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山, 纪冰沁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燕麦属于禾本科燕麦属植物,是世界广泛栽培的一种粮食、饲料、饲草兼用作物,具有抗旱、耐冷、耐瘠薄等优良特性[1-2]。目前主要栽培的燕麦品种为有稃和裸粒2大类型,其中有稃型燕麦世界各国多用于饲草生产;我国是裸燕麦的起源中心,栽培面积较大,裸燕麦产量约占燕麦总产量的90%以上[3-4]。我国燕麦尽管栽培历史悠久,但是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区[5],近年来南方农区受复种指数持续下降、冬闲田面积逐年增加、农业结构调整与草牧业的快速发展[6]等因素的影响,使燕麦在南方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开展南方燕麦种质资源评价和引种育种工作,对南方农区传统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战略意义[7-8]。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燕麦遗传研究及育种进程得以加快[9-10];但是关于燕麦农艺性状的描述、鉴定、评价,仍然是育种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1]。通过研究燕麦重要农艺性状,分析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亲缘关系,加强目标育种的亲本选配,对合理利用燕麦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亲本与减少杂交组合的盲目性,以及燕麦种质资源新基因的挖掘和种质创新均具有重要意义[11]。本试验以31个燕麦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开展主要株型性状(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数)调查、评价,并进行遗传分析与比较,从而筛选获得优异的燕麦种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培育适宜的燕麦品种提供材料基础,并为该地区饲用燕麦理想株型育种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试验田位于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下游,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较长、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8~15.3 ℃,年降水量961~1 048 mm,年日照时数1 896~2 182 h,试验期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见表1。试验地前茬为水稻,土壤为沙壤土,土壤理化特性见表2。
表1 试验期间扬州市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
材料为国内搜集的31份燕麦种质,编号及名称见表3。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小区面积2 m×2 m。试验为条播,播种行距20 cm,播量225 kg/hm2,播期为2014年10月30日。播前施用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 15 ∶15 ∶15) 600 kg/hm2作基肥,生长期内不施肥,人工拔除杂草。2015年5月10日燕麦开花期分别按小区对不同种质的主要性状进行测定。
株高、叶长、叶宽使用直尺测量,茎粗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株高测定值为自然高度,叶长和叶宽为旗叶下第1张叶片的长度(不含叶柄)和宽度(叶片最宽处),茎粗为旗叶下第1节间直径,叶数为全株叶片数量,测量时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
数据用Excel、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种质间性状的差异用变异系数表示,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计算采用Shannon-Weaver信息指数,计算公式:H′=-∑PilnPi,式中:Pi为某一性状第i个级别出现的频率。为了便于统计分析,将数量性状进行分级,在聚类过程中,种质间遗传距离为欧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法。
表2 试验区土壤理化特性
表3 供试燕麦种质材料编号及名称
开花期31份燕麦种质材料的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叶数5个性状的测定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31份燕麦种质材料的平均株高为157.23 cm,株高最高的为4017,达 192.67 cm;株高最低的为内蒙古燕麦A,为129.89 cm。株高大于170 cm的种质有杂叶307、北京燕麦A、青引2号、白燕2号、杂叶307;株高低于150 cm的种质有887B、北京燕麦B、内蒙古燕麦A、内蒙古燕麦B、331、4069、燕A抗、燕B抗。31份燕麦种质材料平均茎秆粗为0.78 cm,茎最粗的是北京燕麦B,茎粗为1.36 cm;茎粗最细为内蒙古燕麦A。茎粗大于 1 cm 的种质有北京燕麦A、北京燕麦B、甜燕麦、燕B抗;茎粗小于0.7 cm的种质有内蒙古燕麦A、上海444、877、青海444、4069抗、燕麦120抗。
31份燕麦种质材料平均叶长为39.35 cm,最长的是杂叶307,为49.62 cm;最短的为内蒙古燕麦A,为31.33 cm。叶长大于46 cm的种质有887A、杂叶307、燕A抗、燕B抗、4069抗;叶长小于36 cm的种质有巴燕4号A、加燕2号B、内蒙古燕麦A、内蒙古燕麦B、上海444、林纳B。
31份燕麦种质材料平均叶宽为2.66 cm,最宽的是甜2,叶宽为3.76 cm;最窄为内蒙古燕麦A。叶宽大于3 cm的种质有北京燕麦A、北京燕麦B、甜2、甜燕麦、燕A抗;叶宽小于2.4 cm的种质有巴燕4号B、内蒙燕麦A、内蒙燕麦B、877、青引1号。
31份燕麦种质材料平均叶数为6.18张,最多的是4017,为8.42张,最少的为青引3号。叶数大于6.8张的种质有北京燕麦A、北京燕麦B、甜燕麦、4017、白燕2号、杂叶307;叶数小于5.5张的种质有巴燕4号B、内蒙古燕麦B、4069、青引3号、燕B抗。
