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荣 白彦茹
摘要: 文章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修订版为视角,基于对双语课《教育文献选读》的学情分析确定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认知领域不同层次和知识类型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类型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情感学习及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背景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对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仍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多数学者认为双语教学目标是由语言目标和专业目标构成的双重目标系列;也有学者主张双语教学目标是由“专业—语言—信息素养”构成的三重目标结构。上述观点虽然突出了双语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及传递媒介,却忽略了认知领域目标的层次性、知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情感与技能领域的目标。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修订版》(2001),为科学地把握双语课的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教育文献选读》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阅读文献包括“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大学本科有效教学的七项原则、合作学习、多元智能、社会情感智慧、抛锚式教学、角色扮演、学习风格、课堂管理、表现性评价”等专题。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研究者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为视角,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双语课 《教育文献选读》的教学目标结构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双语教学目标
(一)《教育文献选读课》的学情分析
《教育文献选读》课面临的挑战首先来自于部分学生对双语类课程的排斥。开学初的非正式调查显示:在一个60~70人的班级里,喜欢英语的学生通常不足全班学生的10%,不少学生担心挂科或降低绩点。另外,从已有的学习习惯来看,学生的学习活动通常处于记忆和理解水平,运用以上层次的不多;对知识的掌握偏重于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而程序性、元认知识则不足。例如,在阅读文献时大量的时间用于查生词,不善于从标题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不善于根据不同研究范式(定量与定性)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在动作技能方面,不善于运用专业引擎查找英文教育类文献、呈现专业信息。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双语教学目标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包含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20世纪末,安德森、克拉斯沃尔等人对认知领域的目标进行了修订,将原来的由认知层次组成的单一维度扩展为由认知层次和知识类型组成的二维结构,并对高层次的认知水平进行了重新界定。新版的认知层次包括知道、领会、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知识类型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借助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理论框架,研究者重新审视了《教育文献选读》课的教学目标。
1.兼顾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维目标。为了清晰地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陈述全部采用动词(鉴于主语或行为主体都是学生,在下文中一律省略)。例如,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能举例说明合作学习的五要素;能根据标题和摘要识别不同研究文献的类型;能对研究文献的信度和效度恰当点评”等。情感领域的目标包括“愿意使用专业引擎查找英文教育文献;在文献选择上重视一次文献的价值;对解读教育文献有信心;愿意倾听同伴的专题分享”等。动作技能目标包括“能运用专业引擎查找原文专业文献;能规范地运用英文统计图表呈现量化信息;能制作符合专业的英文课件”等 。
2.区分不同认知层次的目标。为了避免教学陷入较低的认知层次,必须对不同层次的认知任务加以区分。例如,记忆水平:能回忆抛锚式教学、表现性评价等专业术语;能指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原版与修订版(2001)的变化。理解水平:能举例说明八种智能的表现;能区分课堂规则与管理常规等。应用水平:能运用交错式合作学习策略进行分组并合理指派任务;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使课堂迅速安静下来等。分析水平:能提炼出研究文献的核心要素;能分析微课视频中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及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评价水平:能筛选出高质量的研究文献;能对文献的信度和效度恰当点评。创造水平:能针对文献中研究设计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能富有创意地展现小组成员多元智力的分布等。
3.区分认知领域不同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包括“能回忆学过的术语、说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由来”等。概念性知识包括“大学教学的七项原则、合作学习的五要素,学习风格的分类”等。程序性知识包括“运用专业引擎ERIC查找教育文献、用开世览文获取英文全文文献、运用交错式合作学习小组指派任务和分组”等。元认知知识包括“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与识记单词的策略;根据文献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等。
借助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框架,可以获得关于双语教学目标的全景图,避免教学目标上可能产生的盲点,从而关注那些在传统上容易被忽略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方法策略的)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为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三、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在于全面实现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维目标,并由低到高地促进高层次认知目标的实现及对不同类型知识(特别是元认知)的掌握。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描述以及对本门课的学情分析,《教育文献选读》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通过有效的任务设计,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
