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后现代特征与中国古典形象的颠覆①

2018-12-19 01:43马绮丽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网络文学孙悟空西游记

肖 宁 马绮丽(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相比于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过渡阶段的社会个体来说,21世纪信息时代下,大众的个性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爆发了。诸如杜甫很忙、大话西游、三国杀等等,从网络文学到网络视频以及网络游戏,一系列古典文学人物形象彻底得以颠覆。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为例,其在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动画和网络游戏中都被无数次的解构,有人认为这是文化的糟粕,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主体的一种表现,众说纷纭。究其原因,要谈清这个问题就要从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特征谈起。

一、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并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虽被称为“主义”,但“后现代”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内涵及定论,其批判和颠覆精神注定了它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规范它的内涵。与现代主义相反,后现代主义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消解权威性、主体性,推崇自主性。二、反对中心与真理,强调差异性、多样性。三、否定整体性,提倡碎片化。

在全球以高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传媒领域,移动平台的普及以及互联网速度的不断提升,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新。信息从高度集中的传达方式向分化松散转变,同时依托于互联网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与此同时,正因为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权威理念,反对中心与真理,提倡多元化、碎片化。科技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使新媒体充满了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和超越,中国作为全球新媒体用户最多的国家,其新媒体的传播发展自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色,虽不能断言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后现代社会特质,但可以肯定,这种思潮无疑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形象在新媒体上的颠覆

克罗齐曾提出:“任何人把艺术理解成什么,艺术就是什么。”[1]对于大众而言传统的认知过程是从小学习艺术的经典范式,并以此为标准。一旦出现有悖于自己学习与接受的艺术形式,就会被质疑其是否为艺术,属于哪种艺术。社会在不断进步,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对古典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再创作都以非传统、反常规的方式表现出来。

1.新媒体后现代化特征促使中国古典形象得以颠覆

在这种“新”的特征的引导下,一些传统的中国古典形象也被以个性的、多元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被颠覆。

“去权威化”是中国古典形象被颠覆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新媒体的形式,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动画、网络游戏就是其集中体现。其多元的个性化创作改变了人们对以往经典文学的理解,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网络小说。在“去权威化”的新媒体世界中,权威的影响力在减弱,甚至越是经典越会被重新演绎。不能说,作者们都想超越经典,但却无疑表露网络小说作家们都想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些中国的经典作品表达出来。而重新表达的过程,本就是对以往权威力量的削弱。以《西游记》为例,孙悟空的形象在网络小说《悟空传》《嘻游记》《倒写西游记》等作品中被一次次的刷新,作者们根据自己的意志颠覆经典。孙悟空不再是吴承恩笔下的最初虽本性桀骜却最终对权威诚服,并誓死追随的传统义士形象。在新的演绎下,作者们一次次解构了孙悟空形象,并重新构建了具有新的意识形态的孙悟空。在一度畅销的网络小说《悟空传》中,孙悟空的情感个性被重新诠释,爱恨情仇这些复杂的人类感情被融入其中。小说中的孙悟空不再是一个妖猴以及缺乏人性的愚忠形象,他具有了人的情感,从妖转变为人。而在《倒写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是悲怆的,与现实的搏杀,对人世间不公平的痛恨,以及最终无奈的妥协逃避。作者将其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的看法加载到孙悟空这个形象上。在《魔女孙悟空》中,作者甚至改编了孙悟空的性别,将其做了从男到女的转变,曾经的经典悟空的形象在作者笔下已荡然无存。至于网络中以孙悟空的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更是数不胜数。在“去权威化”的新媒体背景下,“孙悟空”已经演变为一个雾化了的形象,虽与经典重名但却与经典无关。

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为中国古典形象的颠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素材。“去中心化”这一概念源于计算机系统中对分布式系统特征的一个描述。在分布式系统中,节点是其构成要素,每个节点都高度自治,而节点之间自由连接、彼此影响,形成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节点都不是中心,但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中心。网络视频的兴起正是源于了这种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的特性。在每个流行的网络视频中,视频与视频间趋于一种平等的、开放的以及扁平化的结构。没有人去深究视频构想的原创性,它可能源于创作者对已有视频或电影的复制或改写。如通过对电影《无极》的改编而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制作者根据电影情节中的一个片段,对整部电影进行了重新拼贴,形成了新的视角,而原有视频本身的表达和含义在“去中心化”的影响下已经无关紧要。同样,中国古典形象在这种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的趋势下,也理所当然的被重塑。伴随着制作者们对中国名著《西游记》认知的不断改变,围绕着这个主题衍生出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的虽曾经以《西游记》为中心,却在一次次的演变中渐渐脱离中心,以一种平等的状态呈现给受众。孙悟空这个原生角色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被逐渐颠覆。《大话西游》是流传很广的一部改编自《西游记》的电影,作品本身已基本脱离原著,讲述了主人公凡人至尊宝历经的种种,从开始时对人生的游戏,对理想的迷惘,到最终在对生活的顿悟后变成了“孙悟空”,放弃了最初自己在现实中随波逐流,在这里,“孙悟空”变成了人们在成长后失去自我对生活妥协的一种状态。受众们在观看新的作品时并不会将其与原著进行比较,相反与原著间的巨大差异更能激发起受众的兴趣。如果说影视作品在制作成本及投入风险上较高,那么网络微视频则在成本控制上凸显优势,也因此使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改编版本更多。这些网络流传的以《西游记》为原型的改编版本,很多是源于一种恶搞的方式,视频内容是否忠于原著,并不在视频制作者的考证范围内,视频制作者们需要的是受众们的热议和点击传播率,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中心,流行即为中心。

