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怿
摘 要:芬兰现代建筑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和地域场所属性,在很多优秀作品中都生动诠释了本土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所提倡的建筑人情化内涵。从木构建筑体现的空间自然属性、光影营造的丰富空间体验以及建筑与场所的情境互动三个方面阐释芬兰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精髓。
关键词:芬兰;现代建筑;自然主义;场所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项目(GD16CYS05)课题成果之一。
谈到芬兰建筑,我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简约而忠于自然”“浪漫而富有诗意”,或者是“实用而尊重人文”这样的评价,原因就在于它有别于其它在大工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典型现代主义建筑,而表现出了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性,蕴含浓厚场所精神和深刻自然观的现代设计理念。处于自然资源十分富足多样的波罗的海地区,芬兰的地域人文特性更多是与气候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千岛之国”“千湖之国”的美誉,催生了民众“自由信步”的观念,即在一定限定条件下,每个人都有权利进入到大自然及其所赋予的一切中去。因此,“自然主义”始终是芬兰建筑创作中的最佳灵感来源,也是芬兰建筑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同時,对场所特性的强调,也要求设计师必须细致地考虑到人、自然及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赋予建筑作品层次丰富的体验和情境感,在环境与人的互动中使空间精神得到充分的表达。
本文通过对芬兰现代建筑的考察,在实景体验中感受芬兰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场所精神所持的谦逊姿态。建筑师们巧妙地将芬兰地域特色融入于作品中的各种细腻而精巧的设计手法,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一、木构建筑催生自然温暖的空间氛围
在芬兰建筑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以本土盛产的木材建构起来的具有浪漫和自然诗意的空间。温暖的木色、天然的纹理、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和形式,无不体现出设计师对自然的热情和尊重。
芬兰产生大量木构建筑的原因,在于其境内拥有极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国土地面积2/3被森林所覆盖,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有着“森林之国”的美称。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成为芬兰乃至整个北欧地区盛行木质设计作品的资源基础。人们对这种天然材料的选择和偏爱,使木构空间成为芬兰建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独立式住宅到社区设施再到各类公共建筑,木构空间比比皆是。
地处于韦斯屈莱市(Jyvaskyla)的库奥卡拉教堂(Kuokkala)便是一座迷人的小型木构建筑。教堂功能较为单一,包括礼拜大厅、管理办公室、供儿童与青少年活动的附属服务空间等。建筑外观是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双向坡屋顶倾斜度很大且不对称,表面被灰色的搭接石板瓦所覆盖,整体像一个笨拙而质朴的雕塑作品(图1)。当参观者被一道芬兰花岗岩砌筑的步道引入建筑室内后,不由得为内外空间的巨大反差感到惊讶。这是一间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教堂,站在简洁现代的礼拜大厅内,吸引眼球的是完全暴露在空间上方的一道跨度很大的优美弧线形结构体,采用的是经过混合加工的本地云杉木材。这个弧形屋顶为双层表皮,包括带有内部轴承固定装置的胶合木框架以及格栅形式的木质网壳体。这种结构搭造方式的实现显然得益于北欧精湛的木材加工技术。同时,建筑师把曲线形的云杉网壳体以类似传统手工编织的方式,组织出带有凹凸立体变化的界面肌理。