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调查的方法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四国2257位青年华裔留学生的中文姓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文姓名是华人对其身份和中华文化认同的表现。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与同时代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同中有异,且四国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有一定关系;同时,性别因素和国籍因素也是影响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使用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还对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的使用和规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东南亚;华人;中文姓名;使用频率
作者简介: 张锦玉,语言学博士,北京华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华文教学、语音学(北京 102206)。
基金项目: 北京华文学院2017年度青年课题“基于中文姓名使用和传承视角的新生代华人族群认同研究”(HW-17-C04)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5-0052-09
一 引 言
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从16世纪末中国人开始大规模移民海外开始,世界华人分布一直保持着东南亚高度集中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印发杨洁篪国务委员在接见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代表时的讲话》(国侨办发2014年第27号),2015年1月4日。 其中约70%分布于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命运都与祖(籍)国紧密相连,他们在海外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东南亚华人很多已是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了,新生代華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已不会说华语了,但仍然保持着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其中文姓名的保持和使用即是这种认同的体现之一。
姓名是个体为了参与到其所在的社会团体并取得社会身份与认知而选定的特定名称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政治、心理、文化等方方面面。广大海外华人到达住在国后,尽力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并不断本土化。但他们在接受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长久以来,关于华人姓名权的问题曾在很多东南亚国家出现。时至今日,很多东南亚华人都仍然保留着中文姓名,有关其中文姓名的特点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钱奠香、李殿臣:《内地、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姓名用字的比较分析》,《语文研究》1999年第2期,第39—44页;连涵芬:《东南亚华裔学生中文姓名用字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90—95页。 不过,对东南亚国家新生代华人姓名所进行的大规模、全方位的比较分析目前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将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四国青年华裔留学生的中文姓名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其中文姓名的结构、用字特征、文化内涵等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以揭示当今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 调查说明
本文调查的东南亚四国青年华裔留学生共2257人,年龄大概介于15—35岁之间。其中男性1000人,女性125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43%和557%。他们是来自京、沪、穗三地六所高校的华裔留学生,被试的资料均从上述六所学校的招生和教学部门获得,可信度高。
华裔留学生的中文姓名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出生后由长辈起的中文名,这些名字是其在居住国时就使用的;另一类是来华留学后由老师起的中文名。本文所调查的中文名绝大部分属于第一类。鉴于华语在四国地位以及使用率的不同,我们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视为一组,将印尼和泰国视为另一组进行组间比较。此外我们还调查了4429名同时代的中国人作为对照组(男2276人,女2153人)。为保证调查准确性,我们还兼顾了南、北方以及城市与农村的样本比例。
样本确立后,我们将样本资料逐条输入excel表格,并为每个调查对象设定若干检索标签,制成数据库后采用Matlab软件编写姓名分析软件,对姓氏人名进行分类筛选和数据统计。
三 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的姓氏与名字结构
(一)姓氏
