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是宣传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高校大学生正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唱红歌,不仅能得到感官上的享受,而且能从中感受革命历史,体会崇高无上的民族精神,受到感化和教育。本文从红色歌曲的内涵、艺术特点、红色歌曲在高校传唱的现实意义入手,探析了红色歌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传唱途径。
一、红色歌曲的内涵与艺术特点
(一)红色歌曲的内涵
“红歌”即红色歌曲的简称,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产生和流传的革命精神歌曲及各类健康进步歌曲,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如《国际歌》等。
(二)红色歌曲的艺术特点
红歌的歌词语言质朴、精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场景,具有一种感召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红歌的旋律简洁、优美,反映那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适合传唱。红歌的节奏刚健稳定,给人传达积极向上的力量。红歌的创作根植于传统民歌,在旋律、声韵、语言上贴近生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为老百姓所喜欢。
二、红色歌曲在高校传唱的现实意义
(一)红歌能唤起大学生的红色记忆,提高革命的激情
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大学生受到红色教育,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坚定大学生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唱红歌”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精神,了解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提醒大学生不能忘记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的革命先辈,大学生要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不怕风雨骤起,把革命的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沿着革命先烈的道路继续革命。
(二)红歌能促进大学生勇于改革思想,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红歌不仅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由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蔼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人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它鼓舞着大学生参与改革开放,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祖国,启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工作,明确变则通,永葆一颗包容的心,善于适应改革的潮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看清方向,大学生不因眼前的得失迷茫,不因暫时的困难退缩,要勇于改变,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三)红歌能使大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红歌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一首红歌就是一部奋斗史、战斗史,每一首红歌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其质朴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浓重的抒情韵味征服观众,为大众所喜爱。大学生学唱一首红歌,不仅能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还能结合红歌观看与之相应的影视,通过生动的故事场景穿越时空感受先辈的峥嵘岁月。歌、舞、乐一体的综合艺术,使大学生得到视听艺术的享受,于无形中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三、红色歌曲在高校的传唱途径探析
(一)教师教唱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歌曲,让学生在传唱中接受革命教育
大多数红色歌曲在旋律上具有区域特色,比较适合传唱。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是一首陕北民歌,也是一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唱起这首歌,人就会想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359旅。他们“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靠着屯垦戍边、生产自救的革命乐观信念,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公粮,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平年代再听唱歌曲《南泥湾》,大学生接受的是革命的教育和优秀艺术的熏陶,学习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红歌从旋律和歌词方面把大学生带入孕育歌曲的时代环境,去体验革命战争中的艰苦创业和浴血奋战的场景,在学唱具有区域特色红色歌曲的同时,大学生可以接受区域革命教育,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奋斗史、发展历程,从而加强对区域的认同与热爱,有利于民族情感的培养。
(二)高校开设大学音乐课,利用课堂传唱红色歌曲
高校开设大学音乐课很重要。在应试教育阶段,学生为考取理想大学奋斗,内心的兴趣爱好不能实现。上了大学,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学生有很多自由时间可以支配,中学时代的兴趣爱好就有时间去实践,音乐课无疑成为其中热门选项。学生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音乐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不容低估的。高雅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高雅情操。一些大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死了都要爱》之类的情歌以及《两只蝴蝶》《那一夜》等趣味低俗的歌曲,不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艺术修养。红歌具有鲜明的主题,实现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红歌不仅承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作用,还起到了在目前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对社会价值和政治进行引导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大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成为部分学生认同的价值观。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红歌正好可以弥补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生活。在高校开设大学音乐课,在课堂里传唱红色歌曲,用红色基因塑造坚强内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引导作用。
(三)党校增设红色歌曲教学环节,增强红色歌曲传唱的广泛性
高校每年举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除了讲解党章知识与党的政策,还可以围绕党课主题挑选优秀红色歌曲进行学习。讲党的信念时,大学生可以学习歌剧《党的女儿》的选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学生通过欣赏乐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了解《党的女儿》剧情片段,从中体会歌剧的艺术表现力,知道共产党员田玉梅豪气凛然,视死如归,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慷慨赴义。这样一首具有震撼力、触动心灵的歌曲留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是久远的,每当唱起这首歌,学生就会想起歌剧里田玉梅的形象,她为信仰献身的精神也会感染学生,鼓励他们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参加高校党训班的学生都是各年级、各专业、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利用党校培训时间教唱红色歌曲,学生能直接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基因进入心灵。这一群培训合格的学生将来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从党校毕业回到各自的专业,在学生群体里传唱红色歌曲,这样更具有广泛性。
(四)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社會实践,在实践中传唱红色歌曲
高校每年寒暑假都有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校团委、各学院挑选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在学校学会的红色歌曲带进“三下乡”的区域,让更多的人来唱红色歌曲。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挣钱,他们一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寒暑假在家就处于放养阶段,大学生三下乡进行红色歌曲教唱,让孩子们幼小心灵接受红色洗礼。唱红歌,能触动孩子们的心弦,提高他们对革命历史研究的兴趣,引起他们对以往的艰苦岁月进行追忆,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激励他们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贫穷命运。大学生教唱红色歌曲,也是在重温历史,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实践中加强对红色歌曲的再认识,在传唱红色歌曲的同时升华灵魂,净化心灵。
(五)红色歌曲进思想政治课堂,在歌唱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是重要的课程,但是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老师课堂讲的内容书上都有,文字自己都会看,上课逃课、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很多思政教师也觉得思想政治课不好上,学生不好管。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利用红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许是值得探讨的话题。红歌中有些内容是与政治内容相一致的,思想政治课上可以在相应历史、政治知识部分加进红色歌曲聆听、欣赏、教唱环节,让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创作背景来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政治,在歌唱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儿童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其歌词简洁明了,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旋律抒情,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通过歌词,人们仿佛看到潘冬子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看到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看到他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将红色电影和红色歌曲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对历史和政治是一个很好的阶段性回顾,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途径。
四、结语
本文从红色歌曲在高校传唱的现实意义入手探析红色歌曲在高校的传唱途径,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音乐课、教唱区域特色红歌、党校增设红色歌曲教学环节、优秀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传唱红色歌曲、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红色歌曲等多种途径传唱红色歌曲。红歌予教于乐之中,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大学生通过歌唱红色歌曲,可以感悟到不同时代的气息,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革命情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精神。
(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吴艳(1978-),女,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