建筑师在这里除了表达出木材本身的温和质感,还有意凸显出明显的制造痕迹,表现了北欧地区人民至今在生活各方面所保留的浓厚的手工情结,意在尝试再现北欧传统手工艺术神韵。礼拜大厅的家具采用的是白蜡木,祭坛用的则是椴木。三种色调非常接近的木材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宗教空间的纯粹性。厅内温馨而宁静,主要光线来自于屋顶局部天窗的自然光。灿烂明朗的自然光从建筑物上部垂直洒落,经过渐次过滤后到达下方座位区已经变得十分柔和。另一光线来源则安排在主祭坛侧面,一道窄长的明窗带亮了祭坛及其后方的主墙面,上面抽象的带装饰性的宗教图案被加以强调,空间的神圣气息又增添几分(图2)。这间现代教堂内部对木材的使用加强了人对自然的联想以及情感上的相互交融,在你步入其间的一刹那,会立刻被它所营造的纯粹而圣洁的宗教氛围所感化。
二、自然光线丰富空间层次和情感体验
上面所提到的库奥卡拉教堂对于自然光线的运用,在芬兰很多现代建筑空间中都有不同方式的体现。由于芬兰全国有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每年都有非常漫长的冬天,日照时间十分短暂,漫长的黑夜往往会使人们的情绪变得压抑。因此,如何在温暖的季节和时段让人们在室内空间中尽可能多地沐浴到温煦的阳光,成为建筑师们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芬兰建筑师营造光环境的一个经典手法,就是阿尔瓦·阿尔托经常采用的大尺寸顶部圆筒形照明孔(图3)。它是对芬兰处于独特地域环境的一种创造性回应。阿尔托所设计的照明孔一方面能够成为引入自然光线的天窗,另一方面通过在里面装上灯泡,又成为夜晚的人造光源。将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结合于一体,随时切换,就可以在人们的心理造成阳光一直存在的假象,从而减轻因为自然光衰退而产生的心理压抑感。由于照明孔的深度被加大,强烈刺眼的太阳光变得非常柔和,这也是一个以人性化手段处理自然光细节的典型例子。在阿尔托大学理工学院(原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图书馆室内,我们得以欣赏到这个照明孔的原型以及它在空间中的应用,这确实是一项将功能和艺术形式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设计(图4)。
在理工学院电子通信与自动化系教学部的中庭共享空间中,同样利用自然光线营造出了非常灵动的光影效果。整个共享空间的顶部为钢架结构配以玻璃天窗。重复折叠式造型的钢架本身形式感极强,线条组合疏密有致。这样一来,当太阳光透过它投射到室内每一个界面特别是那些红色砖体墙时,空间层次显得如此丰富,空间情感也被瞬时点燃(图5)。它让每一个到来的人都愿意长时间停留在这里,且内心能够感受到温暖、舒适和宁静。这个共享空间是一个流动的自由平面,主要由阅览区、休息交流区和自助餐厅组成,它们功能界限是模糊的,仅以家具作为区隔的标记。阅览和休息区内安放着几组糖果色沙发,旁边是铺在地上可以直接坐上去或躺上去的大块地毡和彩色软垫,加上一间童话般的玻璃小屋,整个空间让人感受到温馨的家居气氛(图6)。这个共享区域使本来严肃的教学环境弥漫着浪漫而活泼的空气,它的空间体验是丰盈的,让人情绪舒缓的。
三、建筑与场所的情境互动和融合
场所精神强调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必须根植于所处的空间特性中,包括与周边环境的情境互动以及建筑所需表达的精神内涵,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者的真实需求,这包括实用功能和心理情感层面。建造在芬兰中北部莫拉特赛罗(Muuratsalo)的阿尔托夏季别墅(Aalto summer house)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
从公路入口到达这栋别墅需要先徒步穿过一片繁茂的森林,沿路站在一些小山坡上往南望,透过高耸挺拔的树林,映入眼帘的是闪着粼粼波光的派亚尼湖(Lake paijanne)。继续往前找寻,不经意间,别墅建筑主体便豁然出现在眼前。这种对建筑场址的设定以及人发现建筑的方式,有点类似于中国《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情境。
