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中IP欺骗数据分组网络溯源方法研究

2018-12-19 10:31魏松杰孙鑫赵茹东吴超
通信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交换机端口消息

魏松杰,孙鑫,赵茹东,吴超



SDN中IP欺骗数据分组网络溯源方法研究

魏松杰,孙鑫,赵茹东,吴超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IP数据分组溯源方法是指从目的地址出发,逐跳找到源主机。该方法在软件定义网络(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框架下,通过控制器向网络中相关SDN交换机添加探测流表项,并根据目标数据分组触发的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找到目标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及源主机。所提方案可以为调试网络故障提供方便,使网络管理员可以得到任意一个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应对IP地址欺骗等网络安全问题。实验证明,该溯源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找到目标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不影响网络中其他数据流转发,且无明显的系统开销。

SDN;IP地址欺骗;IP溯源;探测流表项

1 引言

近年来,网络安全日益重要。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是攻击方利用多台主机构成攻击平面对受害者实施攻击。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分组,使受害者忙于处理大量的攻击数据分组,被迫减速甚至崩溃和关闭,从而使受害者拒绝向合法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服务[1]。同时,DDoS还可对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和网络链路发起攻击,攻击者利用巨大的网络流量,造成路由器与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过载,导致网络功能或正常服务瘫痪,网络性能大幅度下降。

网络攻击等网络恶意行为常使用IP地址欺骗。恶意主机使用伪造的IP地址不断给攻击目标发送大量数据分组,超出目标主机正常处理的能力范围,使受害者无法直接找到攻击者,达到隐藏恶意主机在网络中真实位置的目的[2]。此外,恶意主机使用IP 地址欺骗绕过正常的数据分组请求者认证过程,取得目标系统信任,从而非法获得机密信息或访问受限制的网络服务。因此,如何及时检测具有伪造IP地址的数据分组,对网络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SDN[3]是一种转发控制分离的新型网络架构,SDN的提出为解决网络攻击提供了新的思路。SDN架构实现对网络集中控制,把转发规则的制定集中到控制器中。数据的转发由控制器下发的流表项统一指导,由交换机等网络转发设备实现转发过程,这极大地帮助网络提供商通过控制器以集中方式动态改变网络配置,而无需独立访问和重新配置分散在整个网络中的各个设备[4]。SDN 架构有利于网络功能的革新发展,其可编程与全局特性能够支持现有模块解决多种传统网络的现存问题[5]。

本文所提方案结合了SDN网络的优点,提出基于SDN的IP欺骗数据分组网络溯源方法。本方案完全依赖于SDN交换机的正常数据处理功能,不影响网络中其他正常数据流的转发,对交换机无需额外的软硬件修改,且本方案可以根据欺骗数据分组的实际转发情况,动态查找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准确率高,系统开销小。

2 相关工作

IP地址欺骗通过伪造IP协议数据分组组头中的源地址,使网络中数据分组转发节点和接收节点所看到的数据分组源IP地址并不是数据分组的实际发送者在网络中的真实IP地址。伪造数据分组的源IP地址,既能保证数据分组被网络正常路由转发到目标地址节点,又能使数据分组接收者难以定位真实来源。通过网络中不同节点间的协作,快速回溯欺骗数据分组的路由路径至真实发送主机或入口交换机,对提高网络安全水平、防范网络攻击威胁、调查取证网络安全事件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

IP溯源的目的是找到发送目标数据分组的真实源主机及目标数据分组实际转发路径。IP溯源常用的方法有链路测试法、数据分组标记法、日志记录法等。

表1 各个溯源技术评估

Patel等[6]使用链路测试法进行IP溯源,该方法首先由网络管理员构造一个覆盖网,当受害者受到攻击时,向受害者上游路由器注入洪流,加重攻击链路负载。在溯源时,根据受害者接收速率变化判断攻击路径,链路测试法需要人工完成很多工作,只能追溯单个攻击流。文献[7-8]使用数据分组标记法追踪目标数据分组。数据分组标记法对分组头空闲字段重定义,利用数据分组组头的一些字段,写入数据分组经过的路径信息,当带标记的数据分组到达受害主机且被确定为欺骗数据分组后,就可根据该数据分组中记录的路径信息找到源主机。Foroushani等[9]使用日志记录法进行IP溯源。日志记录法是由路由器将经过的数据分组信息记录下来,以备溯源时使用,但这种方法要求系统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

