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鹏敏
《西游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巨著,唐僧师徒四人性格迥异,有着强烈的对比。其中,猪八戒因“贪、痴、嗔”,时而“遇难而退”,时而“迎难而上”,这种“中和”性格俗人一般,让读者倍感熟悉,笔者针对猪八戒“俗人”之道进行对比分析,简单阐述猪八戒的“俗乐”之道。
一、论猪八戒
猪八戒一直以一个快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而笔者在分析猪八戒这个人物之前,要简单地结合《西游记》这部巨著对猪八戒进行刻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古至今,人们对《西游记》的看法或云谈禅,或云讲道,或云滑稽游戏。鲁迅、胡适等人则反对将此书定义为奥古精深的大作,不过一部想象力丰富的童书罢了。简单来说,《西游记》不过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另外小说中言语诙谐幽默,不乏对当时社会尖刻的讽刺,并突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因此鲁迅称之“神魔小说”。
对比书中宽容仁慈、乐观正义的唐僧,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的孙悟空,温顺谦和、任劳任怨的沙僧,猪八戒的人物性格过于“扁平”和“脸谱”,然而“欢乐”这种形象是猪八戒身上的重心。作为一个欢乐的“神人”,他不如唐僧品德高尚,也不如孙悟空骁勇善战,亦不如沙僧沉着稳妥,不似“神人”般神通广大,却亦能抵挡一阵妖魔鬼怪,这般亲和接地气,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猪八戒堂而皇之地追逐着“美色”与“美食”,也会在面临“选择”时逃避或者承担。对于尊严,他有时维护有时也会放弃;对于伤害,有时会报复有时也会忘记;至于危险,他会害怕但也能勇敢举耙。因此,猪八戒具有这些俗人特征,介乎于善恶美丑,时而可爱可恨。正是这种随和的行为方式,不仅使猪八戒自己过得舒坦,也使读者感受到轻松。
二、论快乐
快乐作为人感受世俗生活的重要评判标准,观古纵今,有无谓世事的阿Q,有不食烟火的贾宝玉,也有及时行乐的西门庆。三人分别代表了圣人之乐、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如果人们将快乐仅仅视为感受生活的一部分而无关乎道德上的好坏,猪八戒则介于三人之间,猪八戒的快乐亦可谓快活,他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能保持快乐并感染周遭的人,光明正大地追求肉体上的快活而不在乎对错是非,也不会顾及他人的眼光,这种迷恋肉体上的享受类似于阿Q。不同的是,阿Q想要获得快乐,必须泯灭人性,沦为牲畜,而猪八戒想要获得快乐,就得丢掉“神性”,变为“人性”,这一点又类似于贾宝玉,贾宝玉本不食人间烟火。无奈执意踏入红尘沦为凡夫俗子,猪八戒本为九天上天蓬元帅,然而因贪恋嫦娥,时常调戏仙女,被贬下凡投成猪胎。不同的是,贾宝玉愤世嫉俗,在凡世间贪恋红尘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原则,所以总是很难快乐起来。而猪八戒则云淡风轻,比较注重及时行乐。这一点又类似于西门庆。不同的是,西门庆恣意妄为,但猪八戒随遇而安,西门庆遗臭千年而猪八戒则流芳百世。
在诸多影视戏剧文学中,猪八戒总是自带喜剧色彩,他总是高喊要回高老庄娶媳妇,却无奈与历史上众多英雄一样浮游于天地之间,可以说回到高老庄是猪八戒的梦想,却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被现实逼成了英雄,这构成了喜剧元素重要的一点。同时,猪八戒快乐地追求着世俗生活却并没有得到,这种反差反映出人世间“得到”与“失去”,世俗人无不每每因此痛心疾首而又乐此不疲。
三、论世俗
猪八戒本生无大志,所思所想不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无奈这种农夫的理想,也没能成为现实,他便成为山寇,过上有酒喝、有肉吃的世俗生活,然猪八戒总喜形于色,今朝有酒今朝醉。直至观音菩萨规劝并承诺有肉吃,猪八戒才答应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而与猪八戒形成鲜明对比的孙悟空,因为幼时逍遥自在,觅食花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直至某天担心生老病死,想要逆天改命,于是便拜师修炼,练就七十二般变化以及腾云驾雾之术,而后并不满足想要做官,又直捣黄龙,大闹天宫,夺取如意金箍棒,直至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最终,他被规劝西天取经。孙悟空责任心很重,是道德上的模范,并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因此人们在敬佩他的同时又产生了距离感。
