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指导下体位整复治疗内脏下垂所致十二指肠瘀滞症

2018-12-17 09:24刘小英刘继宽张学昌刘亚晖孙庆举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内脏肠管肠系膜

刘小英,侯 森 ,刘继宽 ,张学昌 ,宋 松 ,刘亚晖 ,孙庆举

(1.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超声科,山东 成武 274200;2.山东省立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 济南 250021)

十二指肠瘀滞症是消化道常见病变,瘦长体型或内脏下垂者致使肠管牵引肠系膜根部,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是其原因之一,症状发作时,患者腹痛,严重呕吐,不能进食,极其痛苦。笔者收集成武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例十二指肠瘀滞症伴内脏下垂重症患者,在影像指导下进行体位导流,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位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7、38、43岁,均有不同程度长时间腹痛不适,因呕吐、不能进食1~2 d入院。

1.2 仪器与方法 ①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使用Siemens AXIOM Iconos R200大型数字胃肠机,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法,分别摄取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像、对比像、充盈像和加压像。②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EPIQ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高端彩超机。③CT检查:采用Siemens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肝膈面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参数:120 kV,240 mA,层厚5 mm,矩阵512×512,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 80 mL,流率 3.0 mL/s,行动脉期(25~30 s)、静脉期(55~60 s)双期扫描。患者在透视下旋转体位,分别为右侧卧位、半立位和左转60°,取对比剂通过顺利体位为指导整复体位,以半立位为最佳体位。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每日进食少量食物,令其以最佳体位进行食物导流。

1.3 图像后处理 利用后处理软件行MPR、MIP及VR,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分叉水平,分别沿肠系膜上动脉下壁和腹主动脉前壁做切线,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夹角,并在十二指肠水平段中心水平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之间的距离。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结果 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呈无力型,角切迹平齐于两髂脊连线,十二指肠水平段钡剂通过受阻,可见“笔杆征”(图1a),近段肠管扩张,并可见频发逆蠕动波,小肠及结肠位置均较低,横结肠位于盆腔。超声检查示患者饮水后,十二指肠近段明显扩张呈“漏斗状”,并可见逆蠕动,饮水后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十二指肠前后径,也可测量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强烈蠕动时,十二指肠呈“葫芦形”。CT增强扫描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水平段受压变窄,病灶动脉期MPR、MIP及VR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图1b),分别为 17°、19°、21°。 十二指肠水平段中心水平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后壁与腹主动脉前壁之间的距离变小(图 1c);分别为 7、10、8 mm。 影像诊断:十二指肠瘀滞症,内脏下垂综合征。

2.2 整复结果 3例通过体位整复,分别于第8、10、15天症状消失,1个月后无须饭后导流体位休息也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精神良好,复查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扩张减轻,对比剂通过顺利。

3 讨论

3.1 临床病因、病理 十二指肠瘀滞症常见于瘦长体型或体弱者,女性多于男性,一般病程较长,症状轻重不等[1]。肠系膜上动脉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动脉,一般在L1水平由腹主动脉前壁分出,经胰头与胰体交界处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部[2]。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小,肠系膜上动脉将十二指肠水平部压向椎体或腹主动脉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发生瘀滞的原因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位置过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牵拉、脊柱前凸畸形使十二指肠占有的空隙减少、体质量减轻或高分解状态致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的脂肪垫消失、瘦长型或内脏下垂者肠管质量牵引肠系膜根部等有关[3]。

3.2 影像学表现 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具有典型症状:十二指肠近端扩张,逆蠕动波及“笔杆征”。患者可在透视下获取最佳整复体位,可使钡餐通过而减轻瘀滞。

患者饮水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十二指肠近段明显扩张呈“漏斗状”,可见逆蠕动,可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十二指肠前后径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4]。但操作者的手法、习惯及探头对腹部加压等均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且易受肠管气体影响[5]。

腹部CT增强扫描可观察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十二指肠三者之间的解剖关系;通过后处理软件可直接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及夹角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对评估腹腔内和腹膜后脂肪有一定帮助。何其舟等[6]测量140例肠系膜上动脉正常者夹角为(56.6±24.1)°;陈月兵等[7]对 16例十二指肠淤滞症患者研究认为,引起十二指肠淤滞的夹角为(19.00±5.42)°,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距离为(5.06±2.69)mm;另有文献[8]报道,引起十二指肠淤滞的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小于22°,主动脉肠和系膜上动脉之间距离小于8~10 mm。

3.3 治疗方法 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淤滞症,如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Treitz韧带松解术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其中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创伤较大,且费用昂贵。

本研究在影像指导下进行体位整复治疗内脏下垂引起的十二指肠瘀滞症,操作简单、无创,但需患者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使部分患者痊愈,避免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内脏肠管肠系膜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