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数学模型 促思维提升

2018-12-15 10:30李禄强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等量天平等式

李禄强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即建模。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地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即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件事情是等价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部分内容来解决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练习题,认真完成。(出示练习题。)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师:哪位同学能来解决第一道题?

生:长方形的面积是50χ平方厘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b千米,还剩9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师:第二道题怎么解决呢?

生:甲乙两地相距(b+95)千米

他们每天一共投报 份。

师:第三道题呢?

生:他俩每天一共投报(a+b)份。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都汇报了他的答案,还有哪些同学的答案和他们是一致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能熟练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某一个量,我们这节课就在用字母表示某一个量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新的内容——方程的意义。

二、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方程的意义,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是方程?

生1:我觉得方程里边有字母。

师:你认为方程和字母有关。

生2:我觉得方程就是其中有一个未知数,等号两边都是等量。

师:你认为方程和等式有关。

生3: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師:你真是一个善于预习的孩子。

师:方程真的是同学们说的那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能先大声读题,然后解答?

(出示:校合唱队有男生12人,女生20人,校合唱队共有多少人?)

生:12+20=32。

师:为了方便我们接下来的研究,算式后的单位名称省略不写了。

师:12表示(生:男生人数),20表示(生:女生人数),32表示(生:总人数)。

师:那等号的左右两边表示的是一回事吗?(生:是。)这么看来这个算式是根据:男生的人数+女生的人数=总人数。像这样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被称为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师:当已知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个问题又应该怎样解答呢?你能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个问题吗?

(出示:校合唱队有男生12人,女生a人。校合唱队共有32人。女生有多少人呢?)

生:32-12=20。

师:你说得真好。如果条件又发生了变化,你们还能解决吗?

(出示:校合唱队有男生b人,女生20人。校合唱队共有32人,男生有多少人呢?)

生:32-20=12。

师:刚才,我们用3个不同的等量关系写出了3个不同的算式。同学们注意了,老师现在要提高要求,你能不能用加法算式来表示这两道题呢?

生:12+a=32。

师:这里的a表示什么?

生:a表示女生的人数。

师:a在这里是一个未知数。这么看来,字母也可以像数一样参与到运算当中。第二个算式应该怎么写呢?

生:b+20=32。

师:这里b又表示什么?

生:b表示男生的人数。

师:观察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总人数都一样。

生2:它们的等量关系都是一样的。

师:他们的左边都是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右边都是表示总人数。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算式,在数学中被称为等式。(圈出所有等号,在等号下出示等式。)

师:刚才我们从文字中找到了等量关系,并根据同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3个等式。其实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也都存在着这样的等量关系。(出示天平。)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天平,现在的天平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同学们想一下,天平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呢?

生: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的时候。

师:当天平的左边重量(师晃动左手)和天平右边的重量(师晃动右手),相等的时候(师晃动双手),天平就会平衡。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接下来发生的变化,你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现在的状态吗?

生:50+50=100 。

师: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天平将再次发生变化,你还能用等式来表示天平的状态吗?

生:100+χ=250。

师:这个等式的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呢?

生:等式的左边表示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右边表示它们的总重量。

师:所以水杯的重量+水的重量=砝码的重量。

师:我们能从天平中找到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等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实物图,根据实物图你能列出怎样的等式呢?(出示情境图。)

生: 3χ=2.4。

师:在这个等式中,等式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式左边表示3本书一共多少钱,右边也表示3本书的总钱数。

师:所以它们也是相等的。

师:在这个情境图中,大括号在这里相当于等式中的什么?(生:等号。)

师:我们在实物图中同样找到了等量关系,那在线段图中呢?

生: χ+73=166。

师:在这个图示中,什么相当于等号呢?(生:下边的大括号。)

三、引导分类,构建概念

师:我们刚才从文字、天平、实物图和线段图中找到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了这7个等式。

师:在这7个等式中,有几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方程,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等式

(1)12+20=32

(2)12+a=32

(3)b+20=32

(4)50+50=100

(5)100+χ=250

(6)3χ=2.4

(7)χ+73=166

生:第2、3、5、6、7个等式是方程。

师:大家和他找得一样吗?你们和老师想的也都是一样的,它们确实都是方程,那你们认为什么是方程呢?

生1:因为这5个等式中都有未知数。

生2:这5个算式两边都相等。

师:是的,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作为一个方程,它必须要含有未知数,而且还要是等式。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的话,大的这个集合表示等式,小的这个集合就表示方程。从这个韦恩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四、出示练习,巩固新知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接下来我们来判断一下,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出示练习题。)

1.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

①33+47=80 ②x+15>72

③6(y+2)=42 ④3m+32=47

⑤21<17+10 ⑥6x+2y=42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是方程的等式找出来,跟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方程。(同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找的结果?

生:我认为第3个、第4个、第6个是方程,因为它们都是等式,还含有未知数。

师:同学们请看第2个等式,它为什么不是方程?

