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作兰
摘 要: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以其丰富的写作技巧, 融合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其哲理寓意贯穿小说始终。本文主要就小说的主题、人名和飞翔的特殊寓意内涵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寓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 莫里森于1997年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该书获得了美国文艺批评界极高的评价,无论在主题意识、叙事技巧、美学内涵和文学风格上,都证明了摩里森的创作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该书获得了美国全国书评图书奖,使她跃升世界文坛并受到格外的关注。
一、小说主题的寓意
书名取材于圣经中一首歌颂爱情的雅歌。《所罗门之歌》 这部充满神话隐喻和曲折剧情,故事是围绕一个绰号叫“奶娃”(milkman)的青年黑人的成长展开的。通过对戴德家族(dead family)第三代男子成长历程的追索,展开了一场返祖溯源的文化寻根。 莫里森给予这部小说十分鲜明的主题意识,那就是一个黑人男子的成熟是经由返祖寻根的精神认同而获得的。黑人后代的自我迷失来自于“忘祖”,忘祖的结果是自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认得的“假我”,它是与自己的民族脐带断裂失联的后果。“奶娃”只有在与自己的祖先相联系时,才意识到真我的存在。这部小说的哲学意涵在于,返祖寻根是通过发现自己的“假名”(Macon Milkman Dead)而寻找自己的“本名”,进而找到自己祖父“所罗门”(Solomon),同时也因为找回失去的民族传统—“所罗门精神”,从而实现“本我”的复归。
二、人名的寓意
莫里森极为聪明地以“命名”为技巧,一种黑人天生具有的一种语言联想和语意戏谑的能力来启动小说剧情发展的叙事动能,并且以谐音或误读,来丰富小说的叙事空间,尤其运用底层人民不规范的脱口习惯和不计较语言精确性的态度,来表达一种富于诗意的真实性。奶娃名为梅肯·(奶娃)·戴德(Macon Milkman Dead),这个名字其实来自于一个糊涂又愚蠢的白人的误写。奶娃的祖父老梅肯在奴隶制度解除之后,前往户政所进行身份登记,可是办公桌旁边的白人办事员却喝醉了,办事员问祖父出生在哪里,祖父说:“梅肯(Macon)”,然后又问祖父的父亲在哪里,祖父答:“死了” (英文是dead,谐音是 “戴德”),于是那个白人就在祖父的名字栏写上Macon Dead,从此,梅肯·戴德家族就以“死人”之名而传世。对奶娃和作者而言,失去自己的“真名”就形同一个文化孤儿,它虽然来至白人的一纸轻蔑,但却难以弥补地造成了黑人身份认同的创伤。奶娃听说父辈留有一袋流失的金子,他决心踏上重返南方之路,寻者失落的金子,也找寻自己失落的真名。然而,就小说而言,“戴德”的反讽意义除了讽刺由于白人的轻率,以致造成黑人血统的断根之外,也在暗讽奶娃一族的生活因为 “数典忘祖”而形同槁木,甚至遭到本族暴力主义集团的追杀!
除了奶娃家族的命名以外,最典型的就是奶娃的姑妈彼拉特(Pilate)的命名。彼拉特是莫里森刻意塑造的神秘女性,她是一个具有同情、谅解、牺牲精神,具有协调冲突、治疗他人心理创伤能力、因自己经历极端困苦而后能够关爱所有人的智慧女性。彼拉特出生时,前身与后背一样的光滑细腻,身上没有长肚脐眼。 她的名字“Pilate”原本是她不识字的父亲从《圣经》中“误取”而来的,尽管接生婆告诉她父亲“pilate”是一个男性的名字,就是判处耶稣死刑的犹太总督彼拉多,但她的父亲仍然因“pilate”一字“看起来苍劲有力”而坚决取下这一名字。然而,“pilate”恰好与“pilot”(领航员)一字谐音,因而带有为族人领航、导引和指点迷津的意义。这似乎向族人告示,彼拉特是由天神所生,是上帝赐给族人的恩物。彼拉特始终把写有她名字的小字条装在一个日夜佩带的铜匣式耳坠里,她在屋子里挂着父亲的头颅,并经常从父亲的显灵中得到启示。彼拉特实际上具有“超”与“凡”的双重属性,是一种符号象征,意味着在她身上承载了黑人文化的资产,并负有引领后代子孙和薪火相传的使命。
三、飞翔的寓意
随后奶娃找到了他的姑母彼拉特,破解了“所罗门之歌”密语,一首内藏奶娃家族历史之暗码的谜语之歌。 彼拉特向奶娃诉说并教导他关于族人传说中“飞翔”的神话。“飞翔”是黑人民間传说中的一种隐喻,它经常出现在黑人圣歌和口述故事中,更常被黑人妇女深情地咏唱,它用来指称黑人的一种特异禀赋。“只要放弃占有和统治,只要相信并把身体交给空气,你就可以飞翔”!它听起来虽然有点荒唐,但却以一种魔幻韵味表达了黑人对现实痛苦的体验。实际上,“飞翔”是一个自由与解放的隐喻,是处于生活绝境中的黑人一种寻求灵魂升华的渴望。飞人意味着“自由人”,它表达了黑人逃离奴隶制回到非洲的向往,反映出黑人超越奴役和争取自由的愿望。要知道,黑人想要逃离奴隶压迫需要何等的勇气,将逃离与死亡比喻成飞翔,正是给予黑人梦幻般意志和勇气的来源。实际上,莫里森笔下作为黑人智慧传承者的彼拉特就是一个“飞人”,她“不离开这片土地就可以飞翔”。
在《所罗门之歌》中,从主题意识、叙事策略与人物刻画都贯穿着深刻的哲理意涵,运用极为普遍,其表达手法,犹如一个宝藏,掘之不尽。在解读文本时,若能注意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必将对读者理解作品意义,揣测作者意图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Valerie Smith and Emory Elliot (eds.) New Essays on Song of Solom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Donald J. Gibson, Toni Morrison, Taylor & Francis, 1995.
[3]托妮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胡允桓译,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