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律素养的应用研究
——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

2018-12-18 10:3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专业课程案例

林 锋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学校作为学生获得职业知识及能力的主场地,课堂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护理职业活动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直接相关,属于容易涉及法律领域的敏感职业。近年来,随着服务对象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护患纠纷呈现多发态势,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已成为护理管理追求的目标。众多临床护理管理者分析造成在职护士和实习护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在专业教育中多重视解决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表现为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工作后继续教育两个层面的护理法律法规知识的不足或缺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会因为护理工作的辛苦而对护理人员免责,认真贯彻执行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是护理人员安全从业的首要条件。“知信行”模式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对现实采取积极态度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和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信念,最后通过信念支配自身的行为。为适应社会法制化的需要,本研究以“知信行”模式作为实践的理论基础,在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律素养,取得了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护理系2015级护理专业统招全日制班级普招班中抽取2班和6班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2015级统招全日制高职学生;(2)护理专业;(3)普招班;(4)有合作能力且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拒绝合作者。剔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者;(2)试验过程中有采用其他方法者,如选修课;(3)试验过程中未遵循培养途径相关要求者。脱落标准:(1)在试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中止试验者;(2)试验中途不依从,自动要求中止试验者;(3)试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不全或字迹不清者。

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班)和对照组(2班)。观察组50人(男生15人、女生35人),对照组49人(全为女生)。纳入对象已于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护理与技术》项目九,认识护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2课时,主要讲授《护士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护士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试验方法

1.对照组。按照现有的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与学工作。

2.观察组。按照现有的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与学工作。在保证常规教与学的基础上,实践最终完善的专业课程渗透法律素养培养路径。

(三)观察指标

1.基线观察指标

试验开始前,围绕《护士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自行设计测试卷,了解两组学生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部为客观题,在规定时间内,以闭卷形式完成,总分为100分。分值越大,说明掌握程度越大。

2.试验结果观察指标

(1)两组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程度

设计测试卷测试学生对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总分为100分,全部为客观题。分值越大,说明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

(2)两组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测验

建立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临床典型案例库,每位学生随机抽取1例,独立分析案例后,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由1名专业教师和1名临床教师当场评分,取平均值。总分为100分,分值越大,说明自我防范能力越强。

(3)两组学生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测验

下临床实习前,护理操作技术考核实行考教分离。在考核评分标准中,增加学生依法施护相关言语、行为、态度的考核,包含核对制度、医嘱执行情况、用物准备、院感防护、操作态度、护患沟通、伦理问题、护理记录、医疗废物处理、有否侵权行为等。总分20分,分值越大,说明法律法规意识越强。

(4)观察组对培养路径的满意度调查

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十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很满意/赞成、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由调查员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

(四)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经核对汇总,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时选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性时,选用两样本校正t检验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两组学生试验前后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结果

试验前,观察组相关知识知晓测验得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后,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学生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结果(分,±S)

表1 两组学生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结果(分,±S)

组别 试验前 试验后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46.63±6.22 47.32±6.15-0.53>0.05 94.68±11.08 81.36±9.76 5.349 0.001<0.05

(二)两组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与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测验结果

试验后观察组自我防范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测验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专业课程渗透培养路径的满意度调查(见附表1)。

表2 两组学生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结果(分,±S)

表2 两组学生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晓结果(分,±S)

组别 自我防范能力 法律法规意识测验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94.68±11.08 78.54±10.23 4.056 0.006<0.05 13.05±3.07 10.87±2.89 5.972 0.010<0.05

三、讨论

在“知信行”模式中,基础是知,动力是信,目标是行,改变人类行为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步骤。实践“知信行”模式的前提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抱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兴趣是知识学习的起点和内驱力。当前本校护理专业开设有关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律知识量多而枯燥乏味、教育方式单一以及传统课堂虽结合不少案例但仍以“满堂讲”为主。由于课时少,法律知识专业性强,抽象难懂,不易记忆,导致学生学习一知半解,兴趣锐减。而学生普遍希望走出传统课堂“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希望课堂气氛活跃、教育方式多元化。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律素养的培养路径中,本研究制定了知识固化、意识强化、能力达成三条路径。