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长期以来,教师讲授是我国大学教学,同时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在教师对事实、概念、原理的讲述、讲解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相对被动。为了使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到主动、由较低的认知活动到较高的认知活动水平,本门课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展示相结合的方式。4~6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共同承担指定专题的报告。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完成以下任务:首先,运用英文专业引擎搜索多篇文献,然后根据文献与主题的相关性、对同伴群体的适切性以及对已本专题学习的延伸性等标准筛选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献。在分析和深度加工文献的基础上,制作成辅助口头报告的课件并登台汇报。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學对小组报告的内容提问质疑,澄清模糊,提炼重点,点评反馈,总结收获,延伸升华。这种任务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学过的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加工文献、评价文献、报告文献等一系列技能,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分析评价等多种认知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水平。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学生双语学习的阻碍,部分源于对英语的驾驭缺乏信心,其根源在于缺少元认知的知识,即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知识既影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本门课有意识地结合所学文献的类型教给学生方法和策略性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对于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和提炼的契机,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专业文献的驾驭能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新的专题时(如多元智能理论),教师采用WKL法帮助学生区分已知和未知,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及重点。教师还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归纳段落的中心思想,在阅读中采用设问、扫视、标注下划线等策略提高对文献的加工能力;根据标题和摘要迅速辨识文献的类型,从而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量化研究文献,主要关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呈现研究结果的图表、研究结论等关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文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判断。在词汇记忆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词根、词缀)、词义扩展(同义词、反义词)、语音识记法等简化记忆任务,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升,在知识的建构中也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
(三)运用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情感学习
案例教学通常具有情境性、意义性、趣味性的特点,在促进学生高层次的认知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使其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在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社会与情感学习)专题时,让学生观看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制作的录像片“一个被分裂的班级”(A class divided)这一经典教育实验。女教师艾略特为了培养三年级小学生的同情心,克服种族歧视的偏见,以眼睛颜色将班级分成了两组:蓝色眼睛与棕色眼睛。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先后对棕色眼睛、蓝色眼睛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待遇。首先,教师首先采取贴标签的形式,如“蓝眼睛的同学更聪明”,接着宣布了对“蓝眼睛”的优待规则(如课间多休息5分钟;中午吃饭时可以打第二次等),以及对棕色眼睛的歧视规则(如不能用饮水机喝水,只能用纸杯;不能使用操场上的任何设施等)。学生们被迅速分化,课间甚至还出现了肢体冲突。第二天,规则反转,棕色眼睛成为优越组,蓝眼睛同学沦为被歧视的对象。两天实验期间,被歧视组的学生充满压抑、沮丧、愤怒的情绪。在两组同学分别经历了“歧视”之后,教师与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对话:根据眼睛颜色给予不同待遇是否公平?能否以眼睛的颜色论断人的好坏?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感受迁移到以肤色论断人、对待人是否公平等问题。学生感同身受,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自己的结论。当教师宣布废除歧视规则时,孩子们兴高采烈重新凝聚在一起,对失而复得的平等友爱倍加珍惜。
这一经典教育实验,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录像中的教师艾略特是如何帮助三年级的小学生理解种族歧视概念的?这一实验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实验结果如何?情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一教育实验在今天看来有何伦理风险?围绕着上述问题,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案例形成一个知识稠密区,学生们对社会情感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教师能够产生的影响感到惊叹,更为片中教师大胆的教育创新而折服,而且学生们真正领略到了英文教育文献带来的全新的视野和体验。
(四)从做中学,促进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传统的“知识-媒介”两分法,常常导致双语教学的目标的浅表化,从而忽略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本门课不满足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是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切实了解知识的运用。以“合作学习”专题为例,除了使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其调查的方法和结果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具体策略的运用。为此,课堂上学生分别体验了交错式合作学习(jigsaw)、结伴-思考-分享(think-pair-share)二人结伴式小组合作学习。在交错式(jigsaw)合作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从1~4循环报数,随机形成合作学习“基本组”(home group),并按组员在组内的编号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专家组”(expert group),对指定的专题进行深度研讨。如第一组,负责解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领域的“事实性知识”,第二组负责“概念性知识”;第三组负责“程序性知识”;第四组负责“元认知知识”。经过专家组的深度专题讨论后,组员们回到最初的基本组,负责向他成员讲解自己负责的知识类型。交错式合作学习的运用,使学生既学会了合作学习策略的具体操作,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要素(如积极互赖、个人责任)是如何体现的。再如,关于多元智慧理论这一单元,教师采用“思考-结伴-分享”(Think-Pair-Share)的两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别写下描述自己智力优势关键术语,然后临近两人一组,相互介绍自己的智力构成。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领略合作学习策略是如何运用的,从而为他们今后在工作情境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教育理论工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及其修订版为全面把握双语教学的目标(特别是不同认知层次和知识类型的目标)提供了指南,并为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指明了方向。《教育文献选读》课对双语教学如何实现高层次的认知目标、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其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学习进行了探索。这一尝试表明,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的运用,为突破双語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胡江艳. 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6).
[2]王靖.高校双语教学“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1(1).
[3]Krathwohl, R. D.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2002(41).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