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是晚唐诗人,出生于澧州(今湖南省澧县),他的诗歌创作颇丰且极具特色。其诗一扫晚唐的纤弱诗风而发清越之声,对后世影响较大。《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字文山,澧州人。裴休观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以诗论荐,授校书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李群玉及其诗歌的认识不断变化,其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传统点评期、近现代沉寂期和当代勃兴期。
一、传统点评期
这一时期从时间上界定为唐李群玉所处时代直至清朝末年,具体而言,可分为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记载李群玉同时代人对其的赞誉、举荐及其传奇经历。后一阶段主要针对其诗歌进行具体的品评。
(一)唐宋元时期
唐宋元时期是记载李群玉同时代人对李群玉的举荐、其诗的赞誉及其传奇经历的阶段。李群玉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李昉《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元秦文房的《唐才子传》、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校注》和王宗保的《唐摭言》。
与李群玉同时期的令狐綯在其奏折《荐处士李群玉状》中称李群玉“右苦心歌篇,屏迹林壑,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守道安贫,远绝名利,当文明之圣代,宜备搜罗;俾典校于瀛洲,伫光志业……李群玉放怀丘壑,吟咏情性,孤云无心,浮磬有韵。吐妍词于丽則,动清神于风骚。冥鸿不归,羽翰逸;雾豹远迹,文彩益奇。信不试而逾精,能久幽而独乐。念其求志,可以言诗。用示絷维,俾之刊梗,可守弘文馆校书郎。”他给予李群玉很高的评价,充分地肯定了李诗的水平和成就。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更是把他列入“博解宏拔主”的“上入室”,给他在诗歌史上相当高的地位。
宋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李校书群玉,既解天禄之任而归涔阳,经湘中,乘舟题《二妃庙》诗二首曰:‘小孤洲北浦云边,二女明妆共俨然。野庙向江空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东风近暮吹芳芷,落日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山川。又:‘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蒨裙新。轻舟小楫唱歌去,山远水长愁杀人。后又题曰: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滴血啼松风。不知精爽落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李君自以第三篇‘春空便到‘秋色,踟蹰欲改之。乃有二女郎见曰:‘儿是娥皇、女英也,二年后,当与君为云雨之游。李君乃悉具所陈,俄而影灭,遂掌其神塑而去。重涉湖岭,至于浔阳。浔阳太守段成式郎中,素为诗酒之交,具述此事。段公因戏之曰:‘不知足下是虞舜之辟阳侯也。群玉题诗后两年,乃逝于洪井。”
宋李昉的《太平广记》二则、刘斧的《青琐高议》前集卷六均载此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则评价李群玉“有诗名,散逸不乐应举”。尤袤《全唐诗话》卷四,计有功《唐诗纪事》皆言:“群玉好吹笙,善急就章,喜食鹅。群玉好吹笙,善急就章,喜食鹅,及授校书郎东归,卢肇送诗云:‘妙吹应谐凤,工书定得鹅。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云,‘裙拖右幅潇湘水,鬓耸巫山十朵(按《全唐诗话》作“一朵”)云。貌态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不是相如怜赋客,肯教容易见文君?杜牧《送李群玉应举诗》云:‘故人别来面如玉,一榻拂云秋水中。玉貌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雨春风。或曰:群玉受相府之知,进诗三百篇,授麟台雠校。”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言李群玉“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好吹笙,善书翰”,认为李群玉的诗歌有骨力,而无纤弱之气。洪迈《容斋随笔·唐昭宗恤录儒士》亦有记载。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直接承宋计有功之语,又有所发展,称李诗秉承屈宋,认为其“远客坐长夜,风雨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诗句“已曲尽羁旅坎凛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则侧重于对其诗歌的品评。明清诗歌理论家或就其风格,或就其一体,或就其表达人情、刻画物态等方面,给予了颇高的评价。例如,明代杨慎认为诗人《人日梅花》诗的“玉鳞寂寂飞斜月”一联,“真奇句也;‘暗香浮动恐未可比”(《升庵诗话》卷一),王世贞也认为,“玉鳞寂寂”一联,“大有神采,足为梅花吐气”(《艺苑卮言》卷四)。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三中亦言:“李群玉《雨夜》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观此悲感,无发不皓。若后削冗句,浑成一绝;则不减李白矣。”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二中说:“李群玉五古,实胜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誉而甲乙之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三云:“文山在晚唐,不染轻靡僻涩之习。五古有素风,少警拔,其于温、李,不为亦不能也。”清代薛雪更是盛赞“李文山‘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脱尽晚唐蹊径”(《十瓢诗话》第二一九条)。
