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院探析

2018-12-17 09:34孔思宁曹妍董丹丹尹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书院制实施效果导师制

孔思宁 曹妍 董丹丹 尹曦

摘 要:书院制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目前正被国内高校积极应用于日常管理教育中,而作为书院制管理模式核心的导师制,顺应了人才成长规律。然而起源于英国的导师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项目组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高校等方法,探究书院制模式下导师工作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导师制实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导师制的完善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书院制;导师制;实施效果;反思与改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大学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南京审计大学2017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关书院制管理模式中导师工作效果(201711287008Z)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书院制与导师制的起源

为提高教育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很多高校力求改革,向书院制靠拢。书院制作为一个新型高校教育管理办法,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帮助。但单一的书院制模式仍缺少专业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扶,于是导师制与书院制的结合就变得很有必要。两种制度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学生的品德人格方面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培养,有利于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牛津大学是书院制与导师制结合的优秀范例。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作为牛津大学各学院教学的基础,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生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1]这样的教学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更关注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这启发了国内高校要如何创新——书院制与导师制二者相辅相成,书院与学院齐头并进,调节好二者关系,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社交方面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制的实施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提升,导师在这个制度当中与学生知识进行交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升,使学生与导师能够实现双赢。

二、书院制下的导师工作现状

南京审计大学正在实施的“双院制多元立交式”知情意协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核心是发挥双院联动优势,借助通识教育、导师制、社区活动实现学生知情意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2],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分为润泽澄沁四大书院,按书院划分宿舍,书院办公室紧邻学生宿舍,书院导师分为常任导师(辅导员)、通识导师、公共基础课导师、就业导师和社团导师五类,以便能够随时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帮助。此外,学校分专业划分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导师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困惑。导师与书院齐头并进,专业知识与通识思想教育体系相融合,努力构建一个培养“全人”的教学环境。

此外,学校注重制度的刚性与灵活性结合。为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将导师的工作绩效与评奖评优结合起来;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实行了通识教育制度,规定书院学生每学期听满固定次数的通识教育讲座,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如澄园书院的的经典阅读小组活动、泽园书院的微课堂活动等。

为了解导师工作在南京审计大学的实际实施效果,项目组以南京审计大学师生为主开展了问卷调查。针对导师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导师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比较满意,学生与导师保持着一学期2~4次的联系,同时仍有一定比例的导师对于导师工作满意度不高,且对自身工作定位不够明确。另外,在回答导师制工作的困境时,大多数选择了“工作任务过重,无法兼顾”这一项,反映了诸多问题。

针对学生的调查結果显示,学生对导师还不够熟悉,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导师是谁,侧面反映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不够多的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师生思想观念陈旧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可以归结为师生观念问题。学生只知学习有困难问老师,不知生活有困惑也可咨询老师;老师放不下架子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做不到亦师亦友,而是形同陌路,双方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师生比例偏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师规模的增长赶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我校导师指导人数高者达40~50人,反观国外一些运用导师制的良好范例,导师人均指导人数一般为5~10人,如此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更多。导师工作负担重,在双院联动的制度下不仅要进行专业课授课,还要进行课外的德育工作,导师必须要做好教书的繁重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兼顾学生的课外生活,导致一边失衡。

(三)导师定位不明确

双院联动模式初衷是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帮助,贯彻“全人”教育理念。但落实到导师个人身上时却容易造成职能不明确或者角色重复的问题。老师在制度实行的大环境下存在只知道自己的归属学院,不清楚自己的归属书院的情况。大多数导师的办公地点在学院而不是在书院,学生知道学习上的困难咨询授课老师,生活上有困难时,既可以咨询辅导员,也可以咨询书院导师,也可以咨询自己的导师,但学生往往倾向于咨询自己比较熟悉,并且在书院办公的辅导员,而不是距离书院比较远的学院导师。在极少有同学咨询生活问题的情况下,导师职能无形中被进一步弱化,因此造成导师对自己工作职责感到迷茫的现象。

三、提高导师工作效益的方法

(一)明确导师制的核心精神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3]导师制贯彻的是自苏格拉底以降的以理性批判为终极旨趣的古希腊传统,而其核心是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批判思维的培养。[4]大学时期,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人格的黄金时期。而导师要做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引路人,从而达到培育“全人”的终极目的。基于这种核心价值观,导师与学生应当主动沟通,相互敞开心扉。双院联动制度下,[5]我们要明确本导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以及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明确导师的核心精神与职责是高效运行导师制工作的前提。

(二)建立科学创新的导师制机制

合理的师生分配更能形成良性沟通机制,对比国外优秀范例,小班化教学能够减轻导师的工作负担,更易于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师资力量的扩充也刻不容缓。老师角色重复,职责不明确,归根结底是师生比偏高以及科学的制度未贯彻到位的结果。充足的师资力量有利于更加合理的职责分配,有利于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

相应的,对导师的激励机制也应当建立起来。导师工作繁重细致,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与时间,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导师平衡心态,使导师工作更加积极主动。

(三)扩大导师队列

在科学的基础上,仍要不断地创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新型导师制模式。项目组走访调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其三大导师模式——个人导师、校外导师、学友导师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导师制不止依靠导师建立,还可以依靠校友和学生之前的前后辈机制建立。通过制度加强情感,通过情感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校友中成功社会人士接触的机会以及与在校优秀前辈接触的机会。一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增强学校凝聚力,形成良性循环,二来能够极大地减轻导师的工作负担。此外,对于学生的特长可建立专项导师模式,从而发挥学生潜能,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四)多样活动拉近师生关系

学校近年来积极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包括四院联动的“彼岸”花开读书节、各种名家名师交流讲座等大型活动,动辄几百号人坐在大教室内,听到昏昏欲睡。为拉近师生关系,更应多举办譬如真人图书馆、得一沙龙等小规模的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位老师对应五六位学生以喝下午茶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内容的多样化与形式的轻松化使学生与老师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小学到高中的时间里,大多以老师高站在讲台上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不多,并且大多以学业为重,师生关系形同猫鼠关系,缺乏情感交流,甚至有学生与老师对着干的情况出现,这样不利于导师工作开展。多样化的小规模点对点活动能够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有助于消減师生之间的隔阂。

(五)设立导师学生反馈渠道

设立一个导师与学生能够及时反映意见的渠道,鉴于目前人们普遍适应网络化,可以设立比如导师工作意见邮箱或官方意见接收微信号或QQ号,向制度的核心人群和受众开放言路,能够使导师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看到效果,及时调整。

(六)学院导师进书院

基于每个书院都没有专业导师驻扎,可以根据每个书院包含的专业分派部分专业老师在各个园区,甚至是各个站区的办公室,并规定相应值班时间,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学院导师进行学术交流与解答,从而取代以往导师一下课就找不到人,或者找老师解答问题需要“翻山越岭”跨过多个园区的状况。与导师的接触更容易,能够促进学生更积极地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贯彻培养真正的全面型人才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高贺.试析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沿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2]唐善梅.“双院制多元立交式”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构建——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6, (Z1).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

[5]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09).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

猜你喜欢
书院制实施效果导师制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现代学徒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践应用与探索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实施效果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