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萍
摘要:本文选取康拉德短篇著作《秘密的分享者》,他在小说中对男性气概这一主题进行了复杂而晦涩的书写。通过对船长自身男性气质矛盾性的论述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男性气质标准的发展,本文试图探讨以船为载体的“男性社会缩影”下主人公男性气概的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主流男性气概标准和存在的危机,以及康拉德在作品中期待构建的新的男性气质固有的属性。
关键词:男性气概;康拉德;维多利亚时代
一、维多利亚时代男性气质发展
维多利亚文学的特点是浪漫主义的连续性和现实主义的转变。作家透过现实的手法描绘生活,重新关注真实的人性的缺点,而不是一味想象式的浪漫和英勇,康拉德《秘密的分享者》中重塑的船长这一人物形象正体现了优缺并存的英雄式男性。
伊莱恩·肖沃尔特指出,19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面临危机。其一,男性气质的社会认同取决于可能无法实现的物质成就;其二,它的支配形式受到女性气质和其他边缘男性气质的挑战。在《秘密的分享者》中,新任船长并不具备英国男性气质的传统标准--佩雷尔所说的“拥有绝对勇气的年轻而勇敢的男子气概”(113)。如果维多利亚时期认同的男性气质是年轻男性的果敢、冒险和健硕,那么它实际上反映了大英帝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繁荣期对男性的认同标准,并且否定了社会上出现的男人女人化倾向和男性同性恋关系,而这本身就是社会潜藏的矛盾和恐慌所在。康拉德重写所谓的典型英雄并将其复杂化,使其人物在塑造的过程中包含一种悖论,并间接反映社会矛盾。
二、船長男性气质危机
船长与周围的一切是隔绝的,面对陌生的船员、船只和海上环境,他选择独自一人站在船头远望逐渐远去的暹罗湾码头。佩雷尔提醒读者注意,原文“he was left alone”暗示了船长的行为是他的无奈之选,是被船员孤立的结果。可是,仔细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当管家提出让船长和他的两名副手共进晚餐时,船长认为管家声音甚至连他的脚步声都打扰了他的清净,是他自己主动拒绝了副手们的邀请。不可否认的是,船长的内心是孤独而害怕的。他告诉读者他的副手和船员已经共事十八个月左右,而他自己却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种陌生感是他不愿加入人群的原因之一,也是这种陌生感暗示了船长和船员所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两种不同的男性气质的隔阂。
尤尔根·克莱默认为英雄人物通常被认为是“新斯巴达式的坚韧、力量和平等等品质”(144)。小说里,船长总是用“可怕的胡须”代指他的两个副手。显然,胡须代表了彰显的男性特征,船长反复强调他对这些可怕的胡须的厌恶象征了他对胡须代表的这类男性气质的反感。船长并没有典型英雄人物具有的绝对勇气和力量,他在船员眼中便没有绝对的权威,他的男性气质无法满足他领导船员的期望。因此,一方面,船长对自身男性气质的不安促使他与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另一方面,他所选的孤立状态隐藏了他内心与众不同的男性气质。
三、船长男性气质的重构
康拉德对船长男性气质的不安在小说一开始便埋下伏笔,这种不安直到莱格特的出现才有所减缓。在他的作用下,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体现康拉德式男性气质的成熟船长。不同于船上的胡须人,莱格特成为了分享船长内心不安秘密的人。
莱格特身上充满了一种对权威的蔑视,他从原先船只的出逃正是他对法律规范的挑战。而这种反叛精神也是船长本人希望拥有的,他将莱格特视为另一个自己,借助莱格特的反叛表达了自己挑战维多利亚典型男性气质的强烈愿望。受莱格特男性气质的影响,船长不断通过言语和行为展现自己的男性气质,形成一个以船为单位的小型社会的认同。比如,当丝芙兰号船长阿奇博尔德来访时,这位新任船长成为两人话语权的掌控方,保护住了莱格特不被发现。最后,为了将莱格特送上一个岛屿而面临触礁危险时,船长克服恐惧井然有序地指导船员、操控船只,表现出了船长这一角色的绝对权威。如果没有莱格特的出现,船长不会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坚决执行这一大胆决定,也就不会有向全体船员展现自己男性气质的机会。
虽然危险时刻通过对船舰的完美操控,船长一定程度由怯懦过渡到果敢,但读者不应忽视对他这一行为的谴责。这种舍众救寡的行为让读者意识到康拉德笔下的船长既非维多利亚典型男性气质的代表,也并非典型的英雄人物。但这种不完美在康拉德看来才是真正的男性以及男性气质的固有属性,即“怯懦与勇敢并存,既值得称赞又有可谴责之处”。康拉德通过作品中的男性气质书写告诉人们,忽略社会现实的对固有标准的一味追崇只会加深社会恐慌,所谓的男性气质与人性一样,都具有双重性。
四、主要结论
《秘密的分享者》中船长男性气质的矛盾之处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男性气质之间矛盾的侧面展现,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性别、父权、阶级冲突的产物。莱格特的出现不仅让船长找到了男男之间男性气质的互相认同,也让他摆脱了船员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所认可的男性气质的桎梏。对于维多利亚后期出现的双性化和男男同性恋的男性气质危机,康拉德既没有说教式地持中肯态度,也没有对边缘性男性气质作激烈的批评。他另辟蹊径,结合他对人性的探讨,提出真正男性气质的双重含义,不仅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男性气质危机提供一条解决之道,对现代社会男性气质研究也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4),pp.67-72.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p.149.
[3]Conrad,Joseph.Great short works of Joseph Conrad.Harper&Row;,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