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 潘方卉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时期,因而新时代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流转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而完善农业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劳动力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稳步推进要加强和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国的农业发展加快步入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走向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而科学地流转也日益成为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稳定之锚和动力之源。而在推进农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逐渐转变成为发展变革的主体性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8 000多万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持续而有效的流转极大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的创业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务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转是释放农业微观主体的活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刺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带动实现农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变,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一、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因素
(一)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
从目前城乡经济发展状况上看,我国近五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13年的35%下降到2017年的29.3%,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跨入到富足水平(20%~30%为富足)的区间。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近五年来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早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其中城市的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已经初具规模,供给侧方面存在的矛盾实现了突破,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部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跨入了富足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然在稳步增长,但是由于部分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发展相对滞缓,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的绝对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为我国部分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总数还在逐年增多。显而易见,随着我国稳中求好的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入展开,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还是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因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同时形成高效率、强动力、高质量的农业产业体系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升级,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性影响因素。首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平衡体系,其中释放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刺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相反,农村产业结构也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同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劳务资源保障。其次,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农业公共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新型农业主体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劳务经济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释放出更多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活力,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流转。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引领和带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转的保障性因素。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
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动力流转的主要动因之一,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所实现的规模化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不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着不规范、不公正、不理性等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土地转让合同不规范导致农民土地买卖行为存在不合理现象,土地流转的价格尚没有规范的标准,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较为单一,且土地流转期限较短。二是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较少且职能不健全,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没有实现政府干预向服务型为主的转变。因此,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是农村劳动力流转的驱动性因素。
二、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劳动力流转动力变革
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面,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任务和总抓手。要以创新性思维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发挥出新型农业主体的微观活力,采取劳动力输出与回归并举的双向机制是实现农业劳务资源的更加合理和有效的配置方式。同时要创新和改革投入方式,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资金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力求使得中央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要以创新性的思维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还要使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生产、经营和收入的各個环节,破除在农村生产、经营和收入方面存在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另外,还须把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的需求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问题导向,稳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内在动力。将促进农民增收与劳务资源有效地配置结合起来,进而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与回归并举的双向机制形成,实现农业劳务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最优配置。
(二)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劳动力流转效率变革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农村产业选择、农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等方面。其中,积极实现农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当前要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出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特别要努力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全产业链条,还要形成产业价值链增值和绿色产品的品牌效应。与此同时,要实现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就要以地区性主导产业为抓手,要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趋势研判,并针对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经营结构所需农村劳动力进行优化劳务资源的配置,注重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设计和规划,为主导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主体,为释放劳动力主体微观活力提供政策环境和经营环境。同时要落实国家针对区域内经营主体提供的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组织开展金融服务体系对接、高新科技对接等活动,特别是注重农村绿色产业发展,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模式,建立绿色、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这样就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更加有序、科学和高效。
(三)以公共教育服务实现劳动力流转质量变革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是制约劳动力输出向农业部门、服务部门流转的关键性因素。要鼓励建立政府牵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职业技能学校等部门参与的专门的农业技能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及时跟踪反馈农业第一二三产业中外出务工人员所需禀赋的相关需求,同时根据区域内融合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和差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技能培训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分类性。根据第一二三产业中岗位需求类型拓展劳动力流转配套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居民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技术型的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够紧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需求,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具备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素质。同时,应当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宣传推介,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手段、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健全现代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功能,高效推動农村劳动力涌入就业市场,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劳务市场环境,实现劳动力流转的质量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宇,许晓阳,韩存. 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增加[J]. 财贸研究,2008(2):25-31.
[2]杨晓维,吴伟伟.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个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释[J]. 兰州学刊,2014(9):162-171.
[3]曹冰雪,杨晓维,何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效应[J]. 经济经纬,2017(4):43-48.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