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和换液频率对斑马鱼评价模型的影响

2018-12-18 06:09高绪聪孙程颖韩利文申秀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染毒幼鱼斑马鱼

高绪聪,孙程颖,韩利文,韩 建,申秀萍

(1. 天津药物研究院新药评价有限公司GLP实验室,天津 300301;2. 天津市新药非临床评价技术工程中心GLP实验室,天津 300301;3.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药物筛选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4)

斑马鱼作为一种公认的新型模式生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1-2]。在斑马鱼实验中,检测终点和染毒频率不同,可能导致被检物的毒性表现发生明显差异,从而影响被检物毒性的准确判断。目前各领域对斑马鱼检测终点的选取未形成共识[1,3-5],染毒频率的设定也参差不齐[2,4]。本研究针对检测终点和染毒频率建立验证实验,阐明其对斑马鱼药物评价模型的影响,尝试摸索最佳实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药物毒性的早期筛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SZX16型体视荧光显微镜、DP2-BSW图像采集系统(Olympus公司);斑马鱼养殖饲养系统(北京爱生科技有限公司)。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Sigma公司);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天津市化学试剂供销公司);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三卡因(化学名3-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Fluka公司);钙黄绿素(Sigma公司)。DMSO配制成储备液,-20℃保存备用,使用前用斑马鱼胚胎培养用水(5 mmol·L-1NaCl、0.17 mmol·L-1KCl、0.4 mmol·L-1CaCl2、0.16 mmol·L-1MgSO4)稀释为70 mmol·L-1用于实验。

1.2鱼卵制备健康性成熟的AB系斑马鱼所产受精卵,于受精2 h时经脱膜处理后,挑选受精6 h的健康脱膜斑马鱼胚胎用于实验。

1.3实验方法实验共设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胚胎培养用水)、溶剂对照组(DMSO,70 mmol·L-1)、阴性药物组(AA,10 mg·L-1)、阳性药物组(ATRA设置6个检测浓度:0.625、1.25、2.5、5.0、7.5、10 μg·L-1)。斑马鱼胚胎移入6孔培养板中,每孔30枚,每组3个重复孔。每24 h更换4/5的药液,连续染毒5 d。每天计数死亡受精卵和幼鱼数,计算累积死亡率,对照组累积死亡率应不高于10%。实验结束时,显微镜下观察存活幼鱼自主活动情况;利用1 mmol·L-1三卡因麻醉幼鱼,固定焦距对侧面、背面照相,首先对每条存活幼鱼的形态发育进行镜下观察,随后每组选择6条幼鱼对体节、脊索、尾、鳍(胸鳍、背鳍、腹鳍、尾鳍)、脑、上面部结构(眼、耳囊、嗅区)、下面部结构(上下颚)、心脏、体形、肝、鳔的发育进行评分,并根据各组织器官评分情况,对每条斑马鱼进行总体评分[6]。将麻醉的幼鱼用3.2 mmol·L-1的钙黄绿素溶液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鱼体中具有荧光染色的脊椎骨(矿化椎骨)并拍照。

1.4观察时间研究另取9组斑马鱼胚胎,在染毒5 d时去掉药液,加入胚胎培养用水,至d 7结束实验,观察斑马鱼幼鱼发育情况。其他实验方法同“1.3”项。

1.5换液频率研究另取9组斑马鱼胚胎,在d 1时加入药液,实验期间不换液,在染毒5 d时结束实验,观察幼鱼发育情况。其他实验方法同“1.3”项。

2 结果

2.1对死亡率的影响如Tab 1所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阴性药物组平均死亡率均<10%,但5 d不换液实验的死亡率较换液实验略有升高。ATRA各给药组,给药5 d每天换液和不换液实验各组的死亡率均≤10%,但不换液实验大部分组别的死亡率略低;7 d换液实验,0.625、1.25、2.5、5.0 μg·L-1组死亡率较低,能保证有足够数量的胚胎用于发育评价,7.5、10 μg·L-1两组死亡率明显升高。

Tab 1 Cumulative mortality of zebrafish(%,

**P<0.01vsDMSO

2.2对自主活动的影响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阴性药物组存活幼鱼均能自由游动;ATRA给药组存活幼鱼,低浓度下仅部分个体游动迟缓,随浓度增加,游动能力逐渐丧失至无法正常游动。观察时间和换液频率对存活幼鱼自主活动的影响不明显。

