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光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及师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办学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师生使用行为,更好地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们对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为使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我们对上海市8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30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体育教研组、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与课题研究组合作设计,参照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1]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和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2]的要求,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与体育管理模式两个方向共设计33个题目,以力求问卷的科学性。
目前上海市在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计85所,问卷随机选择了其中的30所,范围覆盖上海17个区县中的11个,分别为崇明县1所、奉贤区1所、虹口区1所、黄浦区1所、嘉定区2所、闵行区2所、浦东新区6所、普陀区1所、青浦区1所、松江区2所、徐汇区3所、杨浦区1所。本次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24份,占总数的80%,可以作为研究结论的数据有22份。22所学校中,属于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有21所,占总数的95.5%;属于现代化标志性学校的有5所,占总数的22.7%;属于行业性办学的有11所,占总数的50%。
各校体育场地面积平均为8205 m2(室内1074 m2,室外7131 m2),各校平均学生数2557人,人均活动面积3.2m2(室内活动面积人均0.42m2,室外活动面积人均2.79m2)。室内体育馆建设中,68%的学校建设有综合体育馆,并配备有一定的附属设备。下图1显示,体育场馆附属设备建设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针对性的建设洗手间、更衣室、夜间照明、健身室、休息区等附属设施,以保证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套场馆建设上,其中13所学校建有乒乓房,占59.1%;18所学校拥有固定的体质健康检测场所,占比为81.8%;此外,有31.8%的学校还拥有其他单项体育场馆,如体操房、羽毛球球馆等。
图1 综合体育馆附属设备配置情况
在室外体育场地建设上,田径场地和篮球场地是开展体育教学与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因此,田径场地和篮球场地建设规模更能反映一所学校的体育运动发展水平。调查显示,田径场地建设中只有31.8%的所学校建有标准田径场,其他均为200米或300米跑道的非标准田径场;59.1%的学校建有4-6片篮球场,31.8%能达到7片以上规模。
图2 各校田径场地建设情况
4.2.1 各校体育场地运营模式比较单一、粗放
关于体育场地的用途,100%的学校选择以校内体育教学使用为主,90.9%的学校兼顾学校运动队使用,45.5%的学校场地分时段对外开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只有9.1%的学校运营中涉及到体育产业功能,将场馆对外收费开放,如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将室内场馆租赁出去,除日常教学使用外,由租赁部门负责管理。
4.2.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据调查,只有31.8%的学校成立了体育场地管理中心或相似职能部门,但其内部并没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劳动定员的要求。实际上,日常管理多由学校后勤部和体育教研室教师兼任,定人定岗,大事小事一把抓。如图3和图4,学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虽然55%选择学校体育部门管理模式,40.9%是由后勤部门管理模式,另有9.1%是体育部与后勤部共同管理的模式,无学校选择将体育场地完全租赁进行管理;但是,无论各校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数均非常少,59.1%的学校有指派1-2人进行管理,22.7%的学校根本无体育场地管理者。因此,相比大学体育场地管理呈现的后勤集团或学校体育部产业化管理模式的趋势,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场地综合利用率还比较低,更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
图3 各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图4 各校体育场地管理者
关于体育场地管理者工作职责。如图5,所有学校表示能够进行体育场地的常规管理,涉及固定财产清单、体育场地日常管理、场地易耗品管理等,50%的学校能够进行安全管理,45.5%的学校定期对体育场地进行维护。但实际上,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者人数较少,经统计,如学校的安全管理、定期维护管理,只有35.3%的管理者具备专业的场地管理知识,很难对设施结构、防火、电路等进行安全管理以及场地、器材的定期维护。场地管理者的实际管理效率有限,工作中如场地清洁等工作多外聘兼职人员完成。
图5 各校体育场地管理者
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如图6,86.4%的学校配置有器材管理员,但人数较少,以定员1人为主。体育器材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如图7,大多安排器材租用管理、体育器材维护、器材室固定财产登记管理的工作;另有40.9%的学校,体育器材管理员的工作还包括室内(外)场地清洁工作。但在日常学校体育工作中,受职工人数、场地规模、校区数、年龄限制,各校在编职工基本无法完成室内(外)场地清洁工作。
图6 各校体育器材管理员人数
图7 各校体育器材管理员工作职责
4.2.3 体育场地资金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如图8,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63.6%的学校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27.3%的学校建设资金来源于单位自筹,还有9.1%的学校建设资金在财政拨款基础上,单位有能力自筹解决。但是,由于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并不对外运营,实际年体育场地运营费用基本忽略不计,也就很难理清运营部门与学校的收入分配比例。
在体育场地维护周期和维修费用方面,如图9,73.3%的学校能够在3年间按计划的进行维护或更换,但仍有26.%的学校维护周期在5-8年或不进行维护,只有4.5%的学校年维修费能够超过10万。
图8 各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
图9 各校体育场地维护周期
各校针对体育器材的使用情况,对体育易耗品做出预算及相应的添置计划。其中,72.7%的学校年体育器材耗损费预算在6万及以下,只有4.5%在11-15万。
5.1.1 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面积偏小,附属设施落后
与上海市青少年人均5m2的活动面积相比[3],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均活动面积只有3.2m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面积明显偏小。虽然68%的学校建设有综合体育馆,但场馆建设时间较早,附属设施建设上,80%的学校配有洗手间和照明的基础设施,对更衣室、长凳、健身室、观众席等设施的配置率还不到50%。由于建设年限较早,场馆设施落后,更没有考虑到现代场馆建设的科学、安全、排风、空调等因素。
5.1.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混乱
目前体育场地管理模式,仍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但无论体育场地管理权归属于体育部门还是后勤部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场地管理机构较混乱,权责不清,其内部无清晰的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和职责要求。各校聘用的体育场地管理者年龄老化,一般只有1至2名实际场地管理者,管理者人数少,工作量大,大多不作为。
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之初,享受高额财政拨款进行场地建设,但是建成后的场地功能单一,缺乏市场化管理、场馆维护周期长、甚至不进行维护,维保预算费用较低,更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者进行有计划、周期性的维护管理,以致体育场地的有效利用率很低,荒废严重。
5.2.1 增加体育场地建设面积
室内场地可建有综合体育馆,面积约2500m2(以篮球场1片、羽毛球场2-4片为主),室内乒乓房一间、形体房一间等。综合馆内配有附属设施,如洗手间、更衣室、夜间照明、健身室、休息区等。室外场地可建设塑胶田径场(300m及以上)1片、篮球场4-6片、排球场1-2片、室外健身器械区等。体育器材室的建设,学校应保证建设在100m2左右,以保证大型器械的放置。此外,在体育场地的建设上,我们还需综合考虑到场地建设的科学性,体育场馆建设的安全、排风、空调等因素。
5.2.2 明确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除校内教学、训练使用外,实施开放、收费、租赁等运营手段,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增加收益,以促场地的日常维护开销。明确学校体育场地管理模式,包括明确场地管理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和岗位职责等。可设场地管理办公室岗1名,场地运营管理岗1名,场地清洁管理岗1名,维护管理岗1名,各岗位明确分工和岗位职责。基本上做到,体育场地管理的运营、管理、维护的责任制。
5.2.3 完善专业场地管理员工的培训和聘用方法
提高各校体育场地管理员工的专业素养,参加专业的场地运营和管理知识培训,将先进的体育场地运营和管理经验带到学校。聘用专业的体育产业人才作为员工或顾问,将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功能引入到学校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