同时,时人还对李群玉的思想渊源进行探讨。例如,明代袁中道在《澧游记》中评论说:“仙眠洲上有亭,即诗人李群玉水竹居。诗入诗思清逸而冶,真所谓‘居住沅湘,宗师庙宋,枫江兰渚,荡思摇情者也。”
二、近现代沉寂期
由于李群玉主要活动在荆楚一带,流寓地方,新旧唐书均未有其传记,加之其影响主要在地方,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因而近代以来,其为文学史和学界所遗忘。从近代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直至今天,所有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均未设置相关的章节介绍李群玉及其诗歌。从近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李群玉诗歌的评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三、当代勃兴期
由于地域性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李群玉作为湖湘文化研究中一位无法绕开的作家,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他的出生地湖南省澧县是大湘西通往洞庭湖的门户,他的诗作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美学特质,正是洞庭文化、湘西文化及两种文化交融构成湖湘文化的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和诗歌特质逐渐被学界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李群玉诗歌研究逐渐兴起。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未有李群玉诗歌研究的相关著作和文章问世。国内李群玉诗歌研究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一)研究起步较晚
李群玉诗歌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李群玉在新旧唐书均未有传,加之李群玉流传于世的资料少之甚少,一直以来,学界未对李群玉及其诗歌给予关注。直至20世纪80年代,湖南本土学者开始关注李群玉,主要从事李群玉生平及其诗歌的编年校注工作,以羊春秋的《李群玉诗集辑注》最具代表性。此辑注本是目前收录李群玉诗歌最完备的集子,且每首诗均有注解,并将历代文人典籍对李群玉的记载及其诗歌的品评悉数收纳,羊春秋可谓耗力不少。其局限就在于未对李群玉的诗歌进行编年。今人可继续从事校注工作。此外,陶敏的《李群玉年谱稿》《〈李群玉考略〉补正——释〈将高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诗》和汤基猛的《李群玉传论》均值得关注。
(二)研究群体地域性较浓
李群玉诗歌研究群体地域性较浓。从事李群玉诗歌研究的群体主要由荆楚地区的学者构成,尤其是湖南本土学者成了李群玉诗歌研究的主力军。在已掌握的资料中,三分之二的研究文章和全部的论著都出自湖南本土学者。21世纪以来,群体范围逐步扩大,由于李群玉诗歌鲜明的湘楚地方特色和个性精神,近年来,其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内其他地域的学者也开始加入进来。于俊利的《论李群玉山水诗风的二重意趣》《李群玉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意蕴》、曹启娥的《李群玉诗风的清美风格》、刘卫平的《论李群玉的山水诗》等分别从各自理论立场对李群玉诗歌进行了解读。
(三)研究角度相对单一,整体把握不足
李群玉诗歌研究主要放在基础工作上和李群玉部分诗歌的文学解读,而较少从文艺美学等角度解读和整体把握。李群玉诗歌研究专著极少,以单篇论文为主,且数量不多。目前收录在中文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仅有34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李群玉生平及其诗歌的校注和系年的考证,李群玉诗歌文学解读展开。近年来研究角度有所创新和拓展,人们尝试运用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历史学等来分析阐释李群玉诗歌。曹启娥的《李群玉诗风的清美风格》、刘卫平的《论李群玉的山水诗》、于俊利的《论李群玉山水诗风的二重意趣》《李群玉诗歌中典型意象的文化意蕴》等,分别实践了上述理论。郭浩瑜的《李群玉詩歌用韵研究》则从语言学角度对李群玉诗歌展开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李群玉诗歌研究的路径。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张佑华(1982-),女,湖南沅陵人,硕士、讲师、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国文论、高师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