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8-12-18 10:54:32陈柏龄李妙婷陈跃鸿方顺勇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检查者神经功能障碍

陈柏龄 李妙婷 陈跃鸿 方顺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漳州,36300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继发症状,可影响患者的躯体康复和心身健康[1],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并使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症状加重,甚至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2]。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0.78±10.93)岁。

1.2 纳入标准 1)确诊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2)病程在2周以内的急性期患者;3)意识清楚、无智能障碍、无明显的语言理解障碍,能完成量表的测评;4)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或仅有短暂性睡眠障碍。

1.3 排除标准 1)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2)伴明显失语不能配合检查者;3)严重智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4)合并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5)合并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6)发病前即有严重睡眠障碍者。

1.4 方法 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对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评估,计算出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发病率,并分析比较年龄、NIHSS评分、ADL评分、前后循环等因素对脑卒中患者失眠发生的影响。

1.5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睡眠障碍情况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收集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并分析卒中部位、卒中性质、NIHSS评分、ADL评分,分析睡眠障碍类型。0~15分为轻度,16~45分为中重度。

1.6 睡眠障碍评分判定标准 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参考《临床睡眠障碍学》:过度睡眠:每天睡眠时间>12 h,入睡时间<5 min;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对失眠患者情况进行评估,AIS总分为24分,无睡眠障碍<4分,可疑失眠4~6分,失眠>6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得分越少,恢复情况越好。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率 96例脑卒中患者,有48例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0%。

2.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性别的关系 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非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卒中后睡眠障碍与年龄的关系 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60的患者10例,≥60的患者64例,非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60的患者22例,≥60的患者2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率越高,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越高(P<0.05)。

2.3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性质的关系 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8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0例;非睡眠障碍组4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2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病灶在左半球28例,右半球20例,非睡眠障碍组病灶在左半球21例,右半球27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病灶在前循环39例,后循环9例,非睡眠障碍组病灶在前循环26例,后循环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组与非障碍组的NIHSS比较 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非睡眠障碍的NIHSS评分的比较[例(%)]

2.5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 48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平均得分为(18.5±8.0)分,48例非睡眠障碍患者平均得分为(10.3±5.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总结有以下6个原因:1)脑卒中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或者大面积脑出血或梗死、脑水肿、颅高压等阻断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的传导,导致睡眠障碍;2)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肌张力减低或增高、肢体偏瘫等各种躯体不适影响睡眠;3)卒中患者白日卧床,过度睡眠,夜间觉醒,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昼夜睡眠颠倒,导致醒眠节律失调,睡眠结构紊乱;4)软腭或舌后坠等导致上气道阻力增加,出现睡眠呼吸暂停;5)卒中后患者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易出现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而影响睡眠质量;6)环境的改变、住院时间长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4]。

据统计,20%~4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包括日间睡眠过多或失眠等[5]。本研究中,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0%,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的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老年患者伴有的躯体疾病较多,各项器官功能退化,睡眠调节功能也随之减退有关,故更易于发生睡眠障碍。本研究中出血性卒中患者与缺血性卒中,病灶在左右半球的患者在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卒中的性质及左右分布与睡眠障碍无关。但也有文献报道[6]左半球卒中较右半球卒中更易发生睡眠障碍。本研究中前后循环病变与睡眠障碍的发生有相关性,可能与前后循环供应的不同的脑组织结构对睡眠的调节作用不同有关。

综上所述,卒中后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继发症状,与年龄、NIHSS评分、ADL评分、累及前后循环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卒中患者,除了关注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也需注意是否合并睡眠障碍,应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情绪稳定,配合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检查者神经功能障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沟通方法在体检静脉采血护理中的作用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山东医药(2015年38期)2015-12-07 09:12:27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NT手动测量与半自动测量超声检查者自身及检查者之间的可重复性:一项交叉研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