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友善、有趣、高效”课堂的“游戏教学法”应用研究

2018-12-15 11:27秦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师生儿童游戏

秦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27-02

【意义】“玩游戏”是低幼儿童生活的主旋律,也是他们自觉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重要开启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寓教于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育中方略高效课堂首席专家陈立博士曾说过,“我们要让学习像游戏一样好玩儿。”的确,教师智慧的将游戏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课堂始终在游戏的神秘、竞爭、探索、发现中,让儿童始终置身于快乐的心理体验中,儿童学习的专注力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极大提高,这是我们建设“友善、有趣、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依据】研究儿童学习的关注点,抓住儿童学习的兴趣点,是教师设计课堂游戏的关键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将游戏加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教学的根本目的,合理将游戏导入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正确的游戏形式,了解小学生的喜好,在游戏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心理。为了有效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教师要积极将语文课堂中较无聊的教学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保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

【规则】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趣味性强的奖惩办法,有坚持落实的习惯,能增强课堂游戏的魅力。具体的游戏规则例如要对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使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发生危险的举动。除此之外,也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导入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

第一类,抢答游戏。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被关注,有着较强的表现欲,课堂使用“闪词抢答”、“速度比拼”之类的抢答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课堂专注力,训练学生反应力,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这类游戏的问题在于,一是抢答的游戏形式是一个强刺激,互动后学生会有专注力的疲惫感,因此建议教师选择好使用的时间;二是这样的学习活动可能会使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有些个别的问题会被掩盖在热闹下,因此还是需要教师在详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选择使用;三是课堂组织要收放有度,防止学生活动后难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类,猜想游戏。小学生思想单纯好奇心重,教师很容易就可以调动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课堂使用“看图猜故事”、“雾里看花”(循着线索找答案)、“找不同”、“猜猜我在想什么”之类的猜想游戏,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并从中寻找和发现线索、根据线索进行推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清楚条理的表达能力等都非常有效,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专注学习专心思考的好方法。使用中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难易程度要恰当,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类,绘画游戏。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我们借鉴了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配画”、“画故事”、“心情颜色”、“连线成图”、“你画我讲”、“故事接画”、“巧涂色”、“漂流的卡片”等游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绘画和色彩来实现表达,从而观察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游戏中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类游戏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但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有能力即时的帮助学生完成表达,并且实现个性化指导。

第四类,戏剧游戏。儿童从小喜欢“过家家”,这就是戏剧表演的雏形,在教学中,“欢迎来到XX的世界”、“想象无极限”、“联想接龙”、“分角色表演”、“创编剧”等都是我们低年级语文课上经常用到的游戏设计,这样的游戏既促进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又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学习,深入理解,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戏剧游戏特别强调情境的创设,参与的师生都要认同这个情境并将自己置身其中,儿童对参与各种体验感到新奇,从而产生尝试和探究的兴趣,教师将情景创设和规则设计的越接近现实的生活场景,学生的感受越准确,体验也越深刻。

第五类,对碰游戏。低年级学生有特别强的“向师性”,借助这个心理特点,我们在课堂上设计了大量师生互动的学习游戏,“师生同心对对碰”、“对对碰接龙”、“心有灵犀”、“萝卜蹲”等,这类游戏主要用于识记类的学习,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游戏中产生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用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到游戏中,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不能只做组织者,甚至“冷眼旁观”。

综上所述,利用游戏活动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生专注、思维灵活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教学活动。教师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游戏,是应用教学艺术,寓教于乐的先进教学行为。

猜你喜欢
师生儿童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