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九号高炉的故事

2018-12-18 07:32徐乐义安徽
党史纵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炼铁马鞍山钢铁厂

○徐乐义(安徽)

毛泽东视察过的马钢九号高炉

1958年9月20日,毛主席到马鞍山视察,曾去马钢新投产的九号高炉察看,并和工人见面,这在马鞍山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就在这一年,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据此,2018年9月20日,马钢集团公司将这一天定为毛主席视察马钢以及马钢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纪念日,并宣告将承载这段光荣历史并已永久停产的九号高炉,作为工业历史遗产,永久保留。

作为马钢早期建设的参与者,我深受鼓舞。我衷心祝愿这一有着深远意义的决定,能激励广大职工,发扬马钢人爱党爱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力争上游的传统,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再创辉煌。

我是在1953年从地方调到马鞍山铁厂的,1956年4月从生产技术科长调任炼铁车间主任。1958年马鞍山铁厂改制升格为马钢公司,炼铁车间成为公司属下的第一炼铁厂,我也由此改任第一炼铁厂厂长。我经历了九号高炉及其后4座中型高炉的建设和投产的全过程,也有幸迎来毛主席在九号高炉的视察。

岁月如梭。6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马鞍山铁厂,已经发展成为两千万吨级世界一流的钢铁集团。许多历史从记忆中淡去,但1958年这些事是毕生难忘的。今年我已90周岁,能参加这个隆重的纪念活动,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愿意与当年参加这座高炉建设和生产的同志,以历史见证人的责任,去认真回顾和记录这段不平常的历史。

为什么将这座高炉定为“九号”

这是一个历史的安排,表明了这座高炉承前启后的地位。日本在侵华期间,为掠夺长江中下游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了一系列的采矿和冶炼企业,在马鞍山建设了一个有10座小高炉的制铁所,因设计不周,这个制铁所很快被废弃。1953年马鞍山炼铁厂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建设,当时要求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有6座小高炉的炼铁厂,设计年产生铁20万吨,全部外运供上海炼钢。这个建设项目,是我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的,高炉容积71~74立方米,比日本人建设的高炉大3倍,用新式的热风炉,效率大为提高。同时,充分利用旧时留下可用的设施与资源,如电厂、烟囱、鼓风机、铁路、车辆、码头等,从而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建设时间。在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支持下,从北方老钢铁厂调来的工程队、老技工,上海来的技术人员和来自安徽各地的干部、工人共同参加会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建设,第一座高炉于1953年9月投产,其他高炉也很快建成并陆续投产。矿山、铁路、码头及其他设施的建设相应跟上,1954年铁厂基本建成顺利投产,产量、质量、成本等技术经济指标超过设计,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全国同类型铁厂的典范。以后又建成2座84立方米高炉(即七号、八号高炉),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完成了马鞍山钢铁工业发展第一阶段任务,为马钢的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开了个好头,闯出一条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企业的新路。

经过“一五”建设,证明马鞍山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很好。钢铁工业是重工业中的至重,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原料,生产大量产品,要有运得进、拉得出的运输能力;要有可靠的水电供应;占用大片土地等。马鞍山具备以上所有的条件,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厂址地势好,有充分的发展余地,不只是炼铁可以有大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后续的炼钢、轧钢、炼焦等工业的建设,可以建设成为钢铁联合企业。马鞍山人1955年开始了进一步的建设。首先,上的项目是回收钒的钒渣炼钢车间,突破“有铁无钢”的局面。因为首先要保证上海炼钢用铁,马钢如果上炼钢必须先增加生铁产量,因此决定建设两座620立方米高炉,炉址已经确定,并建成了高炉基础。国家也立了项,由设计院对马鞍山钢铁厂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规划。这时,原定向国外采购的620立方米高炉鼓风机不能落实,于是改变了整个设计方案。从快与省着眼,立足国内,自力更生,采用我国当时能制造的生产设备。炼铁部分,按当时国产的最大风机推算,设计200立方米左右的高炉。在原有的8座小高炉的东面,建5座210~250立方米的高炉,首建1座210立方米的,按建炉顺序定为九号高炉。九号高炉在1958年9月8日建成投产,拉开了马鞍山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建设的序幕。

新中国炼铁高炉的一个标兵

新中国发展钢铁工业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五”计划156项工程,依靠苏联引进建设了武钢、包钢等几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大大提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能力。但是,投资巨大、建设周期冗长,显然不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穷国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路子。1953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探求中国发展的新路子。毛主席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发展与建设中,要“两条腿走路”“能洋则洋,能土则土”“大中小并举”等。总之,是要快,同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方针。

在1958年“大跃进”的热潮中,确实有“头脑发热”、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虚假等现象。但是也有许多实际工作者在实事求是地探索与创新,取得突破与好的成绩。要发展钢铁生产,就要建设炼铁的高炉,高炉大、产量就高,这是必然的道理。小高炉、土法炼铁在全民大办钢铁热潮中已经被证明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建多大的高炉在当时的中国最为合适,则还要人们去作艰苦的探索。马鞍山的第二代高炉就是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九号高炉是各地许多工程师、技术人员、技师、工人凝聚心血,努力设计和制造形成的。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全套设备的第一座中型高炉。和马鞍山等地之前建造的“半土半洋”的小高炉不同,不用人工去推车装料和炉前铸块,所有的高炉设备都是国产化,工艺先进而且操作都是机械化。可以说,九号高炉是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创新的产物。

