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学者: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8-12-19 06:14
新传奇 2018年40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博尔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最大贡献,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图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罗兰·博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重视公平、正义”

他是荷兰裔牧师的儿子,1961年生于澳大利亚,大学时“爱上”马克思的思想,从此痴迷钻研马克思主义和理论。

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寻精神密码,年过半百开始学习他的第10门语言——中文。

他重走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的经典红色之旅,制作成全球首个此类题材网络公开课,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今日中国。

他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罗兰·博尔。他还有个很提气的中文名——“国强”。

初见博尔,老远就能认出他:白色T恤上的马克思头像格外显眼。大学里,这是他的招牌造型。他中文水平有限,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和而不同”等词汇信手拈来。

缘何爱上马克思主义?他说,在大学学习专业课时发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于是便开始研究马克思,一做就是30多年。

在他看来,马克思特殊的生活状态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生于犹太家庭,父母早年成了基督徒,他没有正常工作,不得不离开德国、离开法国……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意味着马克思的生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

“伟大的思想家常常诞生于边缘。”博尔说。

他认为,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马克思目睹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阅尽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种种艰辛和社会分裂,这些都成为思想的源泉,也成就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影响世界的巨著。

博尔说,这些著作成形时,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发展初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看到了即将到来的事情,对当下更有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人发现,马克思当时提出的问题,到现在依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博尔说,自己之所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是因为“资本主义体系的本质只能是让富人更富,让无产者更加穷困。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重视公平、正义,是致力于改善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博尔说。他指出,“中国致力于减贫行动,推动公平、平等、正义”。

“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最大贡献”

11年前,博尔受邀到中国讲学。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以后会把自己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上,更没有想到竟会如此痴迷地在中国研究马克思。

建设社会主义更复杂,问题更多,难度也更大,“这让我对中国的实践充满了兴趣”,博尔说。

现在,博尔每年至少花半年时间在中国教学和研究。他还启动了名为“革命之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合研究项目,由中国社科院、部分高校以及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共同参与。

博尔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众不同的优势,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等。他举例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让大政方针更有延续性、连贯性和包容性,更加注重长期和稳定规划。

博尔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最大贡献,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中国着迷,他们渴望了解中国究竟是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博尔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迅速崛起的姿态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而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颓势,而对比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如此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激发了全球学者对解密中国发展“神奇密码”的强大好奇心与探求欲。

虽然一些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方向有些偏离,但大部分学者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

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兰纳布·巴德汉与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约翰·罗默在其合著的文章《市场社会主义:一个重获活力的案例》中认为,1989年苏东剧变之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经济领域开始进行了全方位改革,这些改革的结果是走一条市场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们同时指出:“我们要构想市场社会主义蓝图的全部目的在于这个制度可以像资本主义制度一样达到高度的生产力水平,而不是盲目追求‘真正的东西’,我们坚信这样的制度会更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也会对社会需求更加敏感,比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在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分配也更加均衡。”他们认为,中国采取的这种市场社会主义形式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又能达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目标。

日本共产党前主席、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破哲三在《马克思的“科学观”——21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书中,针对日本和其他国家的许多人所认为的“中国是在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观点,指出他们的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他们的观点仅仅狭隘地认为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不破哲三同时指出,中国的实践确实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而只有认真地研究,才能摆脱目前对此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关注,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所以我所关注的是中国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被资本主义所取代,它又应该怎样使社会主义的核心经济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来与资本主义竞争”。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教授约瑟夫·奈在2008年初就曾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