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轩
老屋门前本来是有一架秋千的。
秋千不大,木质的,原本放在一个售楼处门口用来招揽顾客。后来,房子卖完了,它就被遗弃了。细心的外公发现后,把它搬到屋后的小院里擦洗干净,这架秋千便成了我们的“私有财产”。
对于小区的孩子们来说,秋千是个稀罕物。每每放学后,小伙伴们就聚到小院来争抢秋千,人多位小,我们常常因此打得不可开交。这时,外婆总会出面给我们当“和事佬”。伙伴们一个个轮流坐上秋千,外婆一个个地推。一坐上秋千,我就把心放飞到清凉的大自然中。外婆的手很大,很有力,一把能将你推出很远,整个人就在绳索限定的半径内轻盈飘舞。带有泥土气息的空气顺着衣领,争先恐后地钻入胸膛,我感受着透心的清凉。耳畔的微风发出“嘶嘶”的声响,和小伙伴兴奋的喊声混合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
秋千的上方有一片葡萄藤,绿油油的,遮挡了烈日。排队等待的机灵鬼们讨论出一个竞赛方案:谁能抓下一片葡萄叶,谁就是今天的“NO.1”,可以多荡一会儿秋千。作为东道主的我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每次坐上秋千的那一刻,我都会用眼神告诉外婆,让她把力气使大一点儿。外婆心领神会,特地用了两只手来推。兴奋的我左手紧抓绳索,右手向前探出,半米、十厘米、两厘米,越来越近……可每到這个节骨眼儿上,秋千总像泄了气一般,呼呼呼地回落,我那“NO.1”的梦也就一次次成为泡影。
晚饭时分,伙伴们渐次离开,这时的我就可以从容地当一回“NO.1”。我坐在秋千上,吃着外婆做的炒饭,听外公讲年轻时的故事。外公是军人,身材魁梧,曾“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我问外公是司令还是军长,外公哈哈大笑,告诉我他连个排长都不是,顶多当个工兵挖地雷。我想起军棋中,工兵可以飞过“山界”去,谁也打不着。我仰起天真的小脸,一本正经地问:“那么你会飞吧?比我的秋千飞得还高吗?”外公哭笑不得:“会呀,外公还驾着魔毯,消灭了很多敌人呢!”一阵夏夜的凉风吹过我的脸庞,我坐在秋千上前后摇摆。
夜晚的小城是宁静的,静得可以听见草木生长、竹子拔节的声响,静得可以嗅到花的香气,静得你可以感受到时间的脉搏,静得让你沉沉睡去,连梦也不来打扰。
后来家乡搞“创文”,要给街道和小区布置彩灯,秋千就被拆除了。告别秋千的那一天,我的心中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么,就把这架秋千安放到心里吧,愿这架承载着浓浓亲情、友情的秋千时常激荡起童年的浪花,带给我最温暖的记忆。
教师点评
秋千记录着童年的美好记忆,承载着亲情和友情。文章以“秋千”为线索,主要描绘了动静两幅画面。放学后孩子们争抢秋千的喧闹,自己荡秋千的真实感受,争夺第一名的紧张表现,动态的画面扑面而来:夜晚坐在秋千架上听外公讲故事,静静聆听草木的生长,感受时间的流逝,静态的感觉深入人心。小作者以温馨的语言、动人的细节描写、真挚的情感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唤醒了我们的童年记忆,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惠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