“碎片化”是新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是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导致的,它为颠覆中国古典形象呈现了更丰富的形式。“碎片化”主要描述的是媒体内容中“量”的特性,并未涉及“质”的改变。这些碎片化了的媒体内容只是无序的堆积,并没有或者也无必要得到有效整合。如《梦幻西游》《王者荣耀之真正的悟空》《我叫孙悟空》《悟空传》等众多涉及《西游记》中孙悟空角色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开发者们将孙悟空这个《西游记》中的原生角色形象进行了碎片化处理,取其部分角色特点再将其演变后形成了网络游戏中的新的动画人物。每个游戏中的“孙悟空”在技能上或有相似之处,可最终成型的人物特质却迥然不同。这些“孙悟空”或为正面形象或为反面形象,或为玩家第一视角或为游戏关卡设置需要,或在游戏情节中个性突出或仅取其技能。即便我们将所有的网络游戏中的“孙悟空”进行整合,却也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确切的“孙悟空”形象。

2.新媒体传播形式加剧后现代特征

新媒体的主要传播形式是基于网络的传播。“新媒体”有一个相对广义的定义即运用基于网络的数字或移动通讯技术,利用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或卫星等介质渠道,向使用客户端电脑、移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的人群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传播方式的总称。虽然笔者认为这个相对广义的“新媒体”概念对“新媒体”的内涵说明以及其外延形式有些混淆不清,但这种边界与范畴的模糊正说明了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在传播中的特点。

在“新媒体”的传播中,网络是其主要介质。而新媒体自身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特性,使得在网络中传播的媒体内容实则丧失了文化深度,只流于一种“浅”的表达方式。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佛雷德里曼曾用“扁平化世界”来形容网络世界的文化流通。在这样一个被二维化的世界里,那些深层次的、冗长的文学作品或者深奥的视觉作品都不适合这种流通形式。当一个媒体内容被制作并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后,受众们在互联网中一些诸如个人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的平台上快速的浏览,然后将自己觉得有趣、有用或对他人有帮助的链接信息转发。每个受众都可能是传播者,传播者们不会去挖掘这些媒体内容的深度,所有认知都是浅层次上的获取。一些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作品被改编,很大程度上能激发起受众们的兴趣。加拿大作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曾说过,“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同样,在网络环境下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为内容,结合了新的网络媒体形式被发散式传播,而正是这个因素加速了中国古典形象的颠覆。

3.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古典形象彻底颠覆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发展的一次革命。如果说数字化内容就是新媒体本身,那么以移动设备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则更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手机的普及就是其典型案例。从早期的wap、2G、3G到4G、5G,移动网络的带宽性能在逐渐加大,其所能承载传输的媒体信息量剧增,加之更高性能、更智能的移动设备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论是新浪、网易、搜狐这些大型门户网站还是腾讯这样早期形式单一,但一直在追加服务的平台性网站,或者一些正在慢慢兴起的为客户提供专项服务的小型网站,大都开发了面向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手机终端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阅读新闻、看电子书、查阅邮件、收听广播、观看视频或浏览微博等,同时各大网络营运商也在绞尽脑汁,抢占移动市场,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网络得到空前的发展。而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已然成为手机用户娱乐消费的主要方式。

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27.7亿元到2017年150亿元,短短6年翻了5倍多,预计2018年可达到187.5亿元。移动阅读用户从2013年2.02亿增长到2016年3.04亿,同比增长50%。而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更是远超网络文学。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用户对移动设备的认可,未来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作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技术和人文科学、科学和艺术、右脑和左脑之间,都有着公认的明显差异。”在这里,我们并不能机械的将技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完全剥离,就像我们并不能够把我们的左脑和右脑完全分割,但不可否认这种差异性冲突是存在的。正如在网络中横空出世的大量傍着《西游记》名头或《西游记》中“孙悟空”角色的作品,这些网络文学、微视频、手机游戏作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优越性,以一种更为方便、更为快速的方式被手机用户获取,并以更迅捷的方式在互联网中被扩散。可以认为,在网络世界中,现实里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会被扭曲,互联时代移动网络及周边产业的技术支撑促进了这种扭曲,从而使中国古典形象彻底被颠覆。

2011-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2013-16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单位:亿)(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结 语

一百多年前,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他认为绝对精神是至高无上的,其中包括宗教、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象征性艺术是艺术最原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艺术的形式大于内容;然后是古典型艺术,在这个阶段艺术发展得较为成熟和完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后是浪漫型艺术,这个阶段艺术因为内容大于形式而解体,并且开始走向终结。[2]但艺术走向终结并不是终结艺术本身,而是传统的艺术观念在被颠覆。大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变革,呈现出多元化。一方面对古典文化、艺术的调侃和恶搞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思想,与其说是有人刻意而为之,不如说是新媒体后现代化特征在其不断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产物。任何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面对各种观点和意见,我们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打压,而是应思考如何有效的引导和建立良好的机制。另一方面借助新科技、新设备的创作也为古典文化及艺术的推广和传承创造了机遇。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孙悟空西游记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