SDN网络具有逻辑中心化和控制管理可编程策略,这为解决IP欺骗数据分组的溯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平台。Francois 和Festor[10]在SDN架构下提出通过查看流表项的方法找到源主机,但是由于流表项的匹配精度不确定,找到的主机往往是一个集合,无法准确地定位源主机。夏彬[11]提出了使用Renyi熵的方法判断一个交换机是否转发过欺骗数据分组,Cui等[12]提出通过查询交换机中一些统计数据判断一个交换机是否在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上。这两种溯源方法都受设置的阈值和实际网络中数据分组发送情况的影响较大。Agarwal等[13]提出通过给交换机标号并添加流表项的方法从源主机追踪数据分组的发送路径。Tammana[14]和Narayan[15]通过添加流表项,修改数据分组组头某些字段,使该字段记录路径信息,这种方法需要额外添加的流表项数目较多,且受数据分组组头字段长度的限制。各个溯源技术的详细性能评估,如表1所示。

本文在SDN框架下提出一种通过控制器向网络中相关的交换机中添加探测流表项的方法,在网络中追踪欺骗数据分组的流入端口,找到发送IP欺骗数据分组的源主机。添加的探测流表项具有最高优先级,与溯源的欺骗数据分组特征进行精确匹配,对应的操作为发送Packet-in消息给控制器。当目标欺骗数据分组经过添加了探测流表项的交换机时,会触发相应的Packet-in消息,控制器根据该消息并利用全局网络拓扑信息得到上一跳信息。

3 系统设计

3.1 名词定义

本节定义或明确一些名词和概念,用以在后续章节中描述提出的溯源方案。

定义1 欺骗数据分组的特征集(简称特征集):特征集由溯源请求者提出。以OpenFlow[16]v1.0为例,特征集是流表项分组头域元素的集合的子集。

定义2 探测流表项:探测流表项的匹配域是特征集以及入端口(入端口是必备项),在流表中具有最高匹配优先级,探测流表项的动作是发送Packet-in消息给控制器。

定义3 溯源路径树:控制器中有一个树型结构,用以记录溯源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每当查找到一个交换机(主机)时,都将该交换机的DPID(主机的IP)加入到溯源路径树中。由树的根节点到子节点得到溯源路径。

定义4 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溯源开始后,触发该消息的数据分组符合溯源请求者提出的特征,控制器之前已向发送该消息的交换机添加过探测流表项,且发送该消息的交换机in_port端口连接的交换机或主机未被溯源过。

定义5 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溯源开始后,触发该消息的数据分组符合溯源请求者提出的特征,但控制器之前未向发送该消息的交换机添加过探测流表项,或发送该消息的交换机in_port端口连接的交换机或主机已被溯源过。

3.2 溯源机制

本文通过添加探测流表项的方法找到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及源主机。图1是本溯源算法的具体流程图。溯源过程如下。

1) 溯源请求者给出特征集和溯源起点交换机的DPID,控制器将溯源起点交换机DPID作为根节点加入溯源路径树中。溯源起点交换机为当前交换机。

图1 溯源流程

2) 控制器向当前交换机中添加条探测流表项(为当前交换机的端口数目-1。除了数据分组经过的下一跳端口外,其余每个端口都对应一条探测流表项),监听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

3) 若控制器接收到有效溯源 Packet-in消息,控制器根据全局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及 in_port 值得知数据分组经过的上一跳节点信息,将上一跳节点信息加入溯源路径树中。若上一跳节点是交换机,则将上一跳交换机记为当前交换机。控制器将该数据分组Packet-out至下一跳节点。

