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李 健
(湖北省烟草公司襄阳市公司,湖北 襄阳 441000)
烟草农技人才是指工作在烟叶生产一线,利用自己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烟农提供烟叶生产技术服务的群体。如何调动烟草行业农技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农技人才的综合实力,推动烟叶生产的稳定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课题。本文以襄阳烟草商业系统为例,对烟草行业农技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该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襄阳烟草商业系统烟叶生产从业人员有291人,其中管理岗位57人,一线岗位234人;男性为234人,女性为57人,平均年龄为43岁。
农技人才平均年龄偏大,40岁以下人员占总数的22.34%,年龄主要集中在41~50岁。具体见图1。
农技人才中持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初中及以下学历和研究生学历人数较低,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农技人才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接近45%。具体见图2。
农技人才中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人数占69.07%,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是烟叶生产技术方面的骨干。具体见图3。
农技人才中持有职业资格证占65%,无人持有一级职业资格证。具体见图4。
具备高级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有3人,中级资格的23人,初级资格的3人,无资格的262人。具体见图5。
结果表明,襄阳烟草商业系统的农技人才特点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高中级人才偏少,但实践经验丰富,人才开发的空间较大。
襄阳烟草根据农村工作特点和农技人才现状,采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路线,着力提高农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
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如果对企业没有归属感,员工的忠诚度将会一击即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员工形成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用企业文化规范着员工的行为,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文化的宣贯尤为重要,它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行动中。
农技人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做好培训计划,支持和鼓励农技人才参加专业知识的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业务知识的培训;变讲师授课为学员分享,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提高培训效果;发挥“互联网+”优势,吸纳优秀教育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业务素质。
由于农技人才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不同,适合的学习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参加QC小组、技能大比武、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创新培训载体,活化培训形式,确保培训效果。以党建为抓手,推行“党建+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技人才的战斗力。
“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农技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应用知识,积累到更多经验,学习内容也更贴近实际情况,比如沟通技巧、表达能力等。烟草企业要善于对农技人才搭平台、压担子,打破学习和工作界限,在干中学,在事中炼。农技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自我,使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专业人才的要求、与所担当的职责使命相适应。
襄阳烟草农技人才年龄大、参加工作时间长,积累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好老带新,传帮带,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可以有效防止农技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老同志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弱,年轻同志发挥自身特长,采取结对帮扶、一对一的形式,帮助老同志提高互联网应用、新技术推广能力等,达到“以新促老”的目的,减少人才使用上的浪费,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