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宇
(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 苏州 215004)
枝角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是湖泊中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是鱼类的上好饵料,其摄食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与水体的营养状态也有一定的关系[1]。阳澄湖位于苏州城区东北,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目前对阳澄湖浮游动物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是专门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研究尚不多见[2~7]。本文调查了阳澄湖各湖区枝角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与生物量,用Margalef指数分析其生物多样性,探讨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为阳澄湖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依据阳澄湖水域的自然形态,在阳澄湖的西湖、中湖、东湖分南北方向共设置6个采样点,称为W1、W2、M1、M2、E1、E2,尽可能在空间上覆盖全湖主要水体环境。W1号点位于阳澄湖西湖北侧敞水区,W2号点位于阳澄湖西湖南侧敞水区,M1号点位于阳澄湖中湖北侧近岸码头处,M2号点位于阳澄湖中湖南侧水草茂盛区,E1号点位于东湖北侧水产养殖区,E2号点位于东湖南侧敞水区。采样时间为2015~2017年每年的4月、8月与10月,连续3年的跨度、春夏秋三季的采样,在时间上保证对枝角类繁殖周期的覆盖。
取样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相关内容进行。定性样品用13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定量样品用玻璃采水器打水过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甲醛固定并浓缩后,在光镜下鉴定,依据《中国动物志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淡水枝角类》进行分类。
对3年内获得的阳澄湖枝角类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列出种类组成。采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析优势种优势度,D=Nmax/N,式中D为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Nmax为优势种的个体数,N为枝角类个体总数。采用Margalef指数分析其生物多样性,MI=(S-1)/lnN,式中MI为Margalef指数,N为个体总数,S为枝角类种类数量,ln为自然对数。
阳澄湖6个采样点2015~2017三年的4月、8月、10月共检测到枝角类6科11属14种,其中仙达溞科1属2种,溞科3属4种,裸腹溞科1属2种,象鼻溞科2属2种,盘肠溞科3属3种,薄皮溞科1属1种(表1)。多数样品中优势种为脆弱象鼻溞、微型裸腹溞,少数样品中短尾秀体溞、透明溞优势度高,长肢秀体溞和圆形盘肠溞属于常见种。在镜检中发现少数形态残缺、不能鉴定到种的个体,未计入研究结果中。
6个点位中,生物密度均值最高为18.89 ind./L,出现在M2中湖南侧,其次是18.00 ind./L,出现在W2西湖南侧,最低值为11.89 ind./L,出现在M1中湖北侧(表2)。
根据6个点位检测结果的均值,计算得到优势度指数与Margalef指数。优势度指数反映枝角类群落中不同种的生物数量分布均匀程度,范围为34%~48%,分布较不均匀,优势种占比例较大。Margalef多样性指数反映了枝角类种类多样性的丰富与贫乏,指数范围为2.17~2.77,枝角类生物多样性一般(表2)。
在季节变化上,春季四月时生物密度最低,脆弱象鼻溞、微型裸腹溞与长肢秀体溞数量较多;夏季8月时生物密度最高,发现种类最多,脆弱象鼻溞为优势种;秋季10月时生物密度较夏季有所下降。
表2 阳澄湖枝角类优势度与多样性指数
在空间分布上,各湖区枝角类种类分布无明显差异,较为均匀。生物密度最低的中湖北侧靠近游船码头,船只过往多,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可能是造成枝角类数量较其他湖区少的部分原因。阳澄湖的水草茂盛区域枝角类生物密度较高,而东湖南侧敞水区水草较少,枝角类生物密度也较低。枝角类生物密度的多寡取决于摄食情况与多种环境因素,敞水区相较水草茂盛区枝角类的食物较少,可能是造成其生物密度稍低的原因之一。
在季节变化上,阳澄湖枝角类群落的生物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明显反映了枝角类繁殖周期的规律[1]。在4月初水温回暖,许多枝角类可见于水体,8月水温大幅上升,枝角类夏卵繁殖迅速,生物密度大幅上升,10月底水温已经下降,枝角类生物密度下降,开始准备冬卵。在前期的调查中,曾发现冬季枝角类成体很少,多数产生冬卵越冬。
阳澄湖的枝角类生物多样性一般,且优势种的优势度较高,生物数量在种类间的分布不均匀。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能够反映水质。阳澄湖作为富营养化的水体,枝角类生物多样性不高,水环境保护仍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