2.3对形态发育的影响3种实验方法中,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阴性药物组存活斑马鱼无明显畸形,仅见阴性药物组个别斑马鱼的体形、尾部、胸鳍、心出现发育延迟;ATRA经梯度浓度暴露后,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剂量-效应关系。如Fig 1所示,在给药5 d换液实验中,0.625、1.25、2.5 μg·L-1组斑马鱼仅鳍条有轻微的边缘不规则,尾部轻微弯曲,头部形态轻微异常,如脑部比例的微小变化;5.0 μg·L-1组脊索和体节不规则,靠近尾部的体节发育受阻,尾部严重弯曲,鳍条发育不全,头部嗅区发育受阻,脑部发育尺寸异常,心脏、肝脏部位发育异常,鳔发育不全或不充气,个别个体出现水肿;7.5、10 μg·L-1组严重畸形,水肿严重,脊索和体节不规则、不明晰,部分体节缺失,尾部扭曲,鳍条发育不全,两侧胸鳍严重异常、变小、不规则,眼睛小,上下颚、嗅区、耳蜗、脑部严重变形,各部位尺寸和比例失调,心脏、肝脏部位难以辨清,10 μg·L-1组比7.5 μg·L-1组畸形程度略严重。延长观察时间后,5.0、7.5、10 μg·L-1组部分个体腹部或尾部出现异常增生,7.5、10 μg·L-1组水肿程度略加重,总体评分可见2.5、5.0 μg·L-1组评分降低。不换液实验中,可见各组畸形程度略轻,5.0、7.5 μg·L-1组总体评分有所升高。评分结果见Tab 2。

2.4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阴性药物组均有一定数量的椎骨发生钙化,7 d实验的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组斑马鱼矿化椎骨数较5 d实验有所增加。给药5 d换液与不换液实验中,ATRA各给药组的矿化椎骨数均为零,可见ATRA抑制斑马鱼的骨骼钙化,但未能体现剂量效应;在7 d换液实验中,ATRA 0.625、1.25 μg·L-1给药组幼鱼出现少量矿化椎骨,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见Tab 3。

Fig 1 Development of zebrafish in ATRA treated groups

Tab 2 Total scores of zebrafish morphological

*P<0.05,**P<0.01vscontrol, DMSO and AA

Tab 3 Number of mineralized vertebrae of n=6)

**P<0.01vscontrol;##P<0.01vsAA

3 讨论

斑马鱼作为新的模型动物,具有周期短、投入少等诸多优势,但较大鼠、小鼠、家兔等成熟动物模型,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摸索和探讨。斑马鱼受精卵48~72 h即可孵化成鱼,但刚孵出的幼鱼器官发育尚不完全成形、游动能力低,不利于发育评价和自主活动的观察。因此,本实验基础染毒周期和观察时间定为受精后1~5 d,覆盖胚胎早期发育和各器官形成期;并在5 d染毒实验的基础上,对斑马鱼模型的观察终点和染毒频率进行探讨性研究。

在染毒5 d后延长观察2 d的实验中,斑马鱼死亡率较5 d实验升高、形态发育畸形程度加重,可见毒性作用的延迟表达。5.0 μg·L-1染毒浓度下,ATRA对斑马鱼的致畸程度已与5 d实验中7.5 μg·L-1基本一致,两组总体评分相同,可见适当延后观察终点会使评价物的毒性剂量降低、毒性等级升高,对被检物的安全性判定更加谨慎,同时也趋向保守。另外由骨骼发育结果可知,5 d染毒实验虽然可呈现ATRA对椎骨矿化的抑制,但由于对照组的矿化椎骨数即较少,并无剂量-效应关系,受骨骼发育阶段的影响较大;将观察时间适当延长后,可显示不同给药量下的剂量-效应关系,能更好地呈现药物对骨骼发育的影响,因此在需要观察骨骼发育情况的评价研究中,观察终点的适当延后更加必要。

在染毒5 d不换液实验中,两个对照组的死亡率较换液实验略偏高,可见换液频率对斑马鱼的发育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各对照组的死亡率皆不超过10%,从一个侧面说明斑马鱼对培育环境要求较低,使斑马鱼模型的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该实验ATRA染毒斑马鱼死亡率较换液实验偏低、形态发育畸形程度减弱、明显致畸剂量升高(10 μg·L-1),可见药物毒性作用表达不充分。同时,对照组死亡率偏高,又降低了毒性作用的检出概率,使被检物的毒性判定较实际偏低,增加了药物研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使用斑马模型进行药物毒性的早期筛选时,在染毒时间贯穿胚胎发育全程、规律重复染毒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观察时间有利于毒性作用的充分表达,尤其在需要进行骨骼发育评价时变得更加必要。但延长观察时间可能使毒性剂量/浓度降低、毒作用增强,使检测结果趋向保守,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对预期前景的瞻望应考虑该因素的影响。

(致谢:本实验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药物筛选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感谢张云、何秋霞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染毒幼鱼斑马鱼
小斑马鱼历险记
大生产
硒对邻苯二甲酸酯亚慢性暴露雄性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染毒的脐带
瓜蒌不同部位对斑马鱼促血管生成及心脏保护作用
购锦鲤幼鱼有诀窍
小斑马鱼的奇遇
几种石油烃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不同饵料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悲伤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