生:因为它不是等式。

师:它确实不是一个等式,而是一个不等式。

师:我们能准确地判断一个等式是不是方程,那能不能写出几个方程呢?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一个方程?写完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师:大家看他们写的是不是方程?(生:是。)为什么是方程?(生:它们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从同学们写出的方程我们可以看出来,方程可以有这么多的形式。看来同学们对于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回到课前用字母表示数的3道题,首先看第一题,老师补充了一个条件,你能不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课件呈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500平方厘米。)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500平方厘米。

生1:50x=3500。

生2:等量关系: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道题,你也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课件呈现: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驶了b千米,还剩9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260千米。)

生:b+95=260,根据等量关系:已经行驶的路程+还剩的路程=总路程。

师: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已知条件,能找到等量关系,就能列出方程。同学们请注意,第三道题有变化了。请同学们自己补充一个条件,列出方程。(课件呈现。)

自己补充一个条件,列出方程。

生:王叔叔和李阿姨一天一共投报80份。列出的方程是a+b=80。

师:我们先来看他列的这个方程,他列的是不是一个方程?(生:是。)但是同学们,你们感觉他补充的这个条件怎么样啊?

生:每天投报80份有点太少了。

師:你的意思就是不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那你能帮他改一个更大的数吗?

生:他们每天一共投报200份。

师:那根据这个条件,应该怎么列方程呢?

生: a+b=200。

师:其他同学还补充了不同的条件吗?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写出的这个方程,你知道这个方程表示的意义吗?[7(a+b)=1400]。

生:他们7天一共投报1400份。

师:那你还能像老师这样补充条件再列出一个方程吗?

生:我补充的条件是31天一共投报6200份,我列出的方程是:31(a+b)=6200。

师: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五、总结

师:现在请同学们坐好。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同学们回忆一下:

1.什么是方程?

2.方程是根据什么来的?

生1:方程是通过等量关系得来的。

生2:方程是把未知数带入到等量关系中。

师:所以说,无论这个方程是简单还是复杂,它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等量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方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请看视频。(出示视频。)正是由于笛卡尔确定了方程的基本形式,所以才有了我们现代的方程,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只是最简易的方程,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复杂的方程。(课件出示。)

这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x+1=4

这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23x-2y=1

这是二元二次方程组:

x2+y2=54x2-2y=10

而这个就是数学界最伟大的发明——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eпi+1=0是数学里最令人着迷的一个方程,被数学家们评为“上帝创造的方程”。

由此可见方程的伟大之处。

其实方程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去搜集一些有关方程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的意义”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以往教学实践,无一例外都是借助天平进行导入。授课教师根据天平进行演示,先呈现一组等式(方程)、不等式,再引导学生分类,进而揭示方程的概念,这几乎成了“方程的意义”一课教学的不二选择。就个人教学经验而言,常规的天平导入法虽有利于学生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但也同样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与困惑——学生无法准确迅速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初次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出现偏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课堂上学生对于天平的过分关注有关。天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但是通过天平揭示的只是一种特殊的等量关系,即天平两端所置物品的质量相等,而“方程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涵义要丰富得多。

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请教了多位教研员和有经验的教师,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对“方程的意义”也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笔者认为,应将“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着眼于“知道方程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上,而不是单纯地强调“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个形式化的定义。

从学者的视角出发,多位专家、学者也对“方程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张奠宙教授认为:“这个定义其实并不重要,那只是方程式的一个外观描述,没有体现方程的本质。” 史宁中教授也曾提到:“虽然教科书中定义为含有未知量的等式,但应当知道方程的本质是在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在这个共同点上两个故事的数量相等。” 也就是说,从史教授等人的观点出发去判断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意义不大。关键是要知道方程是怎么回事,是做什么用的。方程是一种思想,是把未知量视为与已知数具有同等性质且可参与运算的量,利用等量关系构造方程,求出问题的解。

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笔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将天平作为主要媒介的惯用做法,没有单纯地让学生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算式,继而进行分类、归纳,最终简单地得出方程的概念。而是从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方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方程的朴素认识。接下来,笔者出示三道最简单的练习题,学生将加法算式改写成含有字母的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从算数方法到方程的思维的转变,让学生认识到,未知数也可以像已知数一样参与到运算。这时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建立方程的思维。然后学生观察天平、实物图、线段图等,利用几何直观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使他们的思维从熟悉的、简单的等量关系中,过渡到方程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认识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等量关系是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根据教材出示不等式,而是讓学生在等式的基础上找到方程,其目的是避免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产生偏误。然后,通过找出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的练习中出示不等式,再次重点强调方程必须是等式这一概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方程,加深学生对方程概念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写方程的练习环节。在此环节中,笔者还特意将比较有个性的方程进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多样性。最后阶段的练习重新回到课前的3道练习题中,有梯度地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学生自己补充一个已知条件,然后列方程练习;第二步,给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说明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意义;第三步,精准的练习与巩固,其目的是反复强化“每个方程背后都一定有一个等量关系”这一观念,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方程的意义。

在本节课的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新的思考,笔者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方程的发展过程,并简单介绍了在后续学习中还会学习到不同类型的方程,尤其是欧拉公式的出现,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了学生对方程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泰山小学)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等量天平等式
等量代换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组成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天平的平衡
等量代换
速填等式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