4) 控制器删除发送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的交换机中对应的探测流表项。

5) 重复2)~4),当查找到的交换机in_port端口连接的是主机时,一条路径的溯源结束。

6) 控制器长时间没有收到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计时器超时,溯源结束。

3.3 溯源过程示例

本节以图2中所示SDN网络拓扑结构为例,对本文提出的通过添加探测流表项溯源IP数据分组的方法进行示范说明。

在拓扑网络中,主机1使用虚假的IP地址向主机4发送数据分组,在查找该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时,溯源请求者4需告知控制器溯源起点交换机的DPID(交换机4的DPID)及数据分组的特征集,从主机4开始溯源。溯源请求者给出的特征集是: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数据分组的类型以及目的端口号。

图2 算法实现过程示例

控制器构造的探测流表项如下。

1) 匹配域:数据分组入端口及与特征集对应的2~4层网络控制信息。

2) 优先级:65 535(最高优先级)。

3) 动作:将数据分组封装为Packet-in消息并转发给控制器。

在溯源过程中,将欺骗分组经过的交换机标记为目标节点,将目标节点加入到溯源路径树上,遍历溯源路径树得到目标节点匹配到的欺骗数据分组数量,由此得到欺骗分组来自溯源目标的概率。

控制器向交换机4添加3条探测流表项(如图2中①所示,添加的3条探测流表项分别对应于4的端口1、端口2和端口3),当欺骗数据分组经过4时,会触发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如图2中②所示)。控制器根据全局网络拓扑信息及该Packet-in消息中in_port值得知4的上一跳记为′。图2中4是起点交换机,欺骗分组经过的概率为1,′为交换机3和2,欺骗分组经过的概率与溯源路径树上匹配到的欺骗数据分组的数目有关,没有欺骗数据分组经过交换机5,则5的概率为0。然后控制器将对应端口的探测流表项的动作修改为转发给下一跳(如图2中③所示),并将触发该消息的数据分组Packet-out至4的端口4(如图2中④所示)。接下来,控制器向′添加探测流表项,当欺骗数据分组经过′时会触发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控制器得知的上一跳是,同样根据溯源路径树中对应节点经过的欺骗数据分组数目得到路由器概率。控制器将对应端口的探测流表项的动作修改为转发到下一跳并将触发该消息的数据分组Packet-out至相应端口。接下来控制器会向添加探测流表项,当欺骗数据分组经过时会触发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控制器根据全局网络拓扑信息及该Packet-in消息中in_port值得知的上一跳是主机1,一条路径的溯源结束。

3.4 流表项管理

本文提出的IP溯源方法中,转发和溯源均使用了控制器获取全局网络拓扑结构的功能。控制器利用拓扑发现协议获取全局网络拓扑信息,将全局网络拓扑信息保存在一个图结构中,并利用路径计算方法计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当数据分组触发Packet-in消息时,若正常转发该数据分组,控制器会利用全局网络拓扑信息计算该数据分组经过的路径,并向该路径上所有交换机下发转发该数据分组的流表项。

流表项指导数据分组转发。传统网络中路由表项是路由器运行路由协议自动构建的,而SDN交换机中的流表项由控制器下发,且SDN交换机中的流表项可更精确地匹配,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组处理动作。如图3所示,流表项由匹配域、优先级、计数器、指令集、超时计时器、缓存等字段构成。

匹配域优先级计数器指令集超时计时器Cookie

本文主要使用了流表项的匹配域、优先级和指令集3个字段。匹配域包括1到4层的网络信息,与符合条件的数据分组匹配。优先级值的范围是[0, 65 535],数据分组优先与优先级高的流表项匹配。指令集中包含一组指令,当匹配到该流表项时,按一定顺序执行这些指令。本文只使用一级流表结构,即所有流表项均位于流表0中。用于处理正常数据分组转发的流表项(不包括table-miss流表项)中,匹配域为以太网协议类型和目的IP地址,优先级为1,指令集动作是转发到交换机某一端口。

