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中医“治未病”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2018-12-17 11:4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治未病发文图谱

,,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

“治未病”的观念源远流长,它是中医的原创性观点,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和影响的理论之一[1]。它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符合人们对自身健康“预防为先”的时代需求。当前对于“治未病”的文献分析多采用Excel或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仅限于对文献的数量、作者、关键词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3]。本文对“治未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可视化分析,以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示近10年“治未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供研究者了解我国“治未病”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D)为来源数据库,设定检索式为“主题=治未病 and中医”(精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至2016年,共检索到2361条结果。经人工排除新闻、稿约、会议通知、作者和年份信息不全及明显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纳入分析文献2233篇。

1.2 统计学方法

将检索出文献的题录以Refworks样式导出保存,保存文件名称格式为download_**,每条记录主要包括文献作者(A1)、发文机构(JF)、题目(T1)、期刊名称(JF)、摘要(AB)、关键词(K1)等信息。通过CiteSpace内置的CNKI数据转换器转化为软件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1.3 分析方法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把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知识图谱,使人们更加直接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信息和难以觉察的关联关系[4]。知识图谱能揭示科学知识的发展现状、变化情况、研究热点及前沿。本文应用CiteSpaceⅢ,完成数据转换后选择合适的参数、节点类型分别设置为Author、Institution和Keyword,分3次绘制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文年代分布

由知网数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6年共发表2233篇 “治未病”论文,年均发文量约为223篇,除2007年发文量为60篇,随后文献数量逐年增长,均在100篇以上,2016年达到峰值301篇。由图1的文献增长趋势可知,2007至2016年中医“治未病”的文献大致符合对数增长模型(y=95.54ln(x) + 79.00),x轴为年份,随着年份增加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近10年中医“治未病”文献研究开始兴起、逐渐盛行并将趋于稳定。

图1 2007至2016中医“治未病”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

2.2 作者合著网络分析

表1图2显示,分析纳入文献可知,发表过 “治未病”相关文献的作者共4697人,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陈瑞芳共计10篇,由此可计算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人数。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ηmax1/2(ηmax即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5],ηmax=10,可得N=2。核心作者共226人,占所有发文人数的4.81%。根据赖普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占文献总数的一半[3],而此比例与50%相距甚远,表明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由主要作者合著形成了8个比较明显的聚类,成块的聚类之间合作较少,内部合作相对较多。通过设置聚类标签可清晰地看出各个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领域内的代表作者。

表1 中医“治未病”研究的高产作者团队标签

图2 作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

2.3 研究机构网络分析

图3显示,一个领域内主要科研力量的分布情况与研究阵地[6]。由CiteSpace生成的“治未病”文献研究机构图谱,图中每个同心圆环的大小代表机构的发文量,圆环越大说明发文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强度。网络密度为0.0041,包含157个节点50条连线,呈现“治未病”文献研究领域的合作态势。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图3显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及河南中医学院成为连接江苏、甘肃、北京、河南、湖南、广西等研究阵地的关键节点,这3个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多。但其三者的中心性却仅为0.01、0.01、0.02,在学术领域内还缺乏较强的影响力,其研究实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次,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为36篇,在论文数量上居于第3位,但其中心性为0,且在该领域内仅限于区域机构内部合作,与其他机构间无合作关系,存在一定的学术壁垒,不利于领域内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4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图4~6显示,关键词是一篇期刊论文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用简短、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7]。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是基于文本内容从文献中抽取出关键词,共现次数指关键词的出现次数,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8]。本研究“治未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包含251个节点457条连线。网络模块度modularity=0.6368,同质性mean silhouette=0.3304,表明该图谱能很好地反映文献的研究热点情况[9]。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转换为Time Zone时区视图,并检测突现词(Citation Burst),可清晰地发现近年来“治未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历史演变情况和前沿。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5 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

图6 2007至2016年中医“治未病”研究的9个突现词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除词频外关键词的中心性在一定程度显示了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在网络中的地位[10]。结合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大小,可归纳出近10年“治未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结合图5及图6可知,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占36.26%,但有96.02%关键词的中心性在0.1以下,节点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弱。“治未病”“中医”等词频次分别为1212和257,中心性为0.11、0.07,这与检索式的设定有关,也验证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图5中的关键词密切集中于2010年之前,该时期的关键词主要有“内经”“既病防变”“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词汇,“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肝硬化”等慢性疾病。“治未病”研究对此类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理论探讨比较多,涉及的病种也比较广泛。2010年之后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病因病机”“健康干预”“康复治疗”等,同时出现“艾滋病”“恶性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这一时期,“治未病”思想结合健康管理对疾病进行临床干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3 讨论

中医学的“未病”大体包含4个方面内容,即“无病”“病欲发而有先兆”“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和“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相应的“治未病”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掌握规律,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11]。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使得“治未病”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本文应用CiteSpaceⅢ对2007至2016年我国“治未病”领域的文献数量、作者和机构合作情况、研究热点与前沿等诸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我国“治未病”领域的研究情况作了一个较为客观的概括与总结。

近10年在文献数量上,“治未病”相关论文呈现对数型的稳定增长模型,可预测未来几年仍是呈增长趋势。在作者合著方面,“治未病”文献的发文作者共4697人,核心作者226人,不足总发文人数的5%。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作者平均合作度为4.0人/篇[12],然而2007至2016年“治未病”文献的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为2.1人/篇,仅为作者平均合作度的一半,表明“治未病”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匮乏,核心研究团队有待形成。

研究发现,我国“治未病”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湖南、广州等地,并形成了4个比较大的聚类,其研究方向分别为:#0健康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与中医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1男性生殖亚健康;#2治未病思想与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关系探讨;#3治未病中医理论在胃癌癌前病变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4个研究团队的发文量占论文总数的16.52%。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40篇),但其中心性较弱(0.01),在团队中缺乏代表性与影响力,其研究实力还有待提高。我国“治未病”文献研究机构力量薄弱,合作较有限,建议各地区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获得更为可观的研究成果。

由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及burst检测突现词可知,2007至2010年研究者集中于“治未病”思想内涵理论的应用,以及对古籍“治未病”思想的阐述,也有结合某些疾病的探讨性论述,如“治未病”对当前高发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复发及某些妇科疾病的防治与调护等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3-15]。近几年,“治未病”思想逐渐应用于中医临床,早期干预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疾病[16],同时“治未病”结合健康管理,综合治疗糖尿病前期已取得良好的效果[17]。

亚健康作为图谱中比较大的节点出现频次较高,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不谋而合[18-19]。当前的医学关注对象从“已病人群”向“未病人群”扩展,而《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可以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有一定优势,在其诊断、治疗中发挥着指导作用[20]。查阅相关文献,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方法包含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等。但在图谱中出现的相关关键词仅有“针灸”“膏方”等,且这些相关节点比较小,与“治未病”的关联性比较弱。可能的原因主要有文献选取不全、检索偏差,或是现阶段对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学研究比较少,在图谱中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近10年的“治未病”研究中,研究者逐渐将“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研究主题集中在利用中医特有的治法治则,为“艾滋病”“肿瘤”等当前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21]。另一方面,随着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治未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支撑[22]。但在实际中,“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比较少,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因此下一步应加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提高“治未病”的可及性和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治未病发文图谱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