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摘要:本文以我校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现代学徒制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与生产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共同教育与培养、学校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一、专业定位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向测绘、交通、建筑等行业生产一线的测绘工作,紧密与中铁九局、中铁十三局、中交隧道局、辽宁省测绘院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全方位实施“生产育人”。本专业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以及需求测绘保障的建设单位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测绘职业素质、精通地理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地形图和地籍图数字测绘能力、测量控制网外业布设和内业计算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成图的工作能力、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能力和对道路、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放样能力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参与对“学徒”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分析,将企业文化的了解、职业素质的养成及岗位技能的训练直接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始终贯穿“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对学生即“学徒”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学生---教师---职工”以及“学生---学徒---员工”两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与生产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分阶段和层次的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最终实现在企业与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和师傅的共同合作的基础之上,构建“学生-学徒-员工”式的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的设定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分析入手,根据毕业生的就业部门、就业岗位,通过专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等方式,共同确定专业的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分析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划分为基本素质与通用体系、职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课程、职业拓展能力实训课程和专业岗位技能实训课程,如图1 所示。
1.基本素质与通用。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必备基本公共素质和能力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注重6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职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绘成图能力,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具备地形图测绘基础知识;熟练进行数字地形图测绘;能熟练从事摄影测量外业工作;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知识,能熟练应用常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测量应用能力,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具备工程施工控制网布设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测绘仪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具备各种工程施工放样能力;具备各种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预报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具有工程施工、监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获取、应用测绘新技术的能力。
5.和专业岗位技能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能进行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施测;能利用测绘仪器和成图软件绘制数字地形图、能根据工程要求进行工程施工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企业需要的适用人才,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即就业,上班即上手。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最终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2]缪琨.基于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6).
[3]刘月.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