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

2018-12-17 08:01李帅
卷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稳健性商业银行

李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其中,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本文通过探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显示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会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性,但是要关注在长期可能带来的风险。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稳健性

1 引言

近年来,增长迅速的影子银行体系一方面分散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不断积聚着风险,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降低银行体系内的风险,稳定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是我国的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它不仅承担着信用中介的职能,同时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在央行的指导下,执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发展。因此,探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关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寻求改革与创新性发展思路与建议。

2 影子银行的特征

2.1 杠杆率高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低于12.5。而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受到《巴塞尔协议》的约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影子银行体系中往往采用高杠杆。

2.2 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大

我国影子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搭建了连通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桥梁。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民间投资者,受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比较大,资金链条比较脆弱容易断裂。比如当宏观经济下行,信贷市场资金紧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被迫缩减,而民间的资金也会转向收益较低风险更小的投资,这样会导致影子银行内资金短缺,容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2.3 监管不足

影子银行是在金融监管不足,金融创新过度泛滥的背景下产生,尤其是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影子银行充当着金融中介,发挥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却大部分处于监管之外。影子银行是以金融创新工具作为载体的,许多金融衍生品结构设计复杂,杠杆率较高,风险较大。然而其披露的信息较少,监管部门难以获取有效数据,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控制。

2.4 服务对象集中

从资金的运用角度讲,一方面是中央银行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而且对其贷款的发放对象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得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贷放给规模大、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因此,商業银行的资金流向非常不平衡,许多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充足的经营资金,只能转向影子银行。从资金的最终来源讲,由于利率在我国长期受到管制,实际存款利率常常处于较低的水平,甚至出现负利率情况,资金的逐利性必然会使其流向高收益的领域。

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

稳健的银行体系是指占整个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较大的商业银行拥有持续的偿付能力。银行要保持稳健经营,必须要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满足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运营的效率。银行如果为了追求利益而去从事高风险的活动,或者在外部的不利冲击下,很可能发生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引起金融界的动荡。

3.1 积极影响

3.1.1 对信用中介职能的补充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融资体系中,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企业获得资金的最主要的渠道。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较为严格,同时由于存在利率管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子银行以其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成为中小企业的一个输血渠道,发挥着信用中介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此外,影子银行能够进行风险转移,对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2006-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成上涨趋势,其中2009 年增长幅度非常大,2013-2015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而2006-2016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额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13-2015年占比出现一定幅度上升。与之对应的是影子银行规模占社会融资额的比重,2006-2016年影子银行规模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3-205年占比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主要源于经济下行、流动性趋紧,尤其是民间资本减少。人民币贷款占比与影子银行占比此消彼长的关系说明影子银行的出现对人民币贷款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3.1.2 促进了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是存贷业务,基本利润是存贷的利差。而随着利率改革和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持续下降,而相对的非利息收入不断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对商业银行转变业务模式,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有积极的

作用。

3.1.3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影子银行由于受的监管较少而往往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其产品的定价也由市场主体的供求水平决定。影子银行的发展使我国金融体系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市场利率得到逐步的适应。

3.2 消极影响

3.2.1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由于监管不足,存在期限错配和杠杆操作造成的流动性风险。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体系、传统商业银行、市场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被放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表外业务通常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中,但是会影响银行的当期损益。由于业务通常在表外开展,缺乏严密系统的监管,风险难以被合理的测量。虽然名义上银行开展一些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等,不需要承担未来偿付的风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内仍存在刚性兑付,这使得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

此外,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入的是房地产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资本市场中。而相对应的是,实体经济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资本的脱实向虚会严重影响到人民币币值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3.2.2 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形成了竞争压力,银行在面临获取资金成本增加,利息收入减少的压力下,银行经营者会试图转嫁风险,比如通过降低放贷标准来增加资产总额。银行给不符合信贷标准的客户发放贷款,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大了风险。而商业银行在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往往得到了政府的隐形担保。所以在银行在放贷中即使出现了大量的贷款违约,将由政府被迫为此买单,而对银行本身不会有太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伴随银行资产增加的同时是不良资产的增加。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将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评估能力较弱,如理财产品、银信合作所包含的信用风险不能完全地披露出來。

4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目前,影子银行促进商业银行稳健性,但是也存在了巨大潜在的风险。为了降低影子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和对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作用,监管当局应该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以促进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4.1 完善影子银行的分类机制,加强进入与退出的监管

监管当局应当参考国外的经验以及国内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标准。为合格的影子银行发放牌照,为其健康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进行密切的监管。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机构应当进行清理,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较低,这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提高准入门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该完善退出机制,制定严格的退出程序,逐步退出,降低退出的损失,确保金融机构在退出时不会罔顾客户的利益,不会大规模引发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4.2 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公开体制

影子银行的透明度不高,业务运作模式隐蔽。为了使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进而识别出风险并加以控制,需要不断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首先要对影子银行的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对其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的跟踪披露,将信息准确及时地向公众公布,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客观的信息市场。其次,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比如银行推出的复杂的理财产品,银行不仅要说明其收益,更要让投资者知晓其中存在的风险,以防为骗取投资者资金而刻意忽略产品风险的现象。此外,还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多方沟通的平台。

4.3 增强影子银行内部监管体制

影子银行不仅需要外部监管,其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降低风险。首先影子银行内部应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业务办理的流程规则,注重岗位隔离。其次应认真评估影子银行内部的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方案,一旦风险达到临界值,应该立刻采取措施以防造成不良的后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其次进一步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的扩张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但是要关注在长期可能带来的风险,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影子银行的分类机制,加强进入与退出的监管;二是不断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公开体制;三是增强影子银行内部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郭晔,赵静.存款竞争、影子银行与银行系统风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7(06):81-94.

[2]占怡,王龙.中国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及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5):64-78.

[3]李新功.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01):71-76.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稳健性商业银行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计量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Effect of Ammonia on 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Methylnaphthalene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