对供试燕麦种质资源5个性状的统计结果表明,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24,其他排序依次是茎粗>叶长>叶数>叶宽。不同种质材料间变异系数存在很大差异,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4.36%,粗细变幅为0.48~1.36 cm;其次是叶宽和叶数,变异系数分别为17.67%和12.30%,变幅分别为1.27~3.76 cm和5.25~8.42张;叶长变异系数为11.79%,变幅为31.33~49.62 cm;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64%,变幅为129.89~192.76 cm(表5)。表明供试燕麦品种间各性状差异较大,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可为燕麦品种选育提供较丰富的亲本材料,为燕麦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可选空间。
利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31份燕麦种质资源的5个性状数据进行类聚,在欧氏距离9处把供试材料分为6类,各类群的特征见表6。由图1可知,类群Ⅰ包括21份材料,编号分别为1、2、3、4、7、8、10、11、12、14、15、17、18、19、20、21、22、23、24、30、31。这一类品种的茎粗变异系数最大,为12.63%,其次为叶长、叶宽、叶数和株高。类群Ⅱ包括3份材料,编号分别为13、28、29。这一类品种的茎粗变异系数最大,为16.49%,其次为叶宽、叶长、株高和叶数。类群Ⅲ包括3份材料,编号分别为5、6、16。这一类品种的茎粗变异系数最大,为8.36%,其次为株高、叶宽、叶长和叶数。类群Ⅳ包括1份材料,编号为27。类群Ⅴ包括2份材料,编号分别为25和26。这一类品种的茎粗变异系数最大,为9.25%,其次为株高、叶宽、叶数和叶长。类群Ⅵ包括1份材料,编号为9。
株高是燕麦的重要性状之一,它与许多经济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相关联,从而影响燕麦的单株生产力,并与密度共同作用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理想株型育种是提高燕麦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自1968年以来,澳大利亚学者Donald提出了作物“理想株型”的概念后,作物株型问题开始引起了各国育种和生理学家的重视[12]。一般而言,理想株型就是着眼于塑造优良受光姿态,使植物在全生育期充分捕获和利用太阳光能,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经济产量的目的[13]。植物理想株型的构成因子包括茎型、叶型、穗型和根型,茎型包括茎秆长度、节间长短配置、茎壁厚度、茎集散度、分蘖力等因子[14]。茎秆长度是株高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利于抗倒伏方面考虑,育种上应该选择较矮的茎秆,在栽培上应控制株高。但提高株高利于提高生物产量,也有利于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状况,从这个角度出发,适当提高株高是有利的,可能是超高产育种的一个方向[13-14]。因此,在利用矮秆基因来提高燕麦抗倒性的基础上,也可以利用其他一些性状来提高燕麦抗倒性,比如培育秆粗壮、秆壁厚实的品种等。本试验选取的31份种质材料中,株高和茎粗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4和2.13)均高于叶长、叶宽和叶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1、1.33和1.50),株高的极差为62.78 cm,茎粗的变异系数为24.36%。31份燕麦种质材料中,株高大于170 cm的种质有4017、北京燕麦A、青引2号、白燕2号、杂叶307;株高低于150 cm的种质有887B、北京燕麦B、内蒙古燕麦A、内蒙古燕麦B、331、4069、燕A抗、燕B抗。茎粗大于1 cm的种质有北京燕麦A、北京燕麦B、甜燕麦、燕B抗;茎粗小于0.7 cm的种质有内蒙古燕麦A、上海444、877、青海444、4069抗、燕麦120抗。这些结果表明,31份燕麦种质材料中有丰富的株高和茎粗控制基因,通过株型优化,能够实现燕麦饲草生产中产量和倒伏性状的改良。
表4 31份燕麦种质茎、叶等株型性状比较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品种(系)间差异显著(P<0.05)。
表5 燕麦种质资源5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叶型是植株株型的构成因素,叶型是由叶姿、叶形等因子构成的,与茎秆性状共同决定冠层结构特征[15]。叶姿可用叶片直立性、叶枕距等来描述,叶形包括叶的长、宽、厚和卷叶指数等。孙旭初认为,叶片直是指叶片披垂角小,立是指叶基角小于15°,上3叶直立,有利于群体下部光能利用,是公认的后期理想株叶形态之一[16]。叶片直立性又与叶片的长度和厚度相关,短叶、厚叶易直立,长叶、薄叶易披垂[15-16]。本试验中31份燕麦种质材料叶长、叶宽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1、1.33,低于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但是叶长和叶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79%和17.67%,大于株高的变异系数8.64%,叶长最大值为49.62 cm,是4017,叶长最小值为31.33 cm,为内蒙古燕麦A,极差为18.29 cm。31份燕麦种质材料中叶宽最大值为3.76 cm,是甜2;另外,北京燕麦A、北京燕麦B叶宽均大于3 cm。叶宽最小值为1.27 cm,是内蒙古燕麦A,极差为2.49 cm。这些研究结果表明,31份燕麦种质的叶长和叶宽的遗传多样性不如株高丰富,但极差较大,可以利用极端材料进行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改良来获得理想叶型品种。
表6 31份燕麦种质各类群形态性状的特征
遗传聚类能够反映不同种质遗传上的差异,从而克服了仅以个别性状进行直观、经验分类的弊端,是燕麦种质分类的有效方法,使育种实践中的亲本选配更加合理[17]。本研究借助聚类分析法,依据5个性状数据对31份燕麦种质资源进行类聚分析,可分为6类种质材料,类群Ⅰ综合性状比较均衡,有21份材料;类群Ⅱ具有叶片长、叶片宽、株高矮的性状特点,有3份材料;类群Ⅲ具有茎秆粗、叶片宽的性状特点,包括3份材料;类群Ⅳ具有叶长最长、株高较高的性状特点,但仅具有1份材料;类群Ⅴ具有叶片数量最多、株高较高的特点,有2份材料;类群Ⅵ具有株高最矮、茎秆最细、叶宽最窄、叶长短的特点,也仅有1份材料。结果显示,来源相同、亲缘关系相近、相似生态类型的品种大多聚为同类,表明遗传聚类能反映不同品种遗传型上的差异,从而克服了以个别性状进行直观经验分类的弊端。通过分析发现,类群Ⅱ、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Ⅴ具有实现单株高产性状和抗倒伏的优良性状,为饲用燕麦品种选育的优异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