姓氏是同一个血缘族群的文字标志。姓氏是维系血缘宗亲的纽带,是家族延续的标志,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海外华人虽已加入所在国国籍且其姓名已经当地化,但他们还保留着中文姓氏,甚至在其当地姓名中还保留了一些中文姓氏的色彩。如印尼华人姓名中的Tan和Lim与闽南语“陈、林”的发音相似, 吴美意:《印尼华人姓名调查与研究》,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泰国华人姓名中的“阿萨瓦”“洛哈”分别对应汉语中的“马、刘”两姓。 周邦惠:《泰国人姓名趣谈》,《东南亚》1984年第4期,第63—64页。 在本次调查中,所调查的青年华裔留学生都有自己的中文姓氏和名字,其中文姓名也保持了中国传统“姓+名”的结构特征,姓在名前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华人重视血缘宗族的传承以及集体高于个人的传统意识。
表1统计了四国华裔留学生高频姓氏的分布情况。总的来看,他们的姓氏都以单姓为主,复姓仅出现三例(欧阳2人,司徒1人)。从高频姓氏的分布情况看,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泰国两国有很大的一致性。首先,前十位高频姓氏绝大部分是一致的,只是排名顺序有所不同。由图2可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前十位高频姓氏之和均占到总姓氏的50%以上,说明其姓氏分布比较集中。其次,从单个姓氏来看,“陈”姓是东南亚华裔学留生的第一大姓,出现频率高达10%;另外,“黄、林、李、张”四姓的出现频率也基本在5%以上,可以说是当地华人的次高频姓氏,其使用率之和均达到37%左右。最后,低频姓氏在四国华裔留学生中数量巨大,但使用率所占比重却很低(见表2)。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出现频率在1%以下的姓氏有110个,占当地姓氏总量的839%,但使用率之和却仅占324%;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印尼和泰国两国中,出现率在1%以下的姓氏多达135个,占当地姓氏总量的871%,使用率之和仅占343%。与之相反的情况是,高频姓氏虽数量较少,但使用率却相当高,说明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姓氏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特别是陈姓的使用非常集中。
与中国人姓氏相比,东南亚华人姓氏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四国华裔留学生姓氏的集中度高于中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前十大姓氏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且前三大姓氏的使用频率在7%~8%之间,十大姓氏使用频率之和占中国姓氏使用总量的441%。相比中国人,陈姓在上述四国中的使用率超高,且前十大姓氏之和占比也达到50%以上,高于中国人,说明四国华人的姓氏分布更为集中。其次,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高频姓氏的排序也不同于中国。“李、王、张”是中国使用率最高的三大姓氏,而“陈、林、黄”在东南亚的使用频率却非常高,这三个姓除“陈”出现在中国十大姓氏之中,其他两姓在中国的使用率分别为09%和13%。我们认为,四国华裔留学生华人“陈、林、黄”的高使用率与其祖籍地来源有密切关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陈姓在南方地区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粤闽两省,陈姓为当地第一大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林姓在东南沿海省份的使用十分集中,闽粤台三省的林姓约占全国汉族林姓人口的60%;黄姓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广东省的黄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19%。 《中国姓氏排名》,留学网,http://www.liuxue86.com/a/2556894.html,(2015/8/19),[2017/10/30]。 历史上,下南洋的华人华侨数量以东南沿海地区为最,定居国外以后,他们仍保存着祖姓,于是呈现出“陈、林、黄”使用率高于“李、张、王”的现象,这也说明了东南亚华人与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亲缘关系。
(二)名字结构
1单字名、双字名和三字名
在调查中,四国华裔留学生的名字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姓名的结构相同,均为姓前名后,即“姓+名”。其中名字的部分由单字或双字构成,仅有新加坡1例女性出现了三字名,同时也没有“父姓+母姓+名字”的结构。其次,姓名都是双字名占绝对优势,单字名的使用比例不超过5%,这与中国人姓名的情况显著不同。本次调查中,中国人单双字名占比分别为43215%和56627%,但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在单双字名比例上的差异则非常显著(p<001)。再次,从性别上看,东南亚四国男性单字名的使用率均高于本国女性,差值在12%左右,说明男性华人在命名方式上与女性略有不同。此外,在上述四国内部,单字名的使用也有不同点,即无论男女,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单字名的使用率要高于印尼和泰国,但差异未达到显著(见图3)。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认为,这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在历史上,单双字名曾出现过多次此消彼长的态势。近代以来,单字名在一定程度上被看成是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偏高的标志,代表了进步和革新, 曹志耘:《汉人命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研究室:《语言·社会·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年。 因此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单字名在中国比较受欢迎。受这一时期的影响,单字名在中国的使用率仍比较高,尽管目前已出现下降趋势。而在东南亚,单字名的使用并未流传开来,其原因可能在于,华人长期生活在海外,与中国接触有限,而当地人的同化和排华政策使其中文姓名的使用范围也受到限制,姓名的革新与变化较小。更重要的是,华人虽身在海外,却对祖(籍)国的文化传统保持得很好,特别是中文姓名被他们看做是华人身份和血统的标志。在东南亚,很多华人家族修有家谱,甚至建有宗祠,逢年过节进行祭扫。所以,他们不仅保留了中国的姓氏和姓名结构,甚至保留了家族谱牒中的“辈分字”,以期延续血脉,认祖归宗,这种代际之间的血缘传承是单字名所不能表现的。
