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

2018-12-17 09:30郭建花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旧物质思维

郭建花

新课导入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能先声夺人,为整堂化学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能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我校至从2008年开始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以优质问题为导学的纽带,核心是“学”、关键是“导”、载体是“问题”、目标是“解决”。

笔者总结了课堂导入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以及适当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或技巧,以便参考交流。

一、课堂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没有全局意识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犹如戏剧的开场白,也类似于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在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导入设计得好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导入设计忽略了全章的内容的整体性,仅仅就事论事进行导入设计,不能做到总揽全局、承前启后,从而使课堂在导入的设计中缺乏针对性,比如讲“硫酸”这一节时,有的新教师这样设置导入:“大家对硫酸都已经很熟悉了……”就开始了,这样的导入一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二是对教材分析不到位,并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效果,反而学生是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

(二)导入没有明确目标

导入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入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如果偏离了主题,漫无边际、无的放矢。那么就不能体现导入与所讲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元素周期表”这一节时,以化学史为背景,采用故事导入法,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时间耗时长,虽然学生也表现的异常兴奋,但是与本节课的主题有很大的偏离,与教学目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不能很好的统一,达不到最佳的导入效果。

(三)导入没有承上启下

一般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对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复习,这样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又能起到促进学生课下复习的作用。在导入过程中新旧知识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合,过渡就显得非常生硬。比如有的教师这样导入:“我们知道CH3CH3和Cl2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CH3CH2Cl和HCl,经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反应和以前学习的各种反应都不一样,它叫取代反应,现在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新的反应类型——加成反应…”其实这种导入并没有像教师设想的那样能够在新旧知识间产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种导入的方式形式单一,并且不能充分的结合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整个导入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旧的知识没有对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铺垫,新旧知识间不能很好的衔接,容易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思维定势,对新知识生疏。

(四)导入没有灵活运用

导入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有时可以交叉运用。但无论怎样设计,只要导入能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掌握新知识,有利于抓住学生心理和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原电池”这一节时,只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原电池”。这显然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的求知欲没有激发出来,课堂学习效果肯定会事倍功半。倘若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电池实例为引题,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绪高昂,急欲探求结果,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都将明显增色。可见新课导入方法的灵活运用,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二、课堂导入采用的策略

为了提高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对新课的导入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据现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媒体等因素,采用恰当的导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对于概念的教学导入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高中化学教材许多概念来自于西方文化语言描述系统。如“物质的量”概念。“物质的量”实际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的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打、个、双、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在表述上则用单、复数已可。“物质的量”作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汉文化中则易发生混淆。“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分子的量”“原子的量”。看来用汉语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物质的量”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相对而言,我们已经有的数目和量词等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物质的量”起负迁移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对两者进行对比,实际导入效果并不佳,“越说越糊涂”。再说,“物质的量”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同时又缺乏实验基础,不利于直观教学的导入,素材面较窄。甚至学生在以后的化学计算中容易回到用质量为中心物理量的老路上去。主动运用“物质的量”为中心计算能力不足,因此对“物质的量”学习导入还应有一个需要应用的情境过程。

(二)对于化学反应原理基本理论教学导入可建立思维中间站的方式。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导入法。“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材料、一个模型、一个定律、一个实验等等,主要是于学习材料出现之前呈现,以学习者通俗易懂的或已经接受的面貌出现。显然,它是新旧知识的桥梁,是一种思维中间站,这样可让学生缩短思维跨度,分解学习难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迁移。

(三)元素化合物内容教學导入应注重人文化,生活化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文化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诗文佳句,史实典故,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性“交相辉印”,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使学生在逸趣横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既有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素质,又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发展。

“教无定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方法必然丰富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或策略,其贯彻实施新课程教改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用我们的激情,把握时间,去拉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序幕吧!

猜你喜欢
新旧物质思维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