阿尔托夏季别墅建筑主体实际上是一个体量不大的正方形围合物,包括等长的、呈“L”形的起居/工作空间和卧房空间,以及由另外两面室外高墙共同围合出的天井庭院。阿尔托在庭院中央布置了一个方形火坑,他希望“跳跃的火苗和火红的光亮,以及映射在周围雪堆上的光芒,都能带给人们以温暖的冬季篝火的奇妙感觉”(图7)。建筑主体基本是规整而理性的几何形态,但在面对着别墅入口的起居/工作空间体块,其屋顶天际线却呈现出了阿尔托所偏爱的浪漫构图主题:倒置的、中心偏离的山墙。向西抬升的斜向线条勾勒出了单坡屋顶向天空中升腾的动势,打破了整体布局的四平八稳,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视觉效果。这种鲜明的形式感同时还唤起了人们对传统乡土居住空间——简陋茅舍的联想,将怀旧的情感带入空间情境中。同样是在起居/工作空间体块的外墙立面,阿尔托把红色粘土砖饰面墙变成了一道马赛克式的实验墙。整个墙面被大致分为五十块,不同种类和尺寸的粘土砖组成若干单元的拼合图案,而且水泥灰浆的接缝也有所不同。建筑师意在从美学和实用的角度检验这些墙面材料的不同组合效果,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视觉呈现上也使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趣(图8)。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托原先设计到达住宅的方式是由水路乘船而至,现在在别墅主体附近还保留有当年的船坞。借着这个充满浓郁大自然气息的场所选择,阿尔托希望设定出一系列富有个人情感和宗教仪式般的空间体验:航行,登陆,跋涉,到达目的地,隐居在能够静心生活和工作的心灵之所。船坞正对面的湖滨上还有一间木制桑拿小屋。芬兰漫长而寒冷的气候使湖边桑拿小屋成为很多家庭必备的传统设施,它也是体现芬兰特有地域文化的特色空间。
建筑如何深刻地表达出场所的内涵?我们在珊纳特赛罗镇市政厅建筑群(Town hall in Saynatsallo)的设计中或许也能找到答案。它位于芬兰中南部城市于韦斯屈莱南面,是阿尔瓦·阿尔托1952年在这里通过设计竞赛的胜出而完成的一项综合建筑群的规划设计。
这组建筑的功能包括政府行政办公空间、会议厅、议会大厅、雇员公寓、公共图书馆以及建筑底层的商店和银行等,它由一系列尺度感各异的公共建筑围合出一个内院式中央庭院(图9)。阿尔托利用临近的基础土壤将中央广场垫高一个楼层,形成一个抬起的平台。由于图书馆单体与建筑整体脱离开来,由此留出了左右两侧到达中央庭院的阶梯式出入口,且每个出入口都具有精巧优美的造型(图10)。内院广场的存在使我们看到设计师对于建筑与场所性能的界定关系有着一种深刻的诠释。市政厅建筑本身应有的政治性和严肃性被市民参与的公共性所打破。中央庭院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乡村田园氛围,肌理粗糙的红色石砖建筑墙体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间,金色阳光洒落在长条形安放着艺术雕塑的喷泉水池中,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既有强烈对比又彼此相融的关系。这个内向、安静、亲切的公共空间变成了市民小型集会和活动的最佳场所。另外由于标高的不同,由朝向街道的建筑群外部沿着阶梯式草地到达抬高的内院,这时候立面变成了一层楼高。这种尺度感发生的变化也带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空间体验趣味。带有内院的议会建筑形式其实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乃至中世纪时期,市民在这种尺度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间中感受着民主的氛围。因此在珊纳特赛罗市政厅的场所情境设计中,我们看到了阿尔托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呼应和回归。
四、结语
芬兰现代建筑创造性地整合地域特性而呈现出的自然主义和场所精神,给我们留下的认知清晰而深刻。它的现代主义设计同时体现了理性和浪漫的特征,一方面注重功能的实现,实用而严谨。另一方面,这种“功能主义”的背后其实包含着非常人性化的内涵。建筑与它所处场所应有的情境互动,原木经过创新性手段转化为自然亲切的木构作品,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利用自然光线调节人们情绪所作的设计上的努力,這些方面在本文案例中都有生动的呈现。透过这些案例,我们也更能充分体会到阿尔托自己所说的:“现代建筑在过去的一个阶段中,错误不在于理性化本身,而在于理性化的不够深入。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理性化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和心理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拜卡·高戈文玛.芬兰设计:一部简明的历史[M].张帆,王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3]方海.“舒适、创意、以人为本:芬兰当代住宅设计”[J].装饰,2007,(03).
[4]周浩明.“从教堂建筑看芬兰建筑中的自然主义”[J].城市建筑,2013,(08).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