在精神分析学中,“超我”是“自我”的最高版本,是人性中较高级的阶段,其主导着“本我”。“本我”则是本社会道德、历史文明、法律秩序约束下的本我部分,“自我”则处于“本我”处于与“超我”之间,是两种心理状态的割裂地带。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建立“超我”,“自我”已经控制了奥迪帕斯情结,便同时掌握了对“本我”的统治权,“自我”基本上是对外部世界的代表、现实的代表,“超我”则作为内部世界和“本我”的代表与“自我”形成对照。
“超我”作为“自我”的最高版本,并主导着“本我”。从这个角度分析,唐僧属于“超我”的心理范畴,他基本压抑住了“人”的基本欲望,而按照“圣人”的行为准则行事,尽管他受肉身“困”“顿”“累”“乏”的控制,但还是通过“佛”语言对自己进行主导。这属于“超我”的状态,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父亲”的替代角色。
“自我”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是两种心理状态的割裂地带。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通过千万年的修炼,打破了“本我”的局限性。但是,他只是克服了“本我”中最为平庸的一小部分,“本我”元素中最为强烈的自由一直存在且十分活跃,因而孙悟空不得不受“紧箍咒”的控制,迫使他实现“超我”的最终目标。
唯有猪八戒忠诚于“本我”,遵循人性中最基础、最本能的部分。一般人会将“本我”部分隐藏起来,或是觉得耻辱或是觉得不堪,而猪八戒却引以为傲,当众叫嚣着好酒、好肉、娶媳妇。“超我”要控制这些本能的欲望,“自我”在欲望面前保持沉默。只有“本我”才能追寻这些人性的本能。猪八戒本身只对吃以及美女感兴趣,而对什么女人、怎样的女人并无兴趣,这便是他保持快乐的原因,简单明了、滑稽可笑。按理来说,要实现这些本能的快乐并不难,但当时却不能如愿。猪八戒并非当代的“隐者”,而是一位注定踏上取经之路的“苦行僧”,他的使命与本能的欲望发生了矛盾。
四、猪八戒之乐
前面说的猪八戒不似西门庆般恣意妄为,什么都要、什么都想多要。猪八戒只需满足美食与美人即可。猪八戒虽然每顿需要三五斗白米、百十个烧饼,但也并非好吃懒做,书中有提猪八戒干活十分认真,凡事亲力亲为,耕田耕地不用牛拉,收割稻田不用刀,即使追随唐僧西去取经也是一路挑着行李。书中对于猪八戒吃相的描写十分难看,多半借由孙悟空或沙僧之口,然而猪八戒并不以为意,只管吃饱喝够。倘若猪八戒在意他人的看法,那他便吃不饱肚皮,也便不是猪八戒了。猪八戒的快乐也源于此,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与眼光,这种道理其实放到现在也很受用。小说中生动地描摹了猪八戒见到美女的情景,把他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颜面扫地,甚至于“下三滥”都不为过。面对女性,他与唐僧、孙悟空和沙僧的態度截然相反,但猪八戒并不在意,也不讲究。因此,唐僧对猪八戒的评价是:“那厮虽心性顽劣,但却一根直肠,所幸颇有蛮力,可以挑得行李,且念当日观世意菩萨之念,留他随我等西去取经。”
前面提到猪八戒只追求世俗的感官之乐,对于精神方面的名誉、财富甚至技能,猪八戒并不以为然。在西去的路上,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出手,他从来不想当个英雄,所以并不在乎武力技能的高低。正如《礼记·礼运》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起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猪八戒之乐,实为最原始、最本能的快乐。猪八戒的可爱之处在于对“食色性也”勇敢的表达和对世俗享乐的追求,而且光明正大、从不刻意掩饰,不受“克己复礼”的影响。回归原始的本真,这个“不入流”形象在当时教条主义、纪律严明的明末社会,有着自由与解放的含义。
(东莞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