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梅
(抚顺石化总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升高趋势,不少患者都需要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但是因为病情的影响不少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杀现象,因此应当给予他们及时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本次将结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析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效果。具体如下。
1.1 临床资料: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纳入100例。按照患者自身治疗意愿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共50例,29例男,24例女;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为(55.1±2.3)岁。对照组患者例数为50例,30例男,20例女;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为(55.3±2.2)岁。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接受6个月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心理及不良情绪护理一般是通过和相关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来得到缓解,即常规的心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是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个体化差异开展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包含以下方面:①做好基本沟通工作,护理人员自身的穿刺技术及护理技巧都应当提高,最大限度增加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还需要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分别从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让患者减少由于对疾病的未知而出现的恐惧感。②护理人员必须要使自身的护理水平提高,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制定患者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仔细分析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制定专门的干预措施。③加大对患者的帮助力度,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档案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帮助患者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在经济、外部环境以及心理上得到保障。
1.3 评判指标:本次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即SF-36量表;分析两组患者心理问题以及积极治疗配合率,并对其统计对比;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本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分成3个等级,其中分别是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来表示,用χ2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积极治疗配合率对比: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偏低,同时积极治疗配合率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积极治疗配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对比: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未出现明显差异,但是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而且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
当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肾脏病治疗的相关技术也得到发展,但是我国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患者自身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他们对于护理的要求不断提升,也希望护理人员能够具备更加全面的预防保健知识和护理技能[2]。在终末期患者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存,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稳定度、家属以及单位对患者的支持度密切相关。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包含焦虑、逆反、抑郁等行为,甚至有患者会自愿终止透析治疗,也有患者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出现自杀行为。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更为清楚,也能够改善患者及家属的心态,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
本次研究目的就是观察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的效果。在具体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将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护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纳入观察组,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开展相关护理工作,采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总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因此可以发现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另外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偏低,同时积极治疗配合率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由此可见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个体化心理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生质量,减少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