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凌,郭永飞,肖格林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 中山 528400)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s)是一组有明显异质性的肿瘤,起源于具有摄取胺前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1],其发生率极低,但在消化道中并不罕见,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4%~1.8%[2],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WHO将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分成3个基本类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根据肿瘤核分裂象的数量及Ki-67阳性指数将 GEP-NET 分为 G1、G2、G3 3 个级别[4]。 现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11例GEP-NET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28~81岁,平均56岁。3例起源于胃,5例起源于直肠,1例起源于十二指肠,1例起源于升结肠,1例起源于阑尾。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部不适或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证实为GEP-NETs,其中1例起源于胃部肿瘤术后复发并多处转移。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Philips 256层螺旋 CT。 扫描参数:120 kV,250 mA,层厚、层距均为5 mm,常规扫描全腹部,从膈顶至盆底。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静脉注射浓度为350 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80 mL,分别于 25、60、240 s行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位副主任医师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密度、生长方式、强化方式、有无周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等情况,并统一分析总结。
2.1 CT表现 根据病灶大小,将11例分为结节型和肿块型。7例结节型病灶长径5~20 m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凸向肠腔内,增强扫描动脉期较明显强化(CT值上升21~76 HU),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均匀强化(图1),未发现周围肿大淋巴结或远处转移;4例肿块型病灶长径42~68 mm,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凸向肠腔内生长,相应肠腔变窄,近端肠道无梗阻,增强扫描动脉期较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强化,且延迟期病灶强化趋向均匀,无明显坏死(图2),伴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肝脏转移并累及下腔静脉。
2.2 病理结果 G3级3例,均出现淋巴结转移或周围血管、组织受侵犯;G2级1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G1级7例,病灶较小,位于黏膜下,未累及浆膜层。
3.1 临床特点 胃肠道存在至少12种不同的NETs细胞,由这些细胞起源的NETs,成为胃肠道发病率居第2位的肿瘤[5]。该病早期诊断困难,考虑与其症状出现较晚、不典型有关。早期GEP-NETs症状不明显,与其生长部位、大小有关,但由于NETs自体的内分泌功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泻、间断性呼吸困难等NETs综合征,本组均未见。
GEP-NETs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内镜易发现胃肠道黏膜层的病灶,但观察病灶对胃肠道浆膜层的浸润有局限性,且无法判断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CT在发现病灶的同时,能初步判断病灶浸润肠道的程度、周围淋巴结大小及远处脏器受累情况。本组4例CT示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考虑侵犯浆膜层,术中已得到证实。
3.2 病理特点 GEP-NETs病理上根据肿瘤核分裂象数量、Ki-67阳性指数分为 G1、G2、G3 3个级别:G1级,<2个核分裂象/10 HPF,Ki-67<2%;G2级,2~20个核分裂象/10 HPF,3%≤Ki-67≤20%,G3级,>20个核分裂象/10 HPF,Ki-67>20%;G1、G2级常表现为嗜铬粒素 A(CgA)和突触素(Syn)强阳性,G2、G3级可出现点状坏死,G3级表现为低分化、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阳性指数明显升高、片状坏死、CgA表达明显降低和Syn强阳性,级别越大,恶性程度越高。有学者[6]提出肿瘤体积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性,但是否有远处转移与GEP-NETs最终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7例结节型长径≤20 mm,病理分级均为G1级,未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4例肿块型长径>42 mm,病理分级均为G2~G3级,与上述结果相符;除3例G3级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外,1例G2级亦出现远处转移,符合是否有远处转移与GE-NET最终病理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的报道。但与之前学者[7]提出的>20 mm肿瘤,转移可能性大(>50%)的观点基本符合。本组级别低的患者,如7例G1级病灶长径≤20 mm,均未发生转移,考虑G1级病灶不易发生远处转移。
3.3 影像学特点 GEP-NETs的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性。本组7例结节型病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均匀、显著,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均匀强化;4例肿块型病灶密度均匀,其中1例伴点状钙化,形态不规则,相应肠腔变窄,但无继发肠梗阻,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均匀,但随强化时间延迟,强化逐渐趋向均匀,无明显坏死或囊变区域。本组动脉期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延迟足够时间后增强扫描,强化均较均匀,无明显坏死,这种显著、持续、趋向均匀的强化方式,考虑与肿瘤血管较丰富、细胞成分多且单一相关,与胰腺等其他部位的NETs强化方式一致[8],也是与胃肠道腺癌鉴别的要点。本病CT增强扫描观察重点在于延迟期。
3.4 误漏诊原因分析 本组11例术前CT无一例正确诊断,分析其原因为:7例结节型中5例病灶漏诊,主要考虑病灶太小,CT扫描前胃肠道准备不够充分,对观察病灶造成一定影响;2例病灶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动脉期强化显著,且均匀,符合GEP-NETs的CT表现,但诊断医师经验不足,误诊为息肉。4例肿块型病灶均出现周围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但医师对病灶随强化时间延迟、强化程度趋向均匀的表现未能足够重视,未考虑到诊断本病的可能性。
3.5 鉴别诊断 GEP-NETs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且较小病灶,CT检查易漏诊,较大病灶则易误诊。该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延迟期强化趋向均匀,充分认识这一特征,可有效提高其术前CT检查诊断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