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省艺术重点项目“新媒介场域下女性文学的转向研究”(项目编号:201706013)。
摘 要:新媒介的扩张,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自身的形态,媒介场已然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场域和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整体语境。在新媒介文化语境中,重新梳理女性文学的生产机制、女性文学的表现形态、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女性文学的跨媒介传播等诸多面貌,廓清新媒介时代女性文本所透射的多元化的两性关系,探寻以两性和谐为旨归的女性文学创作路径。
关键词:新媒介;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李强(1980-),男,副教授,山东英才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生活。可以说,媒介场已然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场域和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整体语境。在新媒介文化场域下,女性文学在生产方式、表现形态与美学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诸多的面貌,如何在新的文学环境中把握当前女性文学的走向和特征,已成为当前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女性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将“跨媒体视野中的新世纪女性文学”作为主题。媒介与文学研究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介视角介入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参照,媒介研究方法也成为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增长点。
梳理“女性文学与媒介研究”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已有的研究多侧重媒介作用的考察,对媒介转型与女性文学发展问题的审视缺少文化语境的尊重。鉴于媒介文化语境在当代文学文化的重要影响和女性文学研究中这一视角的缺失,本文拟从媒介这一视角对当代尤其是新世纪之后的女性文学进行探讨,对这一阶段女性文学发展的文化语境、女性文学的生产机制、女性文学的表现形态、女性文学的跨媒介传播等方面进行考察,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重要现象进行发掘和解读,对女性文学的商业化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考,推动女性文学和谐生态的建构,力求在审美文化出现种种世俗化、娱乐化,消费化的“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坚守文学审美的价值立场,担当起救赎与拯救的责任,引导和提升大众健康的审美趣味,借以提升女性的生存质量,也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提供依据。
一、新媒介的兴起与女性文学地位的消解
数字技术的发展,大大突破了传统媒介时间和空间定位的限制,改写媒介的自主性和控制程度。新媒介对文学场的介入和辐射,致使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其生产、流通、消费,评价,被统一纳入到市场化的消费逻辑中。推介文学商品中的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消费符码,成为新媒介的必然选择。随着消费主义文化占据社会主流,大众审美趣味的视觉化和娱乐化,纯文学市场日益萎缩。可以说,精英文化的溃败,在一定意义上催生了女性文学由精英向反精英、由中心向边缘游移。
二、新媒介场域下女性文学的现状及挑战
20世纪末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启迪,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女性文学得以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突破男权文化对女性身体欲望的压制。女性身体作为自我客体体现,不仅仅承载女性生命体验,还包孕着女性独有的生理和心理信息成为女性言说自我的工具。面对男权话语垄断和文化藩篱的“无物之阵”,女性试图用身体这一无法攻破的语言来对抗性别压制,以精湛的艺术形式托举女性精神涉渡,推进了女性文学的繁荣。但似乎女性每一次奋力地突围都暗含着不期然的陷落。女性写作中反抗男权主流文化的“私人化”写作策略,失陷于男权文化“暴露”与“窥视”的文化视野中。女性身体在消費主义文化语境中被商业包装改写,文化名义下的“性别秀”成为男性欲望的消费品。“私人写作”、“身体写作”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叙述声音和艺术风格,女性群体在命运的探索和突围中,深陷性别本质主义的泥沼,在悖论式泥潭里左右冲突。这不仅是女性成长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当下女性文学发展力图突破的瓶颈。
(一)生产与媒介
新媒介产生,使得媒介的生产主体由传统的专业人士扩张为人人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媒介主体的扩容为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提供新的谋生的机会和女性写作的平台,女性知识分子“行动者”们利用媒介场提供的话语空间“操笔写作”,大量占据媒介场的文学网站、博客等文学生产次场的“位置”,并跨越边界渗透到文学场。女性文学文本的书写者,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此外,消费主义时代物欲急剧膨胀,新媒介场域下文学的批量生产,传统文学中“文以载道”的文学使命、开启明智的社会启蒙,被无情消解甚至走向分崩离析,娱乐化,时尚化大行其道,促使作家在文化姿态、生存立场和写作方式上对自身进行重新调整与选择。