在知识固化路径方面,主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外力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和创造精神,开展六个环节教学活动,分别是教师渗透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学生自学自测、每周随堂一问、每月有奖竞答、每季知识竞赛。采取各种手段如案例讨论、情景再现、模拟法庭、心得演讲、理性追剧、激励措施等,改进原有专业课程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调整充实法律法规教育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观察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进行改进创新,做到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法律知识与护理的紧密度,从各种常用、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取相关内容,编成《护法手册》,人手一册,每部分内容配套自测题(二维码),优点是将繁冗的法律文书合理颗粒化、碎片化,使理论知识变得短小精湛,以一问一答形式表现,方便学生自学自测。如《护士条例》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护士在其执业注册有效期内变更执业地点应如何处理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重点化、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观察组学生对将繁杂的法律条文颗粒化、碎片化形式很满意。

为保证自学的效果,本研究模仿临床培训考核模式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即每周随堂(晨会)一问、每月有奖竞答(护士长考核)、每季知识竞赛(护理部考核),同时采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激励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积极性。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观察组学生很满意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方式。

由于法律文书都是纯理论阐述,比较抽象,也没有鲜活案例支撑,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少困难。通过收集临床典型纠纷/差错案例,建立《护法案例库》,每个案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讨论或汇报,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让学生理解、明白“为什么”,帮助学生从对法律知识的抽象认识到具体理解,弥补了单纯理论灌注式被动学习的枯燥。

试验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测试的得分比较没有差异性,分数都偏低(P>0.05)。对照组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而观察组按照培养路径开展专业课程渗透教学。从试验后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测试得分均较试验前提高,分析原因是两组学生在第三学期均开设《卫生法规》课程,从课程中学习到了部分的法律知识。而观察组试验后的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说明理论知识固化路径是有效果的,对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转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形成理性认同,产生情感共鸣,促使从“知”到“信”的转化

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解决“无知”与“有知”问题,属于“知信行”模式的明理阶段。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促使学生进入笃信和践行两阶段。由“知”到“信”关键是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渗透过程中形成理性认同,产生情感共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表现为自觉遵守行为准则,遵纪守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守法与维权,并将法律意识体现在操作示范、教学的规范与细节中。

在意识强化路径方面,本研究通过典型差错/纠纷案例重现的方式,融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亲历性体验,在自主探究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法律条文,及时纠正认知错误,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典型差错事故或纠纷案例的反面学习也给予学生警示,强化其守法的意识。从学生的心得体会演讲中得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出现护理差错或纠纷时患者的身心感受,体会到家属的悲伤与愤怒之情,也体会到护士的内疚与领悟,从而加深对护理职业内涵的理解,意识到法律知识对其职业的支持作用,将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内化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观察组学生很满意典型案例情景重现方式。

意识强化路径除了表现在课堂的学习效果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开展理性追剧评剧活动等,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锻炼培养理论思维,由“信”入“行”提高实践能力

“行”是“信”的必然结果。学生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最终结果是能把法律素养融于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言语、态度、行为细节之中,并学会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和正当权利,保证护理质量和职业安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防范能力得到提升;二是护理操作实践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在能力达成路径方面,本研究结合案例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讨论分析,在有效参与和活跃的课程教学互动中,既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培养了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验后,在下临床实习前的护理综合实训考核中,两组学生进行自我防范能力测验,结果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在平时的操作实训与考核中,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操作中的行为、态度、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认识到自己的疏忽大意和违规行为、有章不循的工作态度等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改正和提升,预防护理差错或纠纷的发生。在临床实习前的护理综合实训考核中,观察组法规意识测验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从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观察组学生很赞成专业课程渗透路径能提高自我防护和依法施护意识。

(四)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渗透法律素养的优点

1.从“满堂讲”到“碎片化”模式

将涉及护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颗粒化,每个理论知识颗粒涉及1-2个问题,短小精湛,便于记忆,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2.从抽象认识到具体理解

收集护理典型差错事故或纠纷案例,每个案例涉及1-2个法律知识点,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案例分析及法律知识点解释,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加深理解法律知识,反面教学还可给予警示,强化守法意识。

3.从注重说教到注重体验

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讨论、心得演讲和反思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进而升华为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一种内化的、自觉的治法和服法的观念,包含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并能从思想深处矫正个人言行。本研究中,学习法律知识是根,强化法律意识是花,依法施护行为就是果。本研究通过实践证实,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法律素养对于学生掌握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养方面是确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

附表1 观察组对专业课程渗透培养路径的满意度调查(名,%)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专业课程案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