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瑾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诗词阅读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当然,诗词教学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部分,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以提升诗词教学质量。
一、运用情境,激发情感
当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教师的教学目的很功利,就是让学生提高高考分数。因此,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背诵和知识点的死记,只要能够背诵、用教师教的知识点去套用,能得高分就行。教师不注重深入讲解诗词的意思,不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很多学生只知道诗词表面的意思,会背而已。
诗词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难的课程。学生一般只会背诵和默写,至于诗歌描绘的优美意境及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去认真想象和品悟,因而对于学过的诗歌也只是一知半解。再说,诗词涉及不少文言词汇、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理解起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上课时教师解释这些内容,会让人觉得比较枯燥,记忆起来非常难,学生就会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花些心思,巧用情境,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使其情感之泉涌流出来。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他们喜欢的三国人物形象。周瑜英勇善战,风流倜傥,诸葛亮羽扇纶巾,智慧多多。三国中的人物在学生脑中栩栩如生,会激起他们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佩,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剪辑火烧赤壁等一些视频片段给学生看,在观看战斗画面的时候,学生就会更深入地了解到他们有勇有谋、充满智慧和英雄气概的一面,由此所引发的感慨也易于和作者产生共鸣。
二、巧用朗读,感悟情感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先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以力求有独到的讲解,从而带领学生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多角度赏析诗歌的主题及写作手法,不断通过诗歌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而不重视学生个性化地主动解读,这样就无法打开学生的想象力,不能从深层次去揭开诗词的韵味,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基本没什么帮助。
诗词虽然简短,但是每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每个字、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依赖。如喜悦、痛恨、轻快、沉重、凄惨等这些复杂多变的情感,在作者作品的每个字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朗读诗词,揣摩诗作,在朗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中去参透诗词的意境。
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时候,首先,教师简单疏通词句,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基本内容。然后,教学重点就要放在朗读上。和学生一起找找朗读中应该停顿的地方,在朗读中关注到的一些词句,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于情感表达的这些关键词句,到底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我们又该如何通过自己的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先反复地读,反复地揣摩,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读给他人听,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朗读中的闪光之处以及处理不大妥当的地方并加以改进。这样多形式地反复地进行朗读,学生就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最后,教师可以把诗歌教学向课外延伸,找一些视频资料,分享一下名家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朗读处理,进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虽然朗读只是一种外在教学模式,但是,它的作用和效果是无法估量的。朗读让学生语感真正形成,心灵真正得到净化和洗涤。
三、结合经历,深化情感
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诗词都是被动地听教师讲,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教师在教学中,对诗词的讲解一般都是翻译,然后再依据题目讲解答案,所以诗词教学极为枯燥无味,学生非常厌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诗词中诗人的情感,致使教师很累地讲了一节课,学生却一无所获。课堂效率很低!
《红楼梦》的“香菱学诗”那一回,作者曹雪芹通过香菱之口表述了欣赏品读古诗词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多联系自身经历,来想象情境,深化感受。香菱在和老师林黛玉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时,说到了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说:“那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诗歌创作都是取源于生活的。也可以说,诗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复述者,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和借以抒发的情感,都是诗人生活中最为熟悉和感动的东西,而这些又往往是人类共通的。所以,我们在诗歌阅读中,要多联系自身的经历,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用心感悟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用自身的切身经历试着去解读诗人的内心,这样阅读诗歌既易于读懂诗歌又会感觉妙趣横生、受益无穷。
总之,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把诗词的韵味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词,爱上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