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摘要】“空间观念”是新数学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借助于图形与几何这一学习领域来实现。青岛版教材的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由点—线—面—体,知识间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内涵,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多种感官 信息技术 学具操作 提升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10-02
“空间观念”是数学学习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新《数学课程标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空间观念”进行描述。“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1]”。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借助于图形与几何这一学习领域来实现的,并且贯穿于图形与几何学习的全过程中。青岛版教材的内容编排充分关注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认识物体和图形到观察物体、从图形的拼组到图形的变换、从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到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知识间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细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体会空间观念
观察是形成空间表象、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角、操作活动角,体会角的大小和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为以后学习角的度量打下基础。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初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发展观察能力,体会空间观念。
2.通过想象建立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
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将正方形与边长的关系;长方形与长、宽的关系;圆与直径的关系进行比较,让学生大胆想象圆的周长大小可能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猜象、比较、验证,发现圓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建立起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展示生活真实面目,使学生难以体验空间感。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使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动起来,在动态中,获取对新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空间观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接着在复制一个梯形,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感觉并最后体会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找出相对应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回放页面的功能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
用电子白板可以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还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皮亚杰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培养空间观念。
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片、一条细绳和直尺。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测量圆周长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操作实验、自主探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思想,实现了空间观念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