2叠音名
叠音名是双字名的一种,它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如“娜娜”“冬冬”等。不过,由于叠音名是由同一个汉字重叠而成,故比起一般的非叠音双字名,它的信息量和区别度相对较小。我们知道,单字名造成重名的几率较大,叠音名也一样,由于它的创新性不强且容易重名,因此近些年中国人使用叠音名的比例正在下降。不过,在本次调查中,新加坡、馬来西亚两国的叠音名使用率(224%)低于中国(368%),而印尼和泰国两国的(516%)则高于中国,东南亚四国在叠音名使用率上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表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低于印尼和泰国,说明前者在命名方式上更注意创新和个性化。此外,从性别上看,东南亚四国表现出一致性,即女性叠字名的使用率远高于男性(p<001)(见图4)。在印尼和泰国,女性使用叠音名的比例是男性的96倍,而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则达到216倍,说明叠音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叠音名具有“小、可爱、亲切”的含义, 周有斌:《叠音人名的考察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4期,第48—55页。 较适合女性。
四 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名的用字特点
本次调查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男性和女性华人姓名分别用字367个和385个,印尼泰国为333个和332个。我们将四国华人前十位高频姓名用字分别列出(见表3、表4)。
(一)男性华裔学生姓名用字分析
由表3可见,东南亚四国男性华裔学生姓名的高频用字具有一些共性,主要表现在:(1)从使用频率上看,四国男性华裔学生姓名前十位高频用字的覆盖率达到了19%,其中排名在前五位的高频字频率几乎都达到了2%,具有一定的集中性。(2)“伟、俊、文、志”均出现在四国男性华裔学生前十位高频用字中,从意义上看,它们均表示对德行志趣的追求,而其他高频字的共有语义则包括财富、平安、幸福、荣耀、杰出、功业等美好的意义,说明东南亚男性华人在取名时倾向于使用特定语义范围内的汉字,且这些汉字具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质,是对中华文化认同与继承的一种表现。(3)尽管东南亚男性华裔学生的中文姓名语义取向接近中国人,但他们与中国男性姓名用字的情况又有不同。首先,从使用频率看,中国男性姓名前十位高频用字的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2%,排在第一位的“宇”的使用频率仅为1766%,故中国男性前十名高频用字的使用率之和仅为1435%,明显低于东南亚男性华裔学生,说明后者比前者高频字的使用更为集中。其次,同时代的中国男性姓名更喜欢使用比较雅致的、有比喻、联想意义的字,如“宇、鹏、超、浩、晓”等,而东南亚男性华裔学生的姓名用字则更多关注的是个人德行修养、平安幸福和家族财富荣耀等方面,用字更为直白。
(二)女性华裔学生姓名用字分析
东南亚四国女性华裔学生姓名用字主要表现为个性大于共性(见表4)。首先,从单字的使用频率上看,印尼和泰国女性“丽”和“美”的使用频率极高,均超过5%;此外“玲”的使用率也很高,达到了363%。相比之下,新加坡、马来西亚女性单字的使用频率没有超过3%的,即使第一位的“慧”字使用频率也只有289%,说明印尼和泰国女性姓名用字的集中率要高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次,从前十位高频用字的覆盖率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为1924%,与本国男性的数据持平;而印尼和泰国的高频字覆盖率仅前五位(丽、美、玲、慧、玉)就达到了192%,前十位高频字的覆盖率更是达到了28%,远高于本国男性的数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四国女性姓名用字集中程度的不同。最后,东南亚四国女性华裔学生的用字意义和范围也有明显不同。印尼和泰国女性华裔学生姓名用字的语义范畴主要包括“美、丽、慧”等表示女性美丽聪慧的字,“玲、玉”等表示珍贵吉祥的字,另外还有以花草喻美丽的“秀”以及含有女字旁的“妮、娜”等字,这些字相对来说都比较直白、传统。而新加坡、马来西亚女性华裔学生姓名高频用字却不同,除了“慧、丽”两字以外,另外八个高频字均与上述两国不同。新马两国女性姓名用字除传统上用来修饰外貌和性情的字以外,还包括一些具有文雅意蕴的字,如“欣、诗、嘉、敏、颖”等;此外,较为中性的“晓”字也出现在高频范围里,这些特点都与中国女性姓名用字的情况更为接近,表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女性华裔学生姓名用字具有集中度低、用字范围广的特点。
(三)非常用字及生僻字
我们以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字库,分析了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姓名中非常用字和生僻字的比例情况。我们将一级字表外的字称为“非常用字”,将一、二级字表外的字称为“生僻字”。由表5可见,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姓名中都存在一定量的非常用字和生僻字,这些字多属书面语用字,意义深奥文雅。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非常用字和生僻字使用比例均高于印尼和泰国;与中国人(非常用字239%,生僻字42%)相比,东南亚四国华裔留学生相应的比值均偏低。
