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 — 26日,2018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北京召开。业界专家共聚大会,研究“迈向商业航天时代的卫星应用之路”,探索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遥感与导航定位等应用发展方向。
此次大会是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举办20周年。从1999年到2018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与中国卫星产业共同成长20年。在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走过的20年历程中,大会主席杨千里教授功不可没。为了表彰他对大会所作的贡献,大会主办方为杨教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在这20年里,大会集主题报告会、设备展览会、卫星技术讲座、圆桌讨论会于一体。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汇集多个领域、多种行业卫星用户的信息资源和人脉资源,实现卫星应用纵向产业链供销体系的整合,满足各产业链之间横向信息交流的需求;另一个重要使命是吸引更多国内外行业领导者参加,促进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与国内最具活力企业间的碰撞。
10月24日,卫星技术讲座开讲,大会主席杨千里教授主持。讲座针对相控阵天线、月球及深空探测、小卫星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和激光通信卫星星座技术等领域展开了交流。
10月25日,2018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正式开幕,随后是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从技术、运营及市场等不同角度作了报告。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宽带事业部副总经理毛孝峰介绍了中星16号高通量卫星运营系统建设和运营情况,以及行业应用案例。他指出,宽带卫星的出现延展了传统通信广播卫星“传输管道+B2B运作”的服务模式,通过天地一体化的卫星网络运营,能够为用户提供“直接到端+B2C运作”的信息通信服务。据了解,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在2021年前后发射覆盖北美航线的中星19号卫星及两颗超大容量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以增强我国国土、海洋的覆盖和实现“一带一路”的基本覆盖能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十四所首席专家杜彪全面介绍了动中通天线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对于动中通天线的发展与未来,杜彪认为,动中通天线最终会向性能优良(高效率、低旁瓣、低交叉极化)、易共形(低轮廓)、重量轻、隐身、抗干扰几个趋势发展。同时,他表示,反射面天线、平面阵列、透镜天线、相控阵天线和超材料天线等动中通天线各具优缺点,可根据性能指标和载体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天线形式。
近几年来,用户观看电视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使用大型电视机的观看习惯扩展至便携式设备,导致传统电视业务对于卫星传输的需求不断减少。面对这样的局面,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卫星通信分公司边力军认为,内容分发网络(CDN)是OTT应用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卫星做CDN具有天然优势。卫星的广播特效和广阔的覆盖,适用于电影、电视剧、综艺、短视频等非实时性点播内容等分发。
吉林一号首颗星于2015年10月发射成功,是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被视为中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王金玲介绍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及服务情况,以及吉林一号在轨卫星的重访能力、光谱星数据快速更新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多源数据能力等。
卫星资深专家李庆安认为,目前全球卫星通信行业正在面临着深刻变革。今后30年,卫星通信将进入稳定发展期。高通量卫星、低轨宽带星座的狂飚突进,使60年来全球卫星转发器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彻底改变,制约卫星通信发展的带宽与成本两大因素即将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卫星通信行业的大发展,随着平板阵列天线和相控阵天线技术的逐渐成熟,统治卫星通信60年的抛物面终端形态将被打破。在技术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卫星通信终端的一体化、智能化将成为主流。
▲ 圆桌论坛
大会还举办了太平洋保险圆桌论坛,主要面向国内迅速崛起的民营商业航天市场,针对新型运载火箭及商业小卫星公司提供完善的航天商业保险解决方案。太平洋保险圆桌论坛汇聚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代表性的商业航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围绕商业航天风险及金融保险防控方案展开讨论。
大会还以“中国卫星产业如何走向世界”、“GEO还是LEO星座?我们的未来在何方?”和“卫星地面终端设备的国际化进行时”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2018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同期举办,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卫星运营商、VSAT运营商、卫星制造商、业务系统集成商等 展示了最新卫星设备、应用系统和科技成果。
本届大会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协办。
▲ 展览会现场
▲ 展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