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想法下的初中成语教学

2018-12-16 10:21彭梦瑶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摘要】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指导,成语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联想法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教学方法更新的要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而生,具有增加学生成语积累量、发展其联想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法等积极性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利用字形、词义和语境进行联想,从而实现联想法在初中成语教学中的职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联想法;成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成语是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锤炼和简化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短语,大多以四字为主,亦有三字或四字以上(本文主要针对四字成语)。其词义比短语更为丰富,思想也更为深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初中成语教学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不认拼音、不懂语义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其成语学习兴趣缺失,学习水平下降。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联想法运用到初中成语教学的实践中。

联想法是指以想象的方式,借助两事物间相似、相连或相对的关系,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专家学者都关注于联想法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比如张代成的《为阅读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谈初中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其格外主张联想和发散思维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并将训练联想和发散思维分为了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的“夯实基础,创造思维环境”,较高层次的“激趣质疑,培养思维方法”,最高层次的“大膽联想,突破定式思维”。部分学者在探讨初中词汇教学或成语教学时,时常会提到联想法,比如刘秀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探讨》,其在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其中之一的方法便是采用联想的方式。尽管已有学者在初中成语教学的研究中采用过联想法,但只是将其作为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并没有做过多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方法,也为能够丰富教师在成语教学方面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积累更多的成语知识。本文特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教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对联想法在初中成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一、联想法成语教学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

正如大多数学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一样,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皆源于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常常是化流传数千载的文化精华于短短几字间,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不容小觑。成语的结构形式虽然较为短小精练,但是其深藏的意蕴却是无穷无尽的,因而难以凭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只言片语就解释清楚。若想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将成语的意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势必要借助联想的手段,在合理的想象中完成学生自己对成语的解读。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在语言教学中使用联想法,是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合理而科学的举措。

(二)教学方法更新的要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成语教学大多都采用讲解法,即由语文教师直接对成语的意思进行大概的讲述和解说。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需要随着语文教师的讲解,认真地听,认真地做笔记即可,完全被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由于它无法满足新时代初中成语教学的需要,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来填补这种方法的空白。联想法基于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要求,遵循“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讲解法的缺陷和不足。由此可见,联想法既是成语教学法更新的一种表现,也是成语教学法多样化的一种表征,是贴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方法。

(三)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学方法如何革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依旧要落在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是对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者认为,语文能力主要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发展这四大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成语教学中,这四大能力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能够听懂别人话中成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能够根据成语的意思进行日常交际;能够准确地读出成语的拼音;能够将成语书写正确和完整;能够将成语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等等。联想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成语,不仅能够增加自身的成语积累量,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自身的思维力和联想力。联想法基于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而建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满足了学生的能力需求,是比较实效的方法。

二、联想法成语教学的方式

(一)字形相联

生僻字的注音和认读一直是初中语言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考试过程中学生容易丢分之处。过去,为了帮助学生积累生僻字,语文教师常常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一股脑地将书中的生僻字及其注音灌输给学生,虽然应付了短时的考试,但考试之后学生总是转头就忘,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联想法的运用则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其基于学生小学时的汉字、拼音基础,结合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或音韵的角度去联想字词的读音,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除去偏旁,在主体字上联想,即“读字读半边”。比如“碌碌终生”的“碌”,除去偏旁,其主体为“录”,便可读作“lù”;“怏怏不乐”的“怏”,除去偏旁后主体字为“央”,可读“yāng”。这种半边读法难度较小,容易开展和掌握,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生僻字,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其二,拆分生僻字,取偏旁和主体字的声母和韵母。比如“苦心孤诣”的“诣”,其偏旁为“言”字旁,取“yán”的零声母;其主体字为“旨”,取“zhǐ”的韵母“i”,组合读作“yì”。这种拆分法比较考验教师的语言知识理论水平,掌控的难度较大,但效果比直接灌输式的要好,能够勾起学生的兴趣,加深生僻字字音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借鉴相关的网络书籍,比如汉典网等进行资料的查阅。

