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伴随发展,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各行各业。独立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技能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建设,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2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从而由最初的培养研究型学者,转化为满足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是长期发展的内生力量。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和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划分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外,更加注重人才的能力特别是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介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是属于教学型本科层次院校,其培养目标定位于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办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清,专业设置同质化,生源质量问题等。
独立学院相对办学时间短,机制体制相对灵活,在总结现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寻求长远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选择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以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自己的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意义
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人才培养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需要探索并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服务”为办学宗旨,既“服务”于学生,又“服务”于社会。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途径,培育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研究“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重点思考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与优化,体现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专业培养方向;其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其三,教学组织和管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其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机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保障力度和社会认可度。
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办学伊始具有较明确的定位,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创新。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等,但这些大多停留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措施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2.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滞后于市场需求,表现出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吻合,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3.应用型人才培养配套机制有待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有待打破现有的制度壁垒,制定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如:教师相互聘任、课程相互选择、学分相互承认等。人才培养量化标准及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4.硬件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有待提升,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体现在实践教学平台不能很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教学设备滞后,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不足等。
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地方建设、服务于全国发展、面向于世界,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具有强基础、宽领域、重能力、能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地方建设,强化能力培养,体现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
2.加强专业品牌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培养以“出口”为导向,强化专业优势,使特色更突出,实现专业培养“强之更强”。
3.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考核方式,建构“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能力的根本在于自身的反复实践,不能代替,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输入”层面,要将知识输入至吸收至输出,这样才能真正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知,但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反复的练习。作为课程教学的设置,我们植入“能力”培养的思想,在考核方式上转变传统的一张卷定结论的模式,致使课程从输入、输出均围绕“能力”本源,形成系统性改革。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另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同时与企业对接,采用实地教学的方式,真正了解企业需求与实践能力要求,真正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实践环节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培育的学生既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共赢。
(二)转变思想、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首先,转变学生的思想,将原本重心的“教”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学”,使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讓学生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现在教师也积极运用此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以便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三)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系统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1.完全学分制
目前的人才培养基本为学年学分制,在学年限制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分数,即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国外多以学分制为学习要求,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满足学习要求,我们也在探索学分制管理,但存在根本的问题。
首先,学分制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国外的教育模式从小学起即培养自我学习的思想,知识的获得都是在自我大量探索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直到升入高校学习是自我学习的延续,学生非常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而国内学习还多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如完全改变学习模式还尚存困难。
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分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较好的方式,使得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在管理模式上相对独立,可以提供学分制良好的基础,可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分制管理的探索。完善配套设施,细化管理制度,优化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2.自主选课制
自主选课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自我管理、自我选择,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管理的角度,需要构建充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同时、打破专业局限性,更大范围的选择课程。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约束机制
学生的约束机制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建立制度并履行制度是管理的根本。如加强考勤管理、对考试违纪违规严肃处理等。
4.激励机制
其一,教师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培训,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不断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工作业绩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其二,学生激励机制。学生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发展,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奖励、不断完善学生评价考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