本文中,控制器对探测流表项的下发和修改都是通过OpenFlow协议中Flow-mod消息实现的。通过Flow-mod消息,控制器能够指定下发给网络交换机的流表项的匹配域、优先级、生存时间等,也可以修改某一个交换机中特定的流表项。

3.5 多径处理

本文溯源得到的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会构成一个树型结构(若溯源只得到一条路径,则溯源产生的路径构成一条直线)。为了能够处理多条路径的情况,控制器中保存了用于记录多条路径的树型数据结构,当前得到的节点是溯源路径树中节点的子节点。

在多径处理中,对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的判断,保证了溯源得到的节点父子关系的准确性。

在溯源过程中,控制器向交换机添加探测流表项条数为其端口数目-1,对应于交换机不同的端口。在同一个交换机中,数据分组触发的每一个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对应一个溯源路径树的分支。若有多个主机发送目标数据分组,数据分组会在路径汇合的交换机中与多个探测流表项匹配,从而触发多个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

3.6 目标可能性计算

根据溯源路径树上每个节点的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与上一跳的节点信息,可以统计出到达当前节点的欺骗分组中属于上一节点的概率。基于这个统计数据,本文使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溯源起点的欺骗分组来自每个溯源目标的概率,即贝叶斯网络中目标节点的先验概率。控制器将对应端口的探测流表项的动作修改为转发给下一跳,在回溯到溯源终点后,遍历溯源路径树得到相应节点匹配到的欺骗数据分组数量。

图4 贝叶斯网络模型

贝叶斯网络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它的节点表示随机变量,两个节点间的箭头包含一个条件概率值,该值表示节点的依赖关系。通过溯源路径树可以直接构造贝叶斯网络拓扑图,当前节点来自上一节点的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概率为条件概率值。

如图4所示,1是溯源起点,2是溯源目标,1、2、3、4、5、6是交换机,根据贝叶斯联合概率分配函数

可以得到

4 实验与分析

4.1 特征集设定

图5所示为实验网络拓扑。实验中主机1、3、5、7的IP地址分别为10.0.0.1、10.0.1.3、10.0.2.5、10.0.3.7,交换机1~8的DPID分别为1~8。在实验过程中,1、3、5都向7发送数据分组,其中,主机1冒用主机3的IP地址向7发送数据分组,数据分组转发路径为1—1—2—3—4—7—7,同时,主机3、5也向h7发送数据分组,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分别为:3—5—4—7—7,5—6—8—7—7,如图5所示。

图5 实验网络拓扑

各主机发送数据分组的字段情况如表2所示,本文进行了两组实验,如表3所示,两组实验中溯源请求者7分别给出了两组不同的特征集,表中“—”表示没有给出该项内容,需要控制器找到符合该特征集的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

表2 各主机发送数据分组情况

表3 两组实验中的特征集

图6和图7分别是使用表3第一组特征集和第二组特征集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在实验中,各主机发送分组的分组间间隔均为1 s。由于第一组的特征集无法区分开1和3发出的数据分组,因此控制器找到两条路径。第二组可以区分开欺骗数据分组和其他类数据分组,因此可以精确找到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由此可知,溯源请求者给出的特征集匹配精度越高,本方案越能精确地找到被溯源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

图6 第一组实验溯源结果

图7 第二组实验溯源结果

4.2 结合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溯源

图8为实验网络拓扑表示欺骗分组的分布,该网络拓扑可以实现任意两台交换机的多条路径连接,方便贝叶斯网络模型下目标节点先验概率的计算。

在网络拓扑中,1到8的DPID分别为1~8,为了考虑复杂情况下的分组发送情况,实验中增加背景流量,使用D-ITG作为背景流量发起工具。D-ITG可以发送不同协议、不同大小、不同速率的数据分组。实验过程如下。

1) 主机1到11中任两台主机相互进行分组发送,其中主机1使用虚假的IP地址发送数据分组,1、2、5的发送分组速率分别是30 packet/s、5 packet/s、3 packet/s,其余主机发送分组速率为5 packet/s,各主机所发送的分组大小不同。

