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习文(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谈到了媒体与反对派。混合战争中,媒体翻云覆雨,是一个厉害角色。说起来,媒体的有色眼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对此,我最近有一次姻缘巧合的切身经验。
5月份,有机会到伦敦访学10天。有一天的活动安排,是在著名的英国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RUSI)搞交流。交流嘛?总是吵来吵去的,要我说,双方都是“铁肩担面子、满嘴跑概念”的状态,在实际问题上各唠各的嗑,意气之争的意味大了一些。不过,还是不一样。咱们这边儿的人别看说话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但其实骨子里挺谦逊,是在尽量求同、尽量解释、尽量听意见;人家那边儿呢,倒是言笑晏晏的,还动不动就拿自己开涮调侃几句,把场面调理得很是欢乐。但是,只要你稍微敏感点儿,就能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一种“我们天然正确、你们辩论个啥”的味道。
忽然,高亢激昂的呐喊呼号声穿墙而过,使得大牌智库会议室里的人们一阵错愕。尤其是对方那边儿,仿佛被这乱入的五四氛围严重干扰,傲娇的架势有点儿不太端得住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反战示威集会正在进行,从花名“伦敦天安门”的特拉法加广场开始,直奔唐宁街10号汹涌而去。智库工作人员紧赶几步,关窗落帘,人造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环境,大概念辩论得以重启。
书上写的西洋景来到眼前,倒是让我兴趣颇浓。本着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精神,我悄悄出门,来到游行现场现地观察,一直看到地面交通封闭、骑警高头大马上街。返回住地,赶紧打开Twitter,翻了一遍电视遥控器,发现此间的媒体比我可淡定多了。放眼望去,全是亨利王子大婚,一枚胸针都让四个嘉宾在演播室讨论半天。可刚刚就在我眼前、发生在伦敦市中心的反战示威集会,只有社交媒体上几张不成气候的现场图。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倒不令人意外。一些教科书早就写过:因为历史,因为资本,因为深层价值观,媒体在观察和报道社会生活时,总是会带着一个框架,有那么一点儿偏心。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或者它在某一社会问题上的综合利益已经固定化,那么,它的所有媒体都可能整体性地带有特定框架,不知不觉地,但是却十分刚性地,戴上有色眼镜来报道万花筒般复杂的世界。它喜欢的,习惯的,连篇累牍,会戴上各种各样的光环,就像亨利王子娶媳妇,那就花花架子众人抬;不喜欢的,不习惯的,要么给各种差评,要么干脆打入冷宫,把它隔绝在世人的视野之外,就像伦敦市中心的示威游行,绝对得不到一个“BreakingNews”的待遇。当然,这事儿,要发生在这些媒体看不顺眼的国家,可就是另外的待遇、另外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