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姝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中心医院产科,辽宁 鞍山 114001)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预防产后出血也是产科的重要工作,需要对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1]。但产后出血发生原因较多,可由综合性原因导致,目前也未完全明晰产后出血发生的所有原因,但深入的探讨仍然对提高防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分娩产后出血的患者131例,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23~38岁,平均年龄(29.8±7.9)岁,孕周30~41周,平均孕周(34.8±9.6)周。
1.2 方法:对本组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出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整理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妊娠合并症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本组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本组13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原因:产后出血原因中,最高是宫缩乏力占53.44%,最低是凝血功能障碍占3.82%。见表1。
表1 13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产后出血原因分布
2.2 本组13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组131例产后出血患者中,年龄≤30岁40例(30.53%),>30岁91例(69.47%);年龄>30岁患者多于≤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2次44例(33.59%),>2次87例(66.41%);孕次>2次患者多于≤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周>40周24例(18.32%),≤40周107例(81.68%);孕周≤40周患者多于>4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118例(90.08%),自然分娩13例(9.92%);剖宫产患者多于自然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质量>4000 g 91例(69.47%),新生儿体质量≤4000 g 40例(30.53%);新生儿体质量>4000 g多于≤40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合并症120例(91.60%),无妊娠合并症11例(8.40%);有妊娠合并症患者多于无妊娠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24 h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 mL的临床症状,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死亡,因此探讨产后出血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3]。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宫缩乏力、胎膜因素、产道损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4]。其中最为常见的为宫缩乏力,也是宫缩乏力的主要原因,胎儿胎盘娩出后,血窦大量开放,宫腔容积缩小,但子宫肌纤维的收缩会导致血管挤压,闭合血窦,而子宫肌纤维无法正常收缩,血窦不能关闭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宫缩乏力的表现,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并且产道损伤以及胎膜因素等也是产后出血的因素,需要特别注意[5]。
本研究结果中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发现,年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合并症以及新生儿体质量与产后出血的发生相关,首先,年龄和宫缩乏力的发生相关,因此大龄产妇有更高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并且孕次较多的产妇感染、胎盘植入、胎盘粘连等发生率较高。而新生儿体质量过重,容易因此软产道损伤,提高产后出血风险。另外,凝血功能缺陷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综上所述,产后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并且相关危险因素多,症状比较严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及时的干预,对患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