图8 实验网络拓扑

2) 在网络中选取主机作为溯源起点,本次选取7进行实验,欺骗主机1向7发送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有3条,分别是1—1—2—5—4—7—7、1—1—2—3—4—7—7、1—1—6—8—7—7,同时,主机2到6向主机7正常发送分组。

3) 对于网络多变的特性,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可能有多条,每条路径上的路由器转发的欺骗分组数量也不同。在交换机的组表项内设置select类型,在组表项中设置多个行动桶,每个行动桶中指定面向物理端口的Output行动,数据分组通过行动桶处理,在各行动桶中设置不同权重作为各桶的使用频率。在交换机1中,端口1~2与端口1~6的行动桶权重比为7:3, 在交换机2中,端口1~2与端口1~6的行动桶权重比为4:1。

控制器中的溯源路径树记录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通过溯源路径树构造贝叶斯网络拓扑图,使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计算溯源起点的欺骗分组中来自每个溯源目标的概率,实验结果如图9所示。

在江苏省南通全市范围内选择耕翻秸秆还田、耕翻无秸秆还田、浅旋秸秆还田、浅旋无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还田共5种耕作方式的小麦田块,每种耕作方式至少5块田,每块田的面积不低于 1 333 m2。

为了在复杂情况下进行溯源准确性的研究,本实验拓扑具有任意两个主机之间存在多条可达路径的特点。实验中多台主机向溯源起点发送数据分组,控制器向交换机下发探测流表项,并把目标节点加入到溯源路径树上。

控制器根据特征集从溯源起点逐跳找到对应的目标主机。对于有欺骗分组经过的交换机,控制器计算不同路径发送过来的欺骗分组的数量,统计出不同路径上欺骗分组的概率。根据实验结果,从溯源起始点7开始,标记到达当前节点的欺骗分组中属于上一节点的概率,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接近。

图9 实验结果

4.3 溯源准确性

为了更直接地运用贝叶斯理论,整理图9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验结果

结合表4与贝叶斯联合概率分配函数,在3条溯源路径的终端,1的概率为78.6%,2的概率为13.3%,5的概率为8.1%,则1是欺骗主机的可能性为78.6%,相应地,本次实验的溯源准确性为78.6%。当目标欺骗数据分组经过添加了探测流表项的交换机时,会触发相应的Packet-in消息,控制器根据该消息并利用全局网络拓扑信息得到上一跳信息,当欺骗数据分组的特征集符合该网络的主机发送分组内容时,本文的IP欺骗数据分组网络溯源方法认为该主机有一定的可能性是IP欺骗者,且可能性与该主机的发送分组情况有关。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发送分组速率与溯源准确性的关系,只改变1发送分组的速率,通过实验得到各个溯源目标的概率,获得溯源准确性,如表5所示。

表5 速率与溯源准确性

可以得到,使用虚假IP地址的主机1发送分组速率增大时,溯源准确性对应增加。本文所提的IP溯源方法适用于在网络攻击中找到发送目标数据分组的真实源主机及目标数据分组实际转发路径。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本文的IP欺骗数据分组网络溯源能够快速找到欺骗数据分组的转发路径,定位欺骗数据分组的真实源地址,并在贝叶斯网络模型下计算目标节点的概率。本文的溯源方法能够在网络繁忙、流量复杂的情况下快速地进行溯源并计算目标节点的概率,提供可靠的网络溯源结果。

4.4 网络攻击对溯源影响

为了测试网络攻击对溯源的影响,本文使用TFN2K工具。DDoS攻击工具TFN2K可以发起UDP flood攻击、TCP/SYN flood攻击、ICMP/PING flood攻击、ICMP/SMURF flood攻击。实验网络拓扑如图8所示,主机2、3、5作为攻击者向7发起UDP/TCP/ICMP混合flood DDoS攻击。1假冒4的IP地址向主机7发送欺骗分组,欺骗分组转发路径为1—1—2—3—4—7—7,发送分组间隔为10 ms,7作为溯源请求者进行溯源,溯源特征集为:7的IP地址,1虚假IP地址(即4的IP地址),数据分组类型以及目的端口号。