为直观起见,我们根据表4绘制了图5。首先从性别角度看,四国男性华裔留学生姓名中的非常用字和生僻字比例均小于女性,说明女性华裔留学生更多使用非常用字命名。由表4可见,不同性别华裔留学生使用的非常用字也不尽相同:女性用字多是含有女字旁、王字旁、草字头的字,它们多是书面语中表示女性、花草、玉石等意义的字;而男性用字多含有火字旁、金字旁或三点水等,本义多与自然相关,显得宏伟大气,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此外从国籍角度看,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姓名中的非常用字和生僻字比例均远高于印尼和泰国,前者的趋势线均位于后者的上方且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新马两国华裔学生在命名时更追求名字的新颖和文化底蕴,倾向于更多地使用非常用字。
[TP18E8.TIF,BP]
[JZ][HT5”H]图5 东南亚四国青年华裔留学生姓名之非常用字(左)和生僻字比较图(右)
总之,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用字具有性别倾向性,其语义取向也比较接近于中国人,反映出中国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对华人心理的影响。不过,在上述四国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被试人数少于印尼和泰国,但无论男女,前者姓名用字的总量均高于后者;从高频字单字频率和总覆盖率来看,前者要低于后者,说明前者用字更为分散和多样化;此外,前者高频字的使用范围和语义相对后者更为广泛,这种差异在女性姓名中尤为明显;就非常用字和生僻字的使用来说,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使用率比印尼和泰国更高。我们认为,上述现象可能与汉语在不同国家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华人分布比例最高的两个国家,华语在上述两国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比如在新加坡,华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华人占当地民众的77%,华语的使用在该国很普遍,新加坡先后推行过“讲华语运动”以及对姓名用字的规范活动, 李丽、赵守辉、孙晓曦:《汉字文化圈的人名用字规划实践》,《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1期,第28—37页。 客观上都起到了推动中文姓名发展的作用。相比之下,印尼和泰国虽是世界上华人数量最多的两国,但华人仍是当地的少数族裔,且经过数次排华反华以及同化政策之后,当地华人的华语水平大大下降,客观上导致了当地华人在取中文姓名时呈现出传统、保守的特点。
五 东南亚四国青年华裔留学生姓名的重名现象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四国华裔留学生均出现了重名现象,特别是同名不同姓的现象。但不同国家间的重名率却存在差异。由表6可见,女性华裔留学生重名率高于男性,新加坡、马来西亚重名率低于印尼和泰国,特别是女性表现尤为明显。男性的重名率相对较低(新马为868%,印泰为915%),单个姓名重名数不超过4次,四国情况比较接近。但女性的重名率则发生了分化,新加坡、马来西亚女性的重名数不超过3次,重名占比也仅为942%;而印尼和泰国女性的重名数最多达6次,即叫“美玲、爱玲、美丽”的女性分别有6人,重名占比高达2065%。比较表3、4与表6可知,四国男性前十位高频字的平均出现频率比较接近,高频字基本在重名中都有表现,故他们的重名情况较为接近;而女性则不同,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高频字的平均出现频率显著低于印尼和泰国,特别是女性名字中“美、丽”的出现频率很高,重名用字与其高频用字的吻合度较高。这说明,重名与高频是彼此影响的:高频字的使用使重名现象增多,重名又使某些字的使用趋于集中。此外,与中国人相比,东南亚四国的重名率略低,但中国人重名主要是由单字名造成的,而东南亚四国则主要是双字名重名。因此,我们建议东南亚华人在取名时应尽量避开高频字,特别是应避免两字同为高频字的情况;同时,也可适当考虑取一些非高频字的单字名,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名情况的发生。
六 结 语
姓名是反映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志。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除使用住在国姓名之外,还保留了传统的中文姓名,这是其对中华文化以及个人华人身份认同的表现。本文通过对新、马、印尼、泰四国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的调查发现,其中文姓名与同时代的中国人同中有异,且四国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别。总的来看,东南亚青年华裔留学生中文姓名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姓名用字和重名问题。姓名用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频字过于集中以及用字偏于保守上;另外,姓名用字中还有一定量的非常用字和生僻字,这对于那些华文水平偏低的华人来说可能造成使用上的困难。重名问题在东南亚华人群体中表现也较为突出,其原因就在于当地华人相近的价值观和取名理念,同时高频字的大量使用也加剧了重名的出现。因此我们认为,东南亚华人在取中文姓名时,应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高频字,要追求创新,但也不要过分使用生僻字;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化姓名结构,如适当增加单字名的使用量等等。
【責任编辑 龚桂明 陈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