(二)消费与媒介
媒介主体泛化、大众膨胀的消费欲望、丰厚的利润无不诱导着严肃的女性文学向通俗、畅销转型,诞生了一大批时尚化娱乐化倾向的女性文学作品。消文学生产与消费的交互作用,消费时代物欲的膨胀与新媒介的扩张难舍难分的纠缠,已然成为当下文学生存的事实处境。文本中充斥着色情、欲望、冲动,消解崇高,欣赏荒诞,鼓吹娱乐至死。
三、新媒介视域下女性文学的叙事策略
新媒介诱导下文学的越界、扩容,促进了传统文学形态的升级更新,女作家们凭借对阅读市场和读者需求的敏感,创造了大量崭新的形式。
(一)底层叙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精英意识极强女性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贵族化倾向,关注城市女性知识分子的个体成长和内心体验,而漠视普通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生存经验和生存困境。新媒介的交互性,大大缩短了传统媒介造成的疏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单向阅读和传播模式,新媒介场域下的受众既是主动阅读者,交流平台的建构者,还是文本的有效传播者。崛起的新市民阶层作为新的读者群体和消费文化群体,其审美趣味和阅读诉求引导着文学的走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从其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性带来的精神引领,转向了当下充满感官愉悦的世俗生活,希冀通过阅读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促使女性文学创作在叙事的题材、叙事的模式和塑造的女性形象等方面一改往日对普通女性的淡漠,走出“话语象牙塔”,渗透和连接中下层女性生存经验,底层叙事成为一种赢得读者和市场的新选择。随着底层叙事模式在阅读市场的不断成功,写作套路的模式化成为文学创作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消费市场旺盛的需求下,有些作家甚至拒绝超越,生产出大量雷同化“文化快餐”,这是值得女性文学创作者高度警觉的。
(二)影像叙事
随着数字终端技术的普及,影像审美习惯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文字业已沦为图像的“奴仆”,作家们不得不面对影视的巨大诱惑和挑战,试图在影视和文学创作之间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以谋得阅读市场的一席之地。以蒙太奇来结构故事,以视听意象来呈现现代生活的节奏。这种融叙事与造型、表现与再现、时间与时空于一炉的影像叙事,不仅开拓了传统叙事空间,也极大地满足了阅读群体的审美诉求,同时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四、新媒介视域下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
新媒介传播中的所谓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不过是纳入男性话语霸权下的被重新编码的消费符号,或满足家庭消费的需要,或满足男性审美需求;新媒介传播所赋予女性的过分张扬的主体性,不过是以隐蔽诡谲的伎俩对女性进行另一种诱捕,加之女性性别文化的内在匮乏,在赤裸裸的商品化交易中,不自觉地向着旧有的性别客体逆转。与此同时,新媒介的共融性和虚拟性为女性差异的体现提供了机会,女性得以摆脱性别边缘身份进行自由的表达和言说,女性话语在交互性的媒介语境下被有效的阐释,并被吸纳为主流话语的一部分,性别身份即女性意识和个人的意识的双重自觉,成为新媒介场域下女性书写的清晰印痕。
此外,基于新媒介的文学传播力,女性文学作品的引进、输出、交流以及各民族文学的“对接”才得以實现。借以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女性文学创作突破性别立场和单性话语,构建两性对话、和谐发展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格局。
五、新媒介场域下女性文学的审美意蕴
日常生活世界是个体通过自身活动生成的时空,它因承载这个体的自我生成,成为女性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源泉。新媒介场域下女性对日常生活价值的重新发现,女性文学对书写日常生活文学旨趣的回归,意在以女性审美眼光关注女性个体来关注生命,通过表现日常、超越日常来抵达普遍人性的深处,彰显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趋向。个性化的审美经验为个体与现实创设一定的距离,女性利用审美过程得以实现以对日常生活的想象性超越,通过生存诗性的感悟,走向女性生命的成熟之境。在女性个体人格逐步完善和精神自由渐趋完整的成长历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女性性别自我指认的重要救赎方式。 新媒介终端的家庭地理学分布,以其交互性和匿名性,大大拓展了文学传播的渠道,文学的传播实现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移,实现了文学场的扩容。女性文学从生产到消费形成了产业链与产业环,原创作品、改变作品、引进作品、翻译作品等各门类的百花齐放,都与媒介融合分不开。
本文立足于新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女性文学诸多转向的研究,遵从于个体的主观感受、主体体验,通过对女性作家群体性转向的深入分析,力图廓清新媒介时代女性文本所透射的多元化的两性关系,探寻以两性和谐为旨归的女性文学创作路径,力图建构真实而广阔的女性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高小弘.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程菁.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张邦卫.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