(二)词义相联

成语是浓缩起来的词语,结构以字、词为主,意蕴丰富。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思,是初中成语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点。在成语组成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可从字词拆分和重组两部分去联想,进而理解成语的含义。

拆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是指按照词语的动宾、主谓等语法结构进行拆分,分成两个词语。比如“海枯石烂”,其有两个主谓结构,可拆分为“海枯”和“石烂”。“海枯”是指海水枯竭;“石烂”是指石头腐烂。想要让海水枯竭、石头腐烂,必然要经过无尽的岁月,故而它是指“历时久远”,进而引申到人的意志永远不变。与此相同的词语还有头晕目眩、心旷神怡、呼朋引伴、弱肉强食、家喻户晓等等,主要用于解释两个结构相似的词语组合起来的成语。三分法是按照词语的词性搭配进行拆分,分成一个词语、两个字。比如“妇孺皆知”,“妇孺”是名词,指代妇女和小孩;“皆”是都的意思;“知”是知道。再将各部分词义连接起来便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喻指众所周知。与此相同的词语还有气冲斗牛、参差不齐、疲惫不堪、畏缩不前、进退维谷、七月流火等等。四分法则主要针对没有语法和结构的词语,将其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分后組词。比如“不毛之地”,“不”是否定词,意为不长;“毛”的本意是指毛发,此处指代草木庄稼;“之”是结构助词;“地”指地方。将各个字及其衍生词组合起来,就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指非常荒凉和贫瘠的地方。与此相同的词语还有义愤填膺、因地制宜、销声匿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方法不是对立的关系,可以穿插使用。

重组则是指将成语的结构顺序打乱重新组合,多余的部分进行减除。比如“精疲力竭”可以将其顺序打乱,变成“精力疲竭”,可以看出,它主要形容人非常的疲累。与此相同的成语还有精打细算(精细打算)、头晕眼花(头眼晕花)等等,大多都是将“ABCD”结构变成“ACBD”的结构。又比如“多姿多彩”,可减去一个“多”变成“多姿彩”,“姿彩”都有颜色的意思,故而作“丰富多彩,颜色多样”之义。与此同类的成语还有可歌可泣(可歌泣)、无忧无虑(无忧虑)、大彻大悟(大彻悟)等等,主要用于“ABAC”形式的成语。

无论是拆分还是重组,都是在学生头脑风暴的作用下形成的,都需要学生对成语的结构加以联想,因而语文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活化自己的思绪,积累更多的成语。

(三)语境相联

联想法基于想象和联想,是个体的一种头脑风暴,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得以体现和释放。在初中成语教学中,善于利用语境是语文教师务必掌握的一项技能。其可用的语境主要有两大类,即已有的语境和创设的语境。

已有的语境主要出现在阅读文本中,有的成语比较重要,需要贯穿上下文才能明白它的含义;有的成语只需要通过一句或一段话就能明白其意思。比如:“庐山瀑布的雄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在这句话中,它设置的场景是庐山瀑布。或许学生没有见过庐山瀑布,但是必然学过李白留下的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这句诗,进而联想到诗中的情景。此时语文教师稍加指导,牵引出“叹为观止”的含义,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创设的语境没有特定的句、段、文等形式的限制,大多数是以成语自身的形式出现。创设者根据具体的字词进行联想,先了解它的表面含义,再进一步理解它的隐藏含义。比如“一拍即合”,它的本意是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就这个意思让学生想象一下本义的场景,再引导学生从音乐联想到人的身上,思考什么时候会默契得一拍即合,即情意相投或者有利害关系的时候,进而总结“一拍即合”的引申义,即“比喻在情投意合或有利害关系的时候,一下子就结合到了一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的语义,更能够通过字面意思联想到成语的深层意味上,一举两得。

语境相联方式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适应于各类成语。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借用或创设语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成语。

总的来说,联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初中成语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成语和运用成语,帮助语文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但是由于成语体系比较烦琐,联想法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且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代成.为阅读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谈初中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J].成功(教育),2012(12).

[2]刘秀珍.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探讨[J].作文教学研究,201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彭梦瑶,女,1995年生,湖南汨罗人,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