实验在3种不同情况下进行测试,分别是网络没有攻击时、网络有攻击、网络有攻击且攻击者3冒用4的IP地址向7发起攻击,其中,第三种情况下攻击路径被溯源,攻击对溯源路径造成干扰。实验溯源结果如图10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未被攻击时溯源时间最短,溯源效率最高;当网络有攻击时,攻击影响交换机,溯源效率受到一定影响,溯源时间增加;当攻击者冒用4的IP 地址向7发送分组时,可根据溯源特征集溯源到攻击路径。结果表明,网络有攻击时溯源仍能进行,但是溯源时间增加。

图10 网络攻击对溯源影响

4.5 溯源效率

本节实验分别测试了控制器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和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获得控制器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用时的方法是在溯源算法PacketInHandler函数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的代码段中,分别获得进入该代码段的时间和离开该代码段的时间,即可得到控制器处理该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本实验用获得的50次控制器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控制器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获取控制器处理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的方法与之类似。

实验得到控制器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为1.61 ms,控制器处理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为0.64 ms。控制器处理处理有效溯源Packet-in消息和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所用时间都较小,即在溯源过程中,给控制器增加的额外系统开销较小。

图11和图12都是在特征集能区分开被溯源数据分组和其他类数据分组时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

如图11所示,相比于跳数较多的情况,跳数在前两跳时,分组间间隔1 ms时的时延接近于分组间间隔5 ms的时延。原因主要是分组间间隔较小,从欺骗数据分组触发Packet-in消息到控制器修改探测流表项这段时间,欺骗数据分组会触发较多Packet-in消息,这些消息都是无效溯源Packet-in消息,控制器耗费部分时间用于处理这些无效消息。跳数较少时,分组间间隔为1 ms时额外增大的时延占主要部分,因此小于3跳时发送分组间隔为1 ms的时延接近于发送分组间隔为5 ms的时延;而高于3跳,两者时延与跳数呈线性相关,不再接近。

图11 时延测试

图12 溯源过程中产生的Packet-in消息数量测试

图12是在欺骗数据分组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中间分别经过了5跳、15跳、25跳交换机的网络拓扑中实验得出的结果。从图12可以看出,分组速率较小时,欺骗数据分组触发的Packet-in消息逐渐接近于欺骗数据分组经过的交换机数目。

4.6 溯源性能

为了评估本文溯源算法对控制器的CPU使用率的影响,分别在不使用溯源算法、使用溯源算法以及使用CherryPick溯源算法3种情况下测试控制器的CPU使用情况。实验开始后通过加快发送分组速率,增加网络流量,观察控制器CPU使用率的增长情况,如图13所示。

从图13中可以看出,在发送分组速率增加的情况下,不使用溯源算法控制器的CPU使用率基本维持不变;使用本文溯源算法溯源时,控制器的CPU使用率有所增加,但增加速度十分缓慢;相比之下使用CherryPick溯源算法CPU使用率大幅增加,需要消耗较多CPU资源。

图13 溯源过程控制器CPU使用率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传统网络和SDN网络中常用的IP数据分组溯源方法,提出了SDN中通过控制器向网络中相关的交换机添加探测流表项的IP数据分组溯源方法,以找到发送IP欺骗数据分组的真实主机或入口交换机。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准确地找到源主机及数据分组转发路径,系统开销小,不依赖于特定设备或网络拓扑结构,且不影响网络中其他正常数据流的转发。本文所提算法中特征值通过人工对数据分组的分析提取而获得,还没有实现对特征值的自动获取,下一步需研究自动化提取数据分组的特征集,而且,发送分组速率太大时,会触发较多Packet-in消息,需要进一步研究限制Packet-in消息速率的方案。

[1] METI N, NARAYAN D G, BALIGAR V P. Detection of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cs (ICACCI). 2017: 1366-1371.

[2] 阎冬. IP网络溯源方法及协作模式相关技术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YAN D. Research on IP traceback techniques and collaboration pat terns[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2.

