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伟人风范。他说:“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他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句古诗来评价周恩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崇高情怀,同时也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勉励和要求。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出自唐代孟郊的诗作《上达奚舍人》。意思是:真正的贤人要随时准备拿出大镜子来照自己,不让自己有丝毫的瑕疵。连公家的蜡烛这样的小东西、小利益,也绝对不会拿来给自己私用。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正因唐太宗深谙“秉高鉴”之理,时常以魏征这面“人镜”,校正自己的言行,才有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而“公烛无私光”则出自 “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清廉佳话。据《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微小如烛光,此吏都能做到公私财物之间如泾渭分明,着实令人敬佩,令人深思。让人联想到出自明代郭允礼《官箴》中的一句名言:“公生明,廉生威”。其意是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作为今天的执政党,党员干部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必须做到大公无私、廉洁奉公,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大公无私之说源远流长。“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持公去私,民其允怀”……在古人看来,廉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共产党人更是清正廉洁、大公无私。毛泽东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了6位亲人,他的一件睡衣用了20多年,补丁有73处。周恩来总理一套睡衣睡裤穿了20多年;一条带有弹孔的床单,一直随他到逝世。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他大半辈子与林业打交道,却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他的二女儿结婚,想请他批点木材做家具,却被他他严词拒绝。相反,古往今来,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却成了人民的罪人,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对于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以民为镜,可知得失”,应当常用“民心”这面明镜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的言行,改进自己的工作,纠正自己的缺点。认真对照检查自己在金钱、女色面前,看是否做到慎独、慎微?在掌权用权时是否做到勤政、廉政?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只有常以“民心”为镜,才能嬴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新时代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的思想观念,做到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公正无私,执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干事是最根本的职责,干净是最起码的准则。只有在认真干事的基础上,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保持清正廉洁,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秉公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