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青
摘 要:养成性教育即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基于此,本文将从内容建构和实施路径两部分介绍养成性体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习惯;教学方法;养成性教育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潜能。研究发现,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一、内容建构
1. 兴趣是关键:以趣诱学,玩中育体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助推器,是求知欲的源泉。很多体育项目必须要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1)形式多样,投其所好。“所好”,简单地说就是以多种形式来迎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让他们在愉悦的状态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着這一原则,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内容兴趣化、多样化,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远离枯燥,与快乐同行。如跳绳,笔者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小练习(缠绳、解绳、握绳、放绳、拿绳、抛绳、跳绳、停绳、脚捡绳),让整堂课井然有序。再如,笔者就地取材,根据场地特点,设计了蹬台阶素质练习,既锻炼了学生腿部力量,又起到了安全引导作用。有效的方法不仅利于学生学习,又能满足学生体验的愿望,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2)合理疏导,激发兴趣。对一些违背课堂要求的举动,教师要以正面合理的教育疏通引导,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又能避免课堂秩序混乱。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挑战、探索未知的事物,所以笔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体验机会。例如:秋天落叶,专门设计捡树叶小游戏,此动作需要弯腰下蹲,既达到了热身效果,又能考验学生眼疾手快的反应能力。
2. 习惯是基础:重细节,育习惯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最重要的就是真抓、长抓,来不得半点马虎。
(1)正确姿势与自觉站队: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入校伊始,从教室里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站姿。然后由教室转移到操场,教师提前等在上课场地,引导学生安静地站队,途中小裁判各司其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好习惯逐渐形成。
(2)请假:多方沟通,不留死角。由于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有些生病的学生在医嘱下不能进行体育活动,需要交假条见习。为规范学生的请假行为,笔者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学生方面,内堂课给学生讲明讲清;二是班主任方面,与班主任沟通,特殊情况必须与笔者联系;三是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支持与配合。经过多方努力,学生很快就养成了主动交假条的习惯。
(3)器材:上下贯通,有效引导。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按时带器材的习惯,要求器材统一放置。一是预防丢失(手拿或放在口袋里,用时找不到),二是预防出现安全问题(有的学生拿在手中,跑步时就会不自觉地乱扔、乱甩)。
二、实施路径
入学是关键期,很多习惯都需要教师耐心、及时引导才能形成。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转移法
入校之初,笔者以一系列的游戏缓解学生的紧张与陌生感,如自我介绍、放水杯时等都融入了游戏,组织了班级运动会等,换种形式,效果截然不同。
2. 语言法
有效的语言调控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让课堂内容有血有肉,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言调控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教学中生动、夸张、神秘、不断变换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兴奋点的主要手段,能消除学生的紧张疲劳感。“第一名是——(拖长音)”“进步的速度简直比火箭还快”“成功一次就是超人”,学生练习的疲倦被听觉冲击、精神愉悦代替。反之,课堂会枯燥沉闷、毫无生机。练习时除了新颖的设计,口令变换必不可少,它能让学生从枯燥重复的动作转移到对口令的执行中。
3. 制约法
合理运用常规记录表,记录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加速学生听讲习惯的形成。其实,只要教师用心钻研,认真总结,学生有了良好常规习惯的支撑,运动习惯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参考文献:
[1]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