[3] FEAMSTER N, REXFORD J, ZEGURA E. The road to SD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programmable networks[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4, 44(2):87-98.

[4] SIEBER C, OBERMAIR A, KELLERER W. Online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of network hypervisor performance models[C]//IFIP/IEEE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M). 2017: 1204-1212.

[5] 王涛, 陈鸿昶, 程国振. 软件定义网络及安全防御技术研究[J]. 通信学报, 2017, 38(11):133-160.

WANG T, CHEN H C, CHENG G Z. Research o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and the security defense technology[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7, 38(11):133-160.

[6] PATEL B, MENARIA S. Survey of traceback method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Computers & Applied Sciences, 2015, 4(1):22-26.

[7] 黄琼, 熊文柱, 阳小龙, 等. 分层次的无状态单分组IP溯源技术[J]. 通信学报, 2011, 32(3):150-157.

HUANG Q, XIONG W Z, YANG X L, et al. Hierarchical stateless sin-gle-packet IP traceback technique[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1, 32(3):150-157.

[8] YAN D, WANG Y, SU S, et al. A precise and practical IP traceback technique based on packet marking and logging[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2, 28(3):453-470.

[9] FOROUSHANI V A, ZINCIR-HEYWOOD A N. Deterministic and authenticated flow marking for IP traceback[J]. 2013 IEE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AINA), 2013, 30(1): 397-404.

[10] FRANCOIS J, FESTOR O. Anomaly traceback using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C]//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EEE, 2014.

[11] 夏彬.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WLAN中DDoS攻击检测和防护[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XIA B. Research on the detection and defence of DDoS attack in SDN-based WLAN[D].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15.

[12] CUI Y, YAN L, LI S, et al. SD-Anti-DDoS: Fast and efficient DDoS defense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J].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6, 68: 65-79.

[13] AGARWAL K, ROZNER E, DIXON C, et al. SDN traceroute: tracing SDN forwarding without changing network behavior[C]// The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2014: 145-150.

[14] TAMMANA P, AGARWAL R, LEE M. CherryPick: tracing packet trajectory in software-defined datacenter networks[C]// ACM SIGCOMM Symposium o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Research. 2015:1-7.

[15] NARAYANA S, REXFORD J, WALKER D. Compiling path queries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C]// The Workshop on Hot Topics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2014:181-186.

[16] NICK M K,ANDERSON T, BALAKRISHNAN H, et al. OpenFlow: enabling innovation in campus networks[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8, 38(2):69-74.

Tracing IP-spoofed packets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WEI Songjie, SUN Xin, ZHAO Rudong, WU Cha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IP packets back tracing is to find the source host hop by hop from the destination. The method found the forwarding path of target packets and source host by adding probe entry into flow tables on SDN switches and analyzing the effective back tracing Packet-in messages sent by related switches.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debugging network problems , so that the network administrator can obtain the forwarding paths of any data packets. Furthermore, it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P spoof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traceability method can find the forwarding paths of target packets in a timely and accurate manner without affecting other traffic or significant system overhead.

SDN, IP address spoofing, IP trace back, flow table probe entry

TP393

A

10.11959/j.issn.1000−436x.2018243

魏松杰(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

孙鑫(1993−),女,河南周口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定义网络、异常检测等。

赵茹东(1992−),男,山东枣庄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定义网络、网络流量分析等。

吴超(1994−),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流量混淆等。

2018−03−29;

2018−08−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472189);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No.NGII20160105, No.NGII20170119)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61472189), CERNET Innovation Project (No.NGII20160105, No.NGII20170119)

猜你喜欢
交换机端口消息
一种有源二端口网络参数计算方法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局域网交换机管理IP的规划与配置方案的探讨
一张图看5G消息
多按键情况下,单片机端口不足的解决方法
更换汇聚交换机遇到的问题
基于地铁交换机电源设计思考
缔造工业级的强悍——评测三旺通信IPS7110-2GC-8PoE工业交换机
消息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