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怎样学奥数

2018-12-15 00:16Tiger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圣保罗奥数哈佛

7月12日晚10点,在罗马尼亚举行的2018年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决出胜负,美国队再度夺冠。这是中国队第四年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奥数向来是中国人手中最自豪的一张王牌,“全民奥数”几近疯狂,而今风头被抢,很多中国人开始难受了。甚至有评论声酸溜溜:“看美国队的合影,4张华裔面孔。”

本文作者高中就读于美国十大私立高中之一的圣保罗学校,曾代表学校参加奥数大赛。他反思,中国和美国对待奥数有不同的态度。事实上不在于中国还是美国谁得了冠军,而是即便得了冠军,奥数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

说起奥赛,我在美国也参加过。2017年冬天,我和另外9名孩子代表圣保罗学校去哈佛参加了“哈佛—MIT数学竞赛”。比赛前,我以为老师会对我们进行什么强化培训,没想到,只组织了一次集体做题就算是备战了。

比赛当天,我们天不亮就起床,昏昏沉沉地赶到了哈佛。我们到了比赛地点,却不知该去哪里报到,而竟然没有人为此着急。大家在大厅里懒散地闲逛,边听音乐边说笑。突然,我发现了亲切熟悉的面孔——一大群中国孩子,估计有二十多人。学长说,这是来自北京“顺天府学”的孩子们,这个机构已经连续好几年派孩子来参赛了。

当时我就蒙了——我们几个来波士顿,除了参赛,还主要是为了进城吃顿好的,而中国学生却专程组团不远万里飞来参赛!我对他们的坚毅与努力油然而生敬佩,同时也意识到,我们又要被虐了。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公布答案。每念出一个答案,坐在大厅中央的中国孩子们就会大喊“Yes”;十道题,我听见了十个“Yes”。最后还夹着一句中文:“全对啦!”只见坐在他们附近的美国孩子们面面相觑,对这个不知道是什么来头的队伍深深疑惑——他们是怎么全对的?

我从这些“顺天府学”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北京生活时,为了小升初,我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奥数,五年级进入白热化状态:每周六上午去八中的“坑班”,下午去实验中学的“坑班”,到了晚上还要赶到四中的“坑班”。我考过前五十名,也考过六百名开外,成绩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一家人的情绪也难免因此起起伏伏。

反观美国,孩子们对待数学的态度非常平和。他们把数学视为一门与其他学科无异的课程,并不觉得“得数学者得天下”,也不觉得数学会帮助、抑或阻挡他们人生前进的道路。

我一个从纽约来的好朋友,他数学考试基本都是70多分,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学校的发展。去年,他的文学课是年级第一,也是我们年级第一个选入合唱团的,更是非常有才的演员……他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没有人因为他数学不好而认定他智商低、学习差、未来暗淡。

而美国的数学人才也不是因为应对升学才努力学习数学。我宿舍里的一个哥们儿,不仅在学线性几何,还同时学三门AP级(大学预科)的生物课;他的双胞胎弟弟更厉害,初二时不仅学完了AP微积分、电脑科学,而且还都拿的5分。更让我受到震动的是,和一些中国数学天才没有任何爱好的形象不同,他们每天打壁球、玩游戏……什么都没落下。那个哥哥告诉我,他数学和生物这么好并不是因为父母逼他学,而是他非常喜欢。

对比中美关于数学的看法,有一点是相同的:数学很重要,数学好会非常受人尊敬;但也有一点是非常不同的:美国人并不依照数学的好坏去判断孩子,更不会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本来学奥数不是什么问题,但当奥数成为了上好学校的敲门砖、当大家为了这块砖拼死拼活时,它就会成为问题。

在圣保罗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课。在量力而行的过程中,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慢慢积累、逐渐成长。在中国则不一样,小学奥数就涵盖了初中知识,初一试卷的附加题就有高中题目。中国的奥数学习不是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而是跳着往前赶,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孩子心智所能承受的范围。

这次中国队没有拿到奥赛金牌,其实并不代表什么,无需对这块金牌赋予太多含义。

(摘自作者少年Tiger漂流記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圣保罗奥数哈佛
放飞希望
英国创意艺术学院(巴西圣保罗校区)
奥数是不是数学
2016巴西圣保罗国际办公用品展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第6届国际洪水管理大会将于2014年9月16—18日在巴西圣保罗召开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