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声乐艺术成就。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外声乐文化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本文从地域民族、时代、声音、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声乐作品风格构成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使演唱者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风格,把更多的声乐艺术之美带给听众,实现声乐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作品 风格 艺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声乐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独特性用以区分不同的作品风格与流派。俄国著名大师谢·斯克列勃科夫,在其著作《音乐风格的艺术原则》中讲到:任何一种在风格上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都拥有音乐语言的手段或陈述、并形成一个构成曲式结构的音调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风格之于声乐作品,犹如面相之于人类,各有名字,具有鲜明的特色,且轻易不会变动。
一、声乐作品之时代风格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渊源缔造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又时时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轨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产生的声乐作品风格截然不同。
中国的声乐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奴隶时代,有文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至后来出现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这是反映中国声乐发展的一条脉络,声乐已渐趋完善,成为一门艺术活动,为人喜爱。
古代的声乐主要以曲艺、戏曲和民歌为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创作者的情感,几千年来遗留下来很多经典名曲。如旋律激昂慷慨的旷世名曲《广陵散》,萌芽于秦汉时期,以聂政刺杀韩相的故事为原型,九个曲段(井里、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恰好吻合。
及至发展到近现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迅猛。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进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声乐作品则反映了人们搞四化建设的积极性及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出现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名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等,声乐艺术在创作者的不懈探索与开拓下,走向繁荣与昌盛,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艺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无论是在声乐教学还是在声乐演唱中,都要深入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同期的作品风格,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并将之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声乐作品之地域风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区位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及民族文化,南北方差别悬殊,东西方迵然不同。
北方地域辽阔,以草原、高原为主,北方人的性格相对而言较为粗犷豪爽,在此产生的声乐亦是奔放、宽广、悠长,音阶比较高,旋律线起伏大,音调嘹亮悠扬,字少腔长,一曲终了,辽阔的土地似乎就被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而南方,山地多,丘陵多,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南方人的性格也偏向于温婉,细腻,如此一来,南方的声乐就表现出婉转、柔美、细腻等特征,如《梦里水乡》等,旋律线比较平稳,音域较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北方大草原唱江南小调,那轻柔的声音大概被风一吹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而如果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高歌一曲草原民歌,那声音似乎又略显聒噪了。
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地方聲乐作品风格的不同,这个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还包含了民族差异。像北方,以蒙古族居多,新疆,以维吾尔族居多,广西,以壮族居多……民族的不同,反映在声乐作品上,风格亦是各异,各自带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色彩。如《达坂城》反映的是新疆民乐的活泼风趣;《走西口》反映的是西北民乐的纯朴悠长……
所以,在分析声乐作品地域特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民族性的一面,这也是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部分。
三、声乐作品之创作者风格
鉴于创作者个人背景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观念、情感表达、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这个创作过程就如同学生面对同一个命题写作一样,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而是各具特色。
如果说声乐词曲创作者是第一次创作,那么声乐演唱者的演唱就是二度创作。但是无论是曲作者还是演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整体构思,有对歌词的分析思考,有对音乐基本语言要素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这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反映在声乐作品中,就是作品风格。
在当代的声乐史上,中国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曲家,如刘炽、雷振邦、王洛宾、徐沛东等。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称号的王洛宾,一生生活在西北边陲的基层人民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创作了无数作品。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亲切、生动、优美,又易记易传唱,形象逼真,感染力强。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等,都是声乐经典,很多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作为二度创作主体的演唱者,如阎维文、殷秀梅、李谷一、蒋大为等,在演唱中,也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就如各自的脸,听众听到声音便能识别出演唱者。
每年春晚的压轴歌曲《难忘今宵》,便是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李谷一的杰作,她开创了中国声乐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的先河,其柔媚婉转的声音,甜美多情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唱情唱景、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开创了一代歌风,为中国声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声乐作品的创作者,作曲者与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把二者融合起来,展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声乐作品之主题风格
一部作品风格的构成,除了外部环境外,还有内在的基本要素构成,如歌词、主题、旋律等,这些密不可分的内在因素,亦是声乐作品风格探讨中不可错过的重要方面。
歌词是声乐作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主题。一首好的歌词也应该是一首好诗,兼具文学形象与声乐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情感特征。但是,声乐作品主题的表现,更离不开歌词与声乐语言,只有鲜明生动的音调与节奏,才能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声乐艺术形象。
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的节奏和音调也截然不同,儿童歌曲《卖报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开篇就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的主题形象,节奏紧凑,活泼轻快,旋律优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与《甜蜜蜜》肯定不属于同类,前者坚定有力、气势磅礴,而后者则是轻柔甜美、温婉细腻。
由此可见,具有鲜明独特、情感丰富的歌词及声乐语言,才能形成鲜明的声乐作品主题与形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声乐作品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艺人在声乐作品上反映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特点。它本身具有无形的特点,但正是因为它建立在可识可感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通过其内外部的一些因素来探讨分析其风格的形成与表现。只有深入了解作品风格,才能领略到声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五、结语
判断声乐作品风格是否成熟有三个标志:独创、丰富多样、稳定。虽然声乐作品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原因复杂多样,但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创作者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成熟的作品风格还有稳中求变的特征。正确地理解声乐作品,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与精髓,为声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娜.声乐作品风格与演唱风格[J]. 艺海,2011(08).
[2]唐明务.论声乐作品的风格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5).
[3]刘飞.论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崔晓丹,女,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及声乐演唱)(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