FILA系统高,这里也印证了第3.3节中提出的距离传输模型(公式(10))的进步性,由于其是在适用于室内的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上改进得到的,相比由自由空间传输模型改进得到的FILA系统提高了定位精度。
基于RSSI的室内定位方法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容易受到多径效应的干扰而影响定位结果。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更细粒度的CSI信息,其能区分不同路径,比RSSI更适用于室内定位。本文利用信号的CSI值对室内定位进行研究,在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的基础上改进提出适用于室内的传输模型,建立了CSI值与传输距离的关系,并利用目标位置测得的CSI值回归出其与AP的距离,并通过三边定位法预测出目标坐标。经实验评估,在实验室和走廊两种环境下,本文的定位方法能分别将90%和75%的参考点误差控制在2m以内,比起基于RSSI的室内定位方法以及FILA系统,分别提高了将近40%和20%的概率,所以有效提高了室内定位的精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定位。但目前的研究仅考虑了室内环境静止的情况,对于动态环境(如人走动)没有涉及,今后的工作会深入研究动态环境下利用CSI的高精度室内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