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视察马钢,后左一为本文作者。

九号高炉之后续建十——十三号4座高炉;从九号炉投产情况看,还有潜力,可以增加高炉容积,于是十三号炉扩大为250立方米。这些高炉的建成和顺利投产后的良好表现,得到领导机关和行业的认同,成为建设中型高炉的榜样。之后,马钢建二铁厂又建4座250立方米高炉。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民大办钢铁的高潮过后,迎来的大办钢铁厂热潮中,很多省都建起中型钢铁厂,如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山东济南、福建三明等,这些钢铁厂建设的炼铁高炉,都采用这种炉型。在这些钢铁厂的高炉的建设和投产中,马钢除调出技术干部支持外,还经常去人作开炉指导或处理生产技术难题。60年代我国还以这种高炉援助阿尔巴尼亚和越南建设钢铁厂,马钢还为这两个国家专门办了培训班培养两国人才。九号高炉的建设与投产,为当时国产高炉的设计制造、检验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年轻的炼铁业的发展,立下功劳。

毛主席来视察马钢

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乘车和马鞍山市广大群众见面。

1958年9月,毛主席来马鞍山之前几天,省里就派人来,专门召开干部会布置各项准备工作。我参加了会议并接受任务。当时会上只说中央领导要来,未明说是毛主席,说明要去生产现场,要求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当时厂内除了生产,还有基建施工,现场人员混杂,为了万无一失,确定当天只准当班生产工人在场,其他人不得进入,要求十分严格。我回厂后,召开党员干部动员会,布置安全检查、清理现场、平整道路等。当时马鞍山建市才一年多,马钢公司刚挂牌,所以铁厂成为最重要的参观点,市委对厂里的安排非常关切,市委书记亲自检查,百般叮嘱。

9月20日下午,天阴雨,大概三四点钟,我们在铁厂大门口迎接。时任市委书记的魏安民,马钢经理连田畯、副经理倪恒忠陪着毛主席到来。随行的还有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省长黄岩等许多领导。市委书记简单介绍我是厂党委书记、厂长,毛主席一行并未停步,我也不好抢上前和毛主席握手,就这样失去生平唯一的一次与毛主席握手的机会,于是在后面跟着走向九号高炉。这时许多工人站在高高的炉台边,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抬头向欢呼的人群招手。从厂大门口一直到九号高炉的路越走越窄,人们走成一行,我被挤到了后面,到上炉台的阶梯,只能有少数人陪同,我就没有再上去了。毛主席在炉台的活动,如用看火镜从窥孔观看炉内燃烧情况等,是后来在照片上看到的。毛主席下炉台后,顺路走向一车间小高炉区。当时正在“大鸣大放”整风,路边搭了个芦席棚,供职工群众贴大字报的。毛主席走到这里停了下来,看了一会儿大字报,没有问话就走了,后来我没有再跟着走。毛主席离开铁厂后,在马矿门口乘坐吉普车在群众夹道欢呼中通过市区马路。毛主席在马鞍山视察时我随同的时间很短,始终未听到他一句话,只留下以上的印象。

对于毛主席此行,《毛泽东年谱》第三卷是这样记载的:1958年9月16日,离湖北到安徽,在安庆视察后到合肥,9月19日晚到芜湖。“9月20日下午2时,视察芜湖造船厂,然后乘鱼雷快艇在长江中行驶,3时快艇靠岸,乘专列去马鞍山,晚上,从马鞍山到达南京”。说明毛主席在马鞍山停留的时间大约3个小时。

毛主席对马钢建设的科学定评

毛主席于1958年9月10日到达武汉,开始沿江视察大江南北。据《年谱》记载,毛主席在各地都去看了办钢铁的情况,特别关注生铁生产的问题。在武钢登上一号高炉炉台,观看第一炉铁水;在安徽的安庆、合肥、芜湖都去看了群众大办钢铁的情况,看了许多小高炉;在马鞍山又看了九号高炉,对大中小高炉都有了印象,但是,并没有随时做出指示。《年谱》记载毛主席对马鞍山钢铁厂的视察有一段评语:“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这是对当时马鞍山正在建设的中型钢铁企业的科学肯定。毛主席着眼的是马鞍山的优越发展条件,特别欣赏的是发展比较快,这不单是对马钢的鼓励,也是对之后钢铁工业发展指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建的钢铁厂大都是中型的,大大提高了国家炼铁的生产能力,使我国的生铁年产量从几百万吨跃升到千万吨以上。

在1956年以后,马钢用大约4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包括9座中型高炉,8吨转炉炼钢车间,300/500mm轧机、630mm轧机和65孔焦炉等建设项目,使马钢走上百万吨钢铁联合企业的台阶,完成一个历史的跃进。

马钢几十年发展建设的历史培养了大批干部,造就了一支有战斗力的产业大军,带动了马鞍山城市建设。在20世界60年代初期,马钢在学大庆的运动中发扬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精神,开展以“三清、五不漏、一条线、规格化”的文明生产活动,严格精细地管理企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成为全国冶金系统的先进典型,被誉为“江南一枝花”,并被评为全国大庆式企业,这是马钢发展过程中一段辉煌的历史。马钢人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希望和鼓励,固本思源,再创辉煌,我们应该传承这段历史并使其发扬光大。(作者系原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曾任马钢一铁厂厂长、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炼铁马鞍山钢铁厂
钢铁厂掠影
铁的冶炼大盘点
关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300 t转炉空载状态下弹簧板应力测试分析
马鞍山塑造转型“新马力”
浅议提高高炉喷煤比的有效措施
百炼成钢之我见
